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耕
一個“放”字,如同畫龍之點睛,寓意深刻,蘊含無窮。人若能用好,自會使繁雜的生活歸于簡單,使迷惘的思緒歸于清晰,使浮躁的心境歸于寧靜。
何為“放”?“放”在詞典上的意思是:解除約束,使自由;在一定的時間停止(學習、工作)等等。雖然我對詞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但對這個字的釋義依然認為說法不夠精準,甚至有點詞不達意。難道“放”是如此狹窄?這對“放”來說,似乎不全面、不公平,“放”的內涵比這要豐饒得多,遼闊得多,深邃得多啊。
請你將“放”拆開,它變為“方”“攵”兩字。在許慎看來:“方,并船也。像兩舟總頭形。”“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從這兩字的本義出發,再來看看組合后的“放”,“放”最望文生義、最平直的解釋就成為——船在行駛中不斷地敲打調整。人,就像是條在大江大海中行駛的船,要抵達幸福的彼岸,需要時時修正方向,調整自己,而整個過程就是放啊。
蘇東坡有句名言,“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生本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看盡了花開花落,見慣了人事紛擾,人只有不斷地放,才能重新開始,活得坦蕩快樂。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客人拜訪禪師。來時忘了帶禮物,覺得很不好意思,便說:“我空手而來。”禪師對他說:“那你就放下吧!”客人疑惑不解,于是又說:“我什么東西都沒帶,怎么放下呢?”禪師說:“那你就帶著吧!”客人聽后恍然大悟。
原來,放是一種解脫、一種頓悟、一種智慧。
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與人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凈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佛說:該放不放,必是大患。人生的一切煩惱,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人通常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精神添加壓力。所以說:放,不僅是一種解脫的心態,更是一種清醒的智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怎么放?那就是放下、放棄和放開。
所謂放下,就是放下煩惱,放下痛苦,放下抱怨,放下自卑,放下自私,放下貪欲,放下壓力,放下包袱,放下過去……學會放下,沒了幻想,去了雜念,心胸才會變開闊,心境才會變明亮,心氣才會變自清。當一切都成為了過往,放下,就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愛情,只有從選擇放下的那一刻起,一切才能夠重新開始,也就是所謂的“放下過去,才能重拾未來”。放下的過程,其實就是得到的過程。花放下,才能滿室清香;人放下,方能幸福生活。
放棄,一條道路走不通,不如放棄;一段感情沒有結果,不如放棄;一些觀念,已經陳腐,不如放棄;一項工作無法進行下去,不如放棄;一些“心債”與其磨人,不如放棄。當人負重累累的時候,必須學會放棄。人生得失一念間,世上萬事舍得中。生活又何嘗不是由許多得和放交織而成的呢?所以,當人學會放棄之后,生活可能會變得更容易。而放棄該放棄的,方為智者。人們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棄,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恰恰相反,敢于放棄,是一種勇氣和果敢。
放開,若能放開胸懷做人,自會恬淡和從容。因為世界上最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可以無所不容;世界上最狹小的也是人的胸懷,可能小若針眼。人生一世,若能放開了胸懷,就會恢宏大度,虛懷若谷,樂觀向上,不斷進步;如果不能放開胸懷,就容易陷入自私、自負、狹隘、偏激、悲觀、糾結的泥沼中,難以自拔,舉步維艱,生生毀了自己。若能放開心靈處世,將世俗的枷鎖丟棄,接受和容納新生思想和事物,認真感受多彩生活,努力把握好當下,方能寵辱不驚,瀟灑坦蕩,自由自在地奔向燦爛的未來,從而登上人生巔峰。若能放開眼界觀世,用心甘情愿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日子,便是境界中人。因為,眼界的寬窄,決定了成就的高低。眼界寬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微。
放,是一種圓融的智慧,它不是退縮也不是回避,而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人生態度,只有真正做到內心平和、進退從容時,人才能夠體會博大的境界,才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迎向光輝的未來。
我早已過“知天命”的年齡。人到了這一步,也應好好地把握“放”字。
人老了,有一種養心叫放下:一些事,該放下就放下,每顆心都有承受之限,不要耿耿于懷。放下過去,開啟新生活。有一種處世叫放棄:有些東西失去了就不要執著,就看成有些東西本來就不屬于你的,并相信,屬于你的終究會擁有。有句名言:假如你因為失去了太陽和月亮而哭泣的話,那么你將失去星星。有一種管理叫放手:你永遠無法替代子女,去過好他們的一生。所以要懂得放手,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自有兒孫路。事必躬親,累了自己,也害了子女。放手,是對子女的一種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有一種思考叫放飛:這是一個科技改變生活的時代,上了年紀的你切不能停步不前,不知道互聯網,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想學電腦……要懂得放飛自己的思維,追逐潮流,爭做一回弄潮兒。有一種表達叫放聲:生活充滿喜怒哀樂,適當宣泄情緒就要放聲。放聲,是對身心的洗滌,是對靈魂的自由展示。有一種觀察叫放眼:看待老年,有時更需要放眼。站得高就看得遠,才能更好地把握老年生活的方向。生活原本很簡單,人是可以快樂地生活的,只是人們自己選擇了復雜,選擇了嘆息。想得太多,顧慮得太多,往往會讓自己負擔太重,活得太沉重。
樹木把枯黃的落葉放下,長出一個美麗的春天;蒼穹把灰色的云翳放下,才有一個燦爛的晴空。把沉重的郁結放下,就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放是一種解脫,一種頓悟;放是心態的選擇,是生活的智慧。把心放平,一切會風平浪靜;把心放正,一切會一帆風順;把心放下,一切會淡然平靜。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風起時,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看天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閑庭信步、拾階而上的人生,離不開放。
前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則短文: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它給人感慨更深,全錄以作文章結尾:就是有一天,當你再次面對你過往的難堪、你憎恨惱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動念,坦然面對,一笑了之。即便別人在你面前,復述你過往種種不幸時,你仿佛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心里一絲漣漪都沒有了。放下,莫過如此。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