吳金鳳
【摘 要】推進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是幫助其實現心理康復和生理脫毒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卻遭遇其家庭成員的阻礙。在認知行為理論的指導下,積極尋求幫助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對策能夠有效促進其融入家庭,實現社會化,促進無毒社會的建立。
【關鍵詞】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家庭成員
一、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政策背景與現實狀況
(一)政策背景
截至2019年底,中國現有吸毒人員214.8萬名,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6%。據《2019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經過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程以及吸毒人員“清零”、“清隱”、“清庫”行動等專項工作,國內毒品濫用增長勢頭進一步減緩。其中,社區戒毒康復工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規劃(2016—2020年)》表明,緊緊圍繞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的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關懷救助,注重人性化關愛幫扶,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和挽救戒毒康復人員的基本原則,全面推進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建立集生理脫毒、心理康復、就業扶持、回歸社會于一體的戒毒康復模式,積極幫助吸毒人員戒除毒癮、融入社會,最大限度減少毒品社會危害。
(二)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現實狀況
從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中可以看出,國家在治理毒品濫用問題上,不僅只是一昧的打擊,更強調的是涉毒人員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重要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區戒毒人員的涉毒歷史,回歸家庭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那么簡單。筆者曾在廣州市一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區戒毒康復服務領域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家庭成員對涉毒戒毒康復人員的回歸遭遇重重困難。
1、“冷暴力”社區戒毒康復人員
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不僅需要滿足生存的需要,還有愛與尊重的需要。在社戒社康人員回歸家庭的過程中,其家人迫于親情或者輿論的壓力承擔起社戒社康人員的照顧責任,但是卻抗拒情感支持,即便生活在一起,但是不與其溝通交流,只提供飯菜,認為“活著就好”,甚至還會發生“冷暴力”事件。例如有些家庭會讓家里的小孩遠離社戒社康人員,認為社戒社康人員會教壞自己的小孩,還有的家庭直接和社戒社康人員分開吃飯。這都會導致社戒社康人員的“二次傷害”,嚴重影響社戒社康人員的社會融入。
2、“標簽化”社區戒毒康復人員
標簽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克提出,一般用來解釋越軌行為。標簽理論認為人的越軌行為是由于外界對人的過份規范,越軌者是指那些沒有按照社會所指定的規范去行事的人。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可能被貼標簽。但相對來說,弱勢群體更容易被貼上“標簽”。而社戒社康人員在回歸家庭的過程中便面臨“被標簽”的問題,其家人往往會抱有“他已經沒救了”、“他什么也不會做”、“他是一個對社會沒有用的人”等想法。從而拒絕為社戒社康人員提供技能培訓或者鏈接工作機會,嚴重的還會發生辱罵、毆打等行為。
二、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貝克提出的,它強調認知活動影響行為,且認知活動可以被檢測和改變,而認知改變可以產生預期的行為改變。認知行為的主要原則可以分為以下幾點:(1)認知主義原則,人們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深受認知的影響。(2)行為主義原則,行為在維持和改變心理狀態中起決定作用。(3)連續體原則,將心理健康問題看作是正常狀態的病態異化。即心理問題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能污名化“案主”。(4)“此時此地”原則,關注當前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多年以前或者是未來要發生的事情。
認知行為理論對于解釋和改變人的情緒和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的結合認知和行為因素,并加入對人的自動思維的思考,采取實用的方法開展服務工作。在本文,筆者將結合實踐經驗與認知行為理論的治療模式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三、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影響因素
(一)“面子”文化
“保全面子”是中國人的第一性格,也是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學者許煥光認為“面子”源于我國的恥感文化,即主要考慮別人怎樣想的來決定自己應不應該去做某件事。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有禮貌,給別人留一個好印象,長大有出息給父母“爭光”,這無形當中都促進了恥感文化的形成。在“面子”的影響下,當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人員試圖從違法犯罪的圈子回歸家庭時,家庭成員更多的是不接納、排斥與抗拒,認為涉毒人員的回歸就是給家族蒙羞,會讓自己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尤其是家庭里面的老人,認為家庭的教育是自己一手掌握的,因而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今天的過錯也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將所有錯都攬在自己身上,并將這次的“教育失敗”視為自己一生的污點。
(二)家庭成員間的責任推卸
毒品不僅會導致吸毒人員精神萎靡,還會直接促使身體的代謝機能下降,損害肢體功能。據相關資料顯示,吸食毒品的人患病幾率會比普通人高上幾倍,吸毒人群也是肺癌、肝癌等疾病的高發人群。加上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就業困難,如果沒有家庭的幫助幾乎無法自力更生。因此,許多家庭成員面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回歸都會表示較為抗拒,認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回歸不僅不會給家庭帶來任何幫助,還會給家里人“添麻煩”,不愿意承擔家庭照顧責任。還有的家庭成員會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照顧問題推脫給政府、社會、居委,并表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沒有給家里人掙過一分錢,家里人憑什么要養他。
(三)“非理性”認知
毒品問題從古延續至今,一直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隨著禁毒教育的開展,人們對毒品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所了解也大都是從電視、電影中所獲取的,而影視作品為博得眼球和經濟利益,大都會夸張和曲解化。這導致人們通常會將涉毒人員與“殘暴”、“癮君子”、“罪犯”等帶有安全隱患的詞語聯系在一起。因而,當涉毒人員想要回歸家庭時,其家里人大都數會對涉毒人員抱有恐懼心理,不愿意接受與涉毒人員生活在一起。
(四)“信用體系”的失效
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還需要家庭成員的接納與尊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平等和信任。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信用體系失效有關。在過往的涉毒歷史中,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為隱瞞自己的吸食經歷,往往會在金錢、時間、住址等問題上欺騙家人,可以說撒謊是涉毒人員吸食毒品的不得已的生活工具。因而,在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再次回歸家庭的時候,家人面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回答和選擇都會抱有懷疑態度。尤其是在涉及家族整體利益的問題上,例如房屋的分配或者選址,家人一般會將涉毒人員的意見排除在外。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無法參與到家庭生活中,自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回歸。
四、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的對策
(一)毒品知識的教育與普及,建立理性的思維
無論是礙于“面子”,還是過份的恐懼感,皆源于人們對于毒品以及涉毒人員的不充分認識。促進知識的普及和改善家庭成員的認知,則能夠有效的提高家庭成員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接受度。(1)加大社區毒品教育力度,降低“面子”影響。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回歸家庭也會融入到社區當中,因而社區當中的人們對于涉毒人員的接納程度對于他們同樣至關重要。聯合居委、街道辦、社工機構、禁毒辦、派出所等多方的力量,借助宣講、仿真毒品宣傳、志愿活動等方式實現毒品教育的多樣化,幫助人們對毒品以及涉毒人員形成正確認知,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2)加強家庭教育,促進人文關懷。家庭成員對毒品的認知程度以及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認識是影響其回歸家庭的重要因素。在促進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融入家庭的過程中也要建立無縫幫扶的機制,加強對其家庭成員的宣傳教育,幫助涉毒人員的家庭成員建立理性思維。
(二)關注此時此刻的現實
在涉毒人員回歸家庭的過程中,家庭成員面臨的不僅是對涉毒人員的接納問題,還有家庭照顧的壓力,且家庭照顧問題往往是直接影響涉毒人員能否順利回歸家庭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減緩涉毒人員的家庭照顧壓力是其回歸家庭十分現實的問題。(1)協助惠民政策的申請。涉及弱勢群體保護的相關政策有很多,而現實情況是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到位,導致許多政策不能為民所用。因此,應加大相關政策的宣傳,推動涉毒人員積極申請符合條件的相關政策。(2)鏈接就業資源。除了幫助家庭成員提高家庭照顧的能力,促進涉毒人員自我照顧的能力提高同樣重要。在幫助涉毒人員積極就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評估涉毒人員的能力,鏈接與其真正適配的工作機會,發揮自身的價值。
(三)不僅解決當下,更要關注未來
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對問題的關注不僅僅是解決當下,更要關注未來。涉毒人員回歸家庭不是“回到”家庭,回歸更強調的是長久、穩定的與家人一起生活,參與到家庭的互動過程中。(1)形成良好的家庭溝通模式。有效的家庭溝通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傳遞,也是家庭成員融入家庭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涉毒人員的家庭溝通建立的過程中,首先是要形成平等的交流方式,幫助家庭成員認識到每位家庭成員都對家庭問題的解決負有責任。其次,了解涉毒人員的家庭溝通模式,幫助涉毒人員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2)培育融洽的家庭氛圍。在家庭生活中,共同的經歷往往能夠激起更多的共鳴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家庭成員組織家庭活動,勇于敞開心扉,分享開心或煩惱的事情,增強交流與情感分享的頻率。
(四)每個人都是具有潛力的對象
每個人都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和個性。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了解每個人的優勢以及所處的環境的相互作用,不僅能夠理解認知的形成,也能幫助行為的改變。將每個人的生活經驗納入考慮之中,幫助涉毒人員認識到回歸家庭不是只是被動的接受家人的接納,自己也可以主動的贏取家人的信任。(1)積極改變自身不良行為。涉毒人員是積極回歸家庭的主體,只有涉毒人員發生相應的改變,家庭成員才能保持接納的態度。其中,遠離毒品,杜絕涉毒行為是提高家庭成員對涉毒人員回歸家庭的接受程度的重要方式。(2)重建信用體系。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從情緒、行為、認知上入手。在情緒上,保持情緒的穩定,形成積極有效的情緒表達方式,實現與家庭成員的良好溝通。在行為上,踐行承諾,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誠實對待身邊每一位朋友與家人。在認知上,引導涉毒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無毒守法的社會氛圍。
五、總結
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能否順利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影響和決定其能否順利完成戒毒,重新步入正軌。在現實生活中,家人的接受更是其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因而動員社戒社康人員的家庭成員積極履行親職責任,提供情感支持和幫助,為社戒社康人員營造一個包容與愛的環境,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戒社康人員維持戒毒決心,實現人生的改變。而家庭成員的力量始終有限,這不僅需要社會為家庭成員提供相應的福利照顧,建立起有效的“喘息”幫扶,緩解其照顧壓力。同時也需要社會環境的“去標簽化”,給社戒社康人員提供更多改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2019中國毒品形勢報告》http://www.nncc626.com/2020-06/24/c_1210675813.htm
[2]《全國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規劃(2016—2020年)》http://www.nncc626.com/2018-06/04/c_129886310.htm
[3]劉靜林主編.禁毒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
[4](美)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著;李強等譯.社會學 第10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童敏著.社會工作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6]姜彩芬.面子文化產生根源及社會功能[J].廣西社會科學,2009(03):116-120.
[7]伍菲. 家庭環境對戒毒康復人員戒毒動機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8]王之桐. 家庭為本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戒毒康復服務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9.
[9]王豆豆. 個案工作介入社區戒毒人員不良家庭關系的探索[D].鄭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