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 張博
【摘 要】大漆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其有著顏色穩定耐腐蝕保存時間長的特性可以給易腐蝕氧化雕塑基材以長時間保護,大漆本身的材質工藝美感也給予了雕塑創作更多的空間與屬性。本文以實踐者的視角對中國傳統大漆在雕塑創作領域進行傳承與創新的方式方法及進行可能性進行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大漆;傳統;雕塑;當代
我們國家是運用天然大漆歷史最久的國家,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就已經有舜、禹將黑漆涂到器具上和將紅漆涂到祭祀禮器上。從古時候的一些漆器紋樣的繪制裝飾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已經可以熟練的掌握了漆的特性,并且有相當多的技法比如:彩繪、描金、堆漆、雕漆、鑲嵌等等,通過那些古代完整保存下來的漆器讓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發展境況,還有當地人民生活生產的情況。
每一種的藝術都有自己所獨有的造型語言,大漆藝術就是以大漆為載體的藝術類型,從它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類定義明確清晰的藝術,但是如果我們去深入研究去理解它,那它就很難定義了,因為漆的載體不僅僅只限于漆,他可以包容漆以外的各種材料,不管是天然漆還是經過人化學合成的人工漆,他們都是一種呈現液態的涂料。大漆需要附著于一些載體中的,比如像:木材、紙張、金屬、竹子等等,把漆均勻的髹涂上去,這樣便可以形成一件漆器。如果涂到木質器皿上面,就可以形成一件木胎的漆器,可是他不再只是一件器物作品,它可以給與器物本身不一樣的色彩。那么雕塑創作和大漆的結合運用能夠為作品效果起到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則是需要集中關注探討的話題。
一、傳統大漆工藝在雕塑中的語言特性
大漆工藝是一種經過兩千多年積淀的一種藝術形式有著中華文化對它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語言,它的語言特性大致可以分為大漆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大漆的工藝語言特性。
(一)大漆材料的物理特性
天然漆,附著于物體表面會形成一種質地堅硬的膜并且有獨特的光澤度,耐久性,耐熱性,抗磨性,耐油性,抗水性和防腐蝕性還有優秀的電絕緣性。
天然漆防腐蝕性優越,因此可以用于,木材器具,鋼鐵器具等一些物品的防腐處理,增強其使用壽命。天然漆還可以制作各種色漆,制作各種漆器的藝術品。天然漆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天然涂料,并且還可以防治疾病和外傷止血還有驅蟲等功效,是最為環保的一種涂料。
當然它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大漆的干燥需要特定的環境制作的過程復雜,制作工期長,這些的原因使它的應用相對較少且制作成本較高。
(二)藝術語言特性
大漆工藝的質感有著千變萬化的藝術語言,漆以其他有著截然不同的美感,生漆來自割取漆樹的提取物是天然的液體。用它作為漆藝的材料,結合各種顏色粉末配置出彩色漆和透明漆,用此方法制作出的漆有著溫和請切的美感這是化學漆無法超越的優勢。漆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的藝術史中有著輝煌的一頁。大漆的肌理感在不經意間就可以有著古樸的氣質,在光滑細膩的表面可以有色調層次豐富的肌理,深入的去理解這些肌理可以發現這些肌理并不是工藝美術那么簡單,而且還可以給與你作品以不一樣的藝術美感,大漆材料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了自己本身的藝術特性是其他無法代替的“古樸美”。
在豐富的色彩肌理中蘊含著自己獨特的抽象之美,經過層層打磨剝離展開顏色之間的襯托相得益彰。它的變現形式多樣有堆砌,粘貼,在其表面進行描繪等等,肌理的表現取決于作者本身的理解。
二、大漆工藝與當下雕塑創作的結合運用方法
(一)工藝結合方法
在雕塑形體完成以后需要給與其表面打磨使其表面變得粗糙這樣更容易使漆在雕塑表面附著,這樣上灰四到五遍,每一遍干透后都要打磨到平整,每一遍上漆厚度要以不流動不起皺較為合適,這樣根據自己的想法上自己需要的色漆進行堆漆鑲嵌等處理。
在創作過程中,展現怎樣的美感用什么樣的色調,大漆所用的比例,這樣去分配顏色,整體著色與局部著色所呈現出的是不一樣的美感。
整體著色對雕塑本身要求較高需要相對飽滿的體積,刀痕,細節會影響到漆的著色所以盡量不要出現,雕塑本身的整體性大部分需要漆的顏色決定的,顏色的分配與搭配很重要,整體著色要有圓潤飽滿的體型與其搭配,有助于漆器的美更好的表現。對于雕塑本身有了領一種獨特的語言,大漆與其結合是雕塑的另一個發展方向,用中國傳統工藝迸發出不一樣的色彩。
(二)以漆為表現主體呈現
雕塑本身需要上漆的面積相對較大,更具自身對美的理解對雕塑劃分區域。上漆與不上漆的部分劃分出了,用紙膠帶和保鮮膜將不上漆的地方密封好,這是為了避免漆對不上色地方的污染。在不上漆的部分我們可以更好的處理表面肌理和原始色彩,使其有雕塑本身的語言,對于上色的區域根據個人對美的理解,還有對整體觀察著色,避免效果不整體的出現。
對于觀察者認識到自己所看到的是一件雕塑作品并且還有對大漆的認識,雙方互相補充相輔相成,讓觀者有了更多的感官感受。另外相應的給與局部一些鑲嵌點綴呈現出一件精美的作品,這是其他材料所無法實現的。以漆為主的雕塑作品既考慮了基材對于雕塑的重要性,又兼顧了大漆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兩者的美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以基材為主體呈現
以基材本體為主的雕塑作品就是局部著漆稍加點綴起到裝飾性的作用,色彩肌理還原雕塑本身的語言,以基材本身顏色為主要顏色,漆的著色起到的是點睛之筆的作用這樣可以把雕塑本身大的塊面,塑造痕跡的組合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擺脫了漆對雕塑的限制,讓其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上漆所用的流程基本都是一樣的,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把雕塑露出來的部分用保鮮膜進行防潮保護避免基材的氧化變色。
以基材為主的漆器雕塑,漆只是起到了點綴作用,整體把握是以雕塑本身的造型為主,操作難度相對較低但對于它本身有另外一番效果。
三、大漆工藝與雕塑的結合目的
根據大漆與雕塑兩個不同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使其迸發出特別的色彩,讓其出現另一種的藝術形式。
(一)材質審美的整體提升
情感在雕塑創作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何來提升作品的美感,對于作品的創作尤為重要。由于漆的材質美,它可以做到富有強烈的層次感和樸素自然的感覺,色彩中有華麗又不失厚樸的自然,其中的工藝復雜多變色彩多樣,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給與雕塑本身以顏色的升華,給與視覺上獨特的光澤,還有視覺上的光滑細膩,使整件作品有一種含蓄的柔美,給與欣賞者一種雙重體驗,這是其他材料所無法實現的。作品不僅具有起伏感,而且還有紋理流出,呈現出不一樣的心理體驗。
(二)傳統氣韻的彰顯
大漆的獨特光澤體現出了雕塑的大氣,古樸的韻味,把中國傳統元素運用到了現代雕塑中去,使得雕塑有了傳統的氣息,使當代雕塑與傳統很好的結合到了一起。
傳統大漆工藝的參與加強了作品的本土氣息,獨有的色彩與肌理呈現,以及靈活多變的色彩可根據主題靈活應用。進一步加強作品在多方面的觀感,彰顯作品獨特的主題。
本文嘗試對大漆工藝與雕塑的結合進行粗淺的探討傳統漆藝與當代雕塑這兩個各具獨特魅力的藝術樣式需要更多的實踐探討嘗試,大漆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當代雕塑結合形成另一番的美感,一定會有奇妙的藝術現象產生,使雕塑深沉而又不失精美,精美又不失華麗,華麗又不失美感。
【參考文獻】
[1]黃成,揚明.髹飾錄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2]王世襄.飾錄解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