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聰
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和深遠影響,網絡流通雖然促進了信息與文化的傳播共享,但同時也增加了著作權保護的難度,致使著作權糾紛層出不窮。在網絡時代如何界定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邊界,健全平衡機制,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著作權保護;網絡著作權;信息共享
一、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與著作權的沖突
網絡著作權,指著作權人對其創作的作品在網絡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信息共享”被認為是一種與著作權相對的、信息自由分享的權利,即公民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獲取、使用、加工、傳播信息的權利。
著作權實質是作者或相關權利人的私權,而信息共享是憲法賦予廣大公民的基本人權,二者是著作權法調整的一對基本矛盾,在網絡環境中其沖突表現得更為顯著。一方面,信息的復制轉載不再需要紙質材料等實物載體,共享更加便捷,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對信息原創者的權利限制和創新積極性的打擊;另一方面,著作權的提出本就是為了保護作者的智力成果,這必然也會限制信息共享。當兩種權利交叉時便存在利益的糾紛,因此,應在法律框架下厘清二者的邊界所在,在考慮各方利益訴求的前提下尋求平衡點,通過制度設計等措施實現二者的平衡穩定狀態。
二、信息共享與著作權沖突的原因
(一)網絡技術進步的作用使著作權保護難上加難
數字網絡技術的進步使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發生了極大變化,以往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平衡岌岌可危。
首先,著作權主體更復雜。在網絡時代,作者有署名或匿名、署真名或署筆名的選擇自由,且存在同名或替名問題,較難確定著作權主體的歸屬。
其次,著作權客體形態更豐富。傳統著作權法對著作權客體,也就是作品的規定是,“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而在網絡時代,作品已不完全是有形物質,更多是以數字信號的形式在網絡載體中傳播,表現形式的豐富增大了侵權行為的判定難度。
最后,著作權侵權方式更多元。網絡運行開放性的特征為不法用戶的侵權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一般侵權行為演化為更高級的侵權行為,手段更加隱蔽,更難以判斷侵權行為方式。
(二)公權與私權之爭使二者沖突日趨激烈
網絡技術進步導致的著作權變化是二者沖突的背景原因,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公權與私權的對立,其本質是社會公眾利益與著作權人個人利益的不均衡。
社會公眾期望以低成本獲取更多信息產品和智力成果,滿足自身求知需要。信息共享是社會公眾的正當需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大眾的公共利益,本質上是一項“公權”。而著作權具有專有屬性,是對著作權人自身權利的捍衛,著作權人希望自己智力勞動的成果得到應有的報酬與版權保護??梢?,著作權保護同樣是著作權人的正當需求,體現對其個人利益的保護,本質上是一項“私權”。
在網絡不發達時期,信息的傳播共享相對封閉,著作權法的約束性尚可。但網絡時代打破了這種平衡,信息共享可以打破時空限制,任何人都能輕易獲取豐富的信息,也刺激了人們對信息的渴求,這種“公權”的強調便會與著作權人的“私權”造成對沖。具體體現在,公眾一方要求信息的自由共享,而創作者一方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專有和獨占自己的成果,天平兩端難以平衡,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沖突愈發激烈。
三、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平衡機制
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處于沖突和失衡狀態,過于強調一方的利益,必然會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因此本文對解決路徑提出以下思考:
(一)與時俱進,重視網絡環境下著作權法律的適用性
法律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著作權法律保護制度也是這樣。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自1990年制定,2001年、2010年經過兩次修訂。2020年4月26日,《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表明《著作權法》正迎來其面世以來的第三次修正。此次修訂草案對短視頻的著作權、著作權侵權法定賠償額等條目都做了修正,具有進步意義。
在制度修訂時還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著作權法應當在保護著作權的同時,最大限度促進信息自由共享;其次,必須充分考慮網絡環境中作品使用行為和信息共享行為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再次,要注意與相關國際條約精神的銜接,與其他國家進行制度交流,吸取優秀成果為我所用。
(二)強化公眾法律意識培養,協力抵制侵權資源傳播
目前許多用戶并不關心平臺如何設置著作權保護規定,即便知曉規則,也不一定會嚴格遵守。這是法律意識淡薄的普遍現象,與國內的網絡著作權保護環境有關。用戶不停上傳、下載甚至二次傳播可能侵害他人著作權的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并未受到任何約束或行為規范指導,長此以往便認為“存在即合理”,繼而形成使用習慣。因此需要通過宣傳等方式增強公眾對他人著作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將依法傳播和獲取正版資源的正確觀念植入公眾心中,共同營造公平和諧的信息共享環境。
(三)打擊著作權濫用行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與其他權利一樣,著作權若使用不當也會存在權利濫用的問題。著作權濫用具體指著作權人在行使其權利時超出了法律允許的范圍和正當的界限,這種行為會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與民法中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相悖的。如果不合理約束,不僅會違背著作權法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而且會阻礙信息資源的流通,造成知識壟斷,結果是公權被私權所遮蔽,最終損害的將是全體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要想維護著作權與信息資源共享之間的和諧關系,就必須控制著作權濫用行為。
目前我國現有法律中納入了著作權濫用相關規制的只有《反壟斷法》,也僅僅是作為附則的引導性規定,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因此我國有必要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增加《反壟斷法》中的具體規定,明確著作權濫用行為的界限以及具體規制方法。另外還應盡早出臺相關配套措施,使條例更具有操作性,以有力打擊濫用著作權的行為,促進正當的信息共享傳播。
(四)鼓勵技術創新,促進技術手段在著作權保護中的應用
對網絡作品來說,其版權保護源于技術,發展于技術,也受制于技術。在網絡時代,技術保護手段將是著作權保護的重要一環,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
首先要支持技術創新,實現技術保護手段在著作權保護領域的普及,從而加大侵權的技術難度和成本投入,從源頭上防范侵權行為。此外,強化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著作權保護領域的應用,提高挖掘、甄別、收集網絡侵權線索的能力,可以為著作權人舉證提供便利,降低其被侵權的風險和維權成本。
四、結語
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邊界模糊,二者發生沖突不可避免。我們在承認沖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化解矛盾,尋求利益平衡。這就需要公共政策、法律制度、權利多方主體的共同作用,積極構建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平衡機制,構建清朗的信息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1]牛巍.網絡環境下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的利益平衡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
[2]胡志高.互聯網時代著作權利益平衡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
[3]孫左俠.論我國網絡環境中著作權與信息共享之利益平衡[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