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顏波




Rural Scenery in City
Article|Reoorter Gao Weiwei Fiaures| Yan Bo
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和城鄉空間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涵,意味著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和鄉村生態系統的良性平衡,城市有鄉村的美景與生態,鄉村則做到基礎設施健全和生活便利,城市生態環境鄉村化,鄉村環境城市化。
與這一要求相契合,《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把生態作為城市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規劃到人居環境改善等各個方面,全面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pace represent theimportant connotation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ch indicates a sound balance betweenthe urban and rural ecosystems, in other words, the city enjoys the beautiful rural sceneryand ecological system, while rural areas have a sou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living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 boundar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keeping shrinking.
In line with this requirement, the Action Plan for City Upgrading of Chongqing regardsecology as a key part of urban quality, strives to enhance citizens' sense of gain, happinessand security in an all-round manner urban planning to improvement of livingenvironment,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下午3點左右,沙坪壩童家橋街道和睦村社區友愛村小區,65歲的楊宏萍和往常一樣,來到社區活動中心做義工。突然手機“叮叮”一陣響,她打開微信看了一眼,問身邊忙活著的和睦村社區書記陳松:“陳書記,今年的百家宴好久辦呀?老朋友們都在問啦。”
說到百家宴,楊孃孃很驕傲,“‘百家宴’見證了我們從一個人人都想逃離的老舊社區,變成了‘開窗見山,出門見綠’、名副其實的‘和睦’社區‘友愛’村。”
生活小改變社區換新顏
Small Changes in Life Give Communities A WholeNew Look
作為社區的“活躍分子”,楊孃孃最近很忙。現在,友愛村小區正在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她是義務指導員中的一員。剛到社區活動中心門口,她就把一個“社區垃圾分類指導員”的袖章,一絲不茍地別在胳膊上。
戴好袖章,楊孃孃熟練地套著垃圾袋,垃圾桶上寫有“童家橋社區街道贈”,她介紹:“小區環境需要大家一起維護,垃圾分類就是維護社區環境的好辦法,我們的垃圾袋都是有編號的,如果居民分錯了,我們都會上門給居民指導,教他們分類。”
72歲的羅新同穿著一身拾掇得很整潔的舊軍裝,正在分門別類地往垃圾桶里扔垃圾,他說小區和原來不一樣了。友愛村小區是原國營無線電廠(716廠)的職工家屬區,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工廠的技術骨干,他成了第一批入住的業主。“工廠倒閉后,小區沒人管,環境一年比一年差。”
小區門前有一條芭蕉溝,曾經因為上游工廠的污水排放,整個水溝臭氣熏天。現在,上游實施“雨污分流”,污水不再流入芭蕉溝,溪水清澈見底,又恢復到了羅新同最初見到它時的模樣,“我每天過路都會看,河溝肯定有人定期清理,不然不會保持得這么干凈。”
除了垃圾治理初見成效,小區環境的美化還有不少。原本坑洼的地面鋪上了透水磚,陳舊的房屋外立面也重新進行了裝飾。環境好了,居民生活也越來越講究,羅新同每天出門前,一定會把皮鞋擦得锃亮。
一名路過的居民看見社區書記陳松,指著小區休閑亭對陳松說:“陳書記,過幾天又要落葉子了,上面記得要清理喲。”休閑亭的頂棚是透光材料,落葉會影響整潔度和視覺效果。
這種環境變化帶來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不僅體現在業主身上。楊孃孃說:“很多已經搬出去的鄰居,看到小區的變化,都計劃著重新搬回來。”
荒地變公園噩夢變美夢
Turning Wasteland into Parks, Nightmare into SweetDreams
在城鄉融合、城市提升行動的共同推進下,友愛村小區周邊的環境也徹底變了模樣。
友愛村小區對面的和睦友愛社區公園,從前一度是居民們的噩夢。
羅新同說:“你別看現在是公園,以前這是塊荒地,有人就在上面種菜,有些還會挑著糞便去施肥,走一路灑一路,坡上臭,小區也臭,特別是雨天,出門一圈,黑泥湯濺到身上,那叫一個難受。”
小區居民張林斌對此很有同感,“有時候正在吃飯,就傳來一股臭味,那滋味,不敢想。對著公園的那扇窗戶,以前根本就不敢打開。”
為了讓居民在城市中享受優山美水,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對這塊荒坡進行了“推墻透綠”專項整治,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在荒坡上栽種了桂花、紅楓、紅繼木、紅葉石楠等各類植物1000余株,“臭山坡”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社區公園。張林斌家過去緊閉的窗戶如今放心敞開,迎接對面的綠意。
公園還增添了休閑廊亭、乒乓球臺、體育健身設施、休閑步道等設施,成了社區居民休閑的新據點,楊孃孃把逛公園當成了每天早上的必修課。居民們追捧的“百家宴”就設置在公園的小廣場,它成了居民向老鄰居介紹社區新變化的最佳窗口。
小區公園登山道
小區新增的健身設施
分類垃圾桶
社區垃圾分類宣傳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