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今年大熱的《青春有你2》為例,從參演人員的角度分析其走紅的原因,并和在播出時間上與其有過短暫重合的《創造營2020》對比,分析《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相比的獨特之處,并提出對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未來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偶像養成類節目;網絡選秀;人物塑造
韓國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Produce 101》傳入國內后,衍生出了兩大系列節目,一個是愛奇藝主辦的《偶像練習生》系列,一個是騰訊視頻主辦的《創造101》系列,至今兩家視頻網站共推出了六季節目。在已經播出的節目中,不是每一季都能如期走紅,2019年兩家視頻網站分別推出的兩檔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創造營2019》和《青春有你》均沒有獲得預期的關注度,在大家開始懷疑是頻頻選秀造成了觀眾視覺疲勞,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或將迎來寒冬之時,今年3月開始播出的《青春有你2》再次走紅。本文選取今年大熱的《青春有你2》為例,從參演人員的角度分析其走紅的原因,并和在播出時間上與其有過短暫重合的《創造營2020》對比,分析《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相比的獨特之處。
一、研究背景
《Produce 101》從第一季播出至今已經過去了四年多時間,該節目通過觀眾投票選出最終出道練習生,男女練習生交替進行選拔,即一季男練習生一季練習生交替進行,每季最終出道人數稍有不同,目前前四季已經選拔結束。節目的特色之一是全民票選出道成員,而2019年傳出的造價票風波,讓紅極一時的101系列陷入沉寂。《Produce 101》系列傳入中國僅有兩年,國內因主辦方更多,從季數來看,更新迭代的速度比韓國要快得多。通過分析目前已有的研究可以發現,現階段,有學者提出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受眾心理有互動參與心理、求新心理、滿足安全需要的心理等(馬昌明皓,2018)。對于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的節目模式,有學者認為是全民創作的沉浸式互動模式(廖沖,2019)。從目前來看,對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走紅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受眾參與度方面,因此,本文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節目中的參演人員本身,探究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走紅除受眾參與之外的其他原因。
二、《青春有你2》參演人員特征分析
(一)導師自帶熱度,吸引海外關注度
雖然之前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選取的導師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青春有你2》的獨特之處在于,節目的發起人是新一代流量的代表歌手。在節目播出過程中,蔡徐坤個人魅力不但讓觀眾對其本人的看法有所改觀,且在眾多選手之中起到了凝聚和調和的作用。除了蔡徐坤之外,《青春有你2》的導師團隊中還有一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LISA是韓國女子組合中以舞蹈和身材聞名的成員,其出眾的舞蹈實力在參演節目之前即廣為人知,不僅在國內的粉絲群體中有著良好的“路人緣”,而且是韓國instagram粉絲數最多的女藝人,在歐美、東南亞地區也有很高的知名度,這幫助《青春有你2》走向國際市場,在推出中文版本的同時推出英文版本,拓展了粉絲基數。
(二)多位選手在參加節目前已有粉絲基礎
在《青春有你2》首次評級的舉手統計中,將近半數的選手表示自己是“回鍋肉”,即有過相關出道經歷但再次回歸練習生身份的選手。這其中包括SNH48、AKB48分隊的多位成員,也包括曾參加《蜜蜂少女隊》的孔雪兒和劉雨欣,這些選手具有一定的唱跳實力和從業經歷,為《青春有你2》帶來了首批觀眾。而且,《青春有你2》不僅有女子組合出身的選手,還有很多對唱跳并不擅長的選手也前來參演。這些選手除了對唱跳不擅長之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擁有強大的粉絲基礎,比如微博粉絲數量超千萬的網紅林小宅,以及因緋聞風波被網民熟知的秦牛正威,節目播出過程中被冠以reader的稱號,吸引了好奇這類選手在節目中如何表現的網民前往觀看。相比之下,《創造營2020》雖然也有部分選手曾經有過出道經歷,但這些選手的熱度與《青春有你2》的部分選手相比少了很多,而且她們身上缺少爭議點,不易引起討論和關注。
(三)利用選手身上的爭議點制造熱搜,引起關注
《青春有你2》通過3次熱搜成功走向了大眾的視野,這三次熱搜均是圍繞選手在節目中的爭議,吸引網民的吐槽和討論,通“犧牲”過或“在犧牲中成就”個別選手的方式,提高了節目整體的熱度。《青春有你2》播出過程中,引起關注度最大的一次熱搜是“淡黃的長裙,蓬松的頭發”這句歌詞,本質是選手業務能力不強,網民在吐槽的同時開始了跟風模仿和再次創作,以吃瓜的心態完成了這次狂歡。節目播出初期,申氏四姐妹被塑造出了抱團的形象,在投票環節中與其他選手意見不一,雖然保住了一次中心位的機會,但也因此失去了觀眾的好感,在給節目帶來熱度的同時,成為了此次爭議中的犧牲品,不久之后紛紛淘汰。
(四)突出選手的性格,塑造立體人物形象
在所有選手中,虞書欣是首個因為個人性格特征登上微博熱搜的選手,雖然在首期播出時因為說話方式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隨著節目的播出,觀眾逐漸了解到她開朗的性格,一開始的吐槽和不理解反而變成了好感。除了虞書欣之外,還有很多選手的性格通過練習環節以及“青春加點戲”“早安少女”等衍生綜藝得到了還原。和《青春有你2》重選手的個人色彩相比,《創造營2020》在首期就更改了賽制,關注選手的唱歌和舞蹈這些作為女團成員的基本技能,在突出選手實力的同時,選手的個人性格色彩被淡化。在人數眾多的生存戰中,選手缺少辨識度也就意味著節目缺少吸引力。
三、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發展走勢
對于任何電視節目來說,參演人員都是留住觀眾的重要一環,無論多么精彩的節目設置和剪輯手法,能讓觀眾產生準社會互動心理的,始終是節目中鮮明立體的人物。觀眾在看完電視劇的劇情之后,如果被某個角色吸引,則會通過其他渠道了解飾演角色的明星本人的性格,而后進一步成為明星本人的粉絲。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應該真實地還原選手的個人形象,“劇本”和“人設”雖然設定了選手的性格,但難免千篇一律。
從上述對《青春有你2》走紅的原因研究來看,《青春有你2》的走紅與其說是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新的希望,不如說是末日前的狂歡。網紅、出道藝人的確可以為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引流,多樣化的人物性格也讓觀眾一時間忽略了賽制的重復,但一次用選手的實力不強吸引大眾的吐槽尚且可以,久而久之,當觀眾對網紅和其他職業的人參加選秀習以為常時,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將很難轉移觀眾的視覺疲勞。另外,用有粉絲基礎的導師和選手引流就意味著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總是要依靠其他平臺和渠道已經打造出來的明星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其節目本身缺乏獨立性。
綜上,參演人員鮮明的性格特點、話題度和粉絲基礎是《青春有你2》走紅的關鍵原因,粉絲對選手產生的準社會互動情感使其心甘情愿成為“數字勞工”。因此,選手的個人魅力是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的制勝法寶,但觀眾注意到選手的前提是關注節目,在一輪又一輪選秀過后,觀眾總有一天會對節目組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免疫,觀眾減少就意味著制作組收益下降,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的播出終止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
[1]霍克海默 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2006:107-152.
[2]蔡騏.網絡與粉絲文化的發展.國際新聞界,2009:86-90.
[3]馬昌明皓.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青年記者,2018:70-71.
[4]廖沖.沉浸式互動:網絡綜藝全民制作的模式創新——以《偶像練習生》為例,傳媒.2019:
[5]王瑤.從網絡養成類選秀節目看粉絲角色的構建——以《偶像練習生》為例,視聽.2020;38-39.
作者簡介:
谷瀟若(2000—),女,漢族,籍貫:河南,單位:鄭州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