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霖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南寧周遭傳統村落的更新改造進入到公眾的視野,針對傳統村落文化名村這一特定鄉村實體,盲目引入更新策略會對歷史風貌與傳統建筑進行破壞,更是對設立“名村”名單的初衷背道而馳。本文通過選取南寧近郊的傳統村落更新改造的得失探討“觸媒”效應對歷史文化名村改造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觸媒;古村落;更新
散布于鄉村中眾多的傳統村落發展到如今,更新或改造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間節點。從2005年開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我國的傳統村落更新改造掀起了一波波高潮。如今再回首,不難發現曾經富有韻味和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基于“發展”受到不可逆的巨大傷害。有鑒于此,觸媒效應被用于傳統村落更新改造中以避免“千村一面”與粗暴破壞歷史文化底蘊的現象再度出現。
一、“觸媒”相關概念
觸媒原意為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起著改變或加速反應的一種物質。1989年發行的《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作者韋恩·奧圖與唐·洛干首次將觸媒運用在城市設計中。隨后被廣泛應用,城市觸媒理論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觸媒可以引導現存元素的煥發,觸媒應有預測性與策略性,觸媒元素本身具有可識別性。并且觸媒元素并不單獨存在于物質層面,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文化與精神層面,具有有形與無形兩種形態,兩種觸媒形態均能在現存實體產生巨大作用。觸媒效應理論并不提供一個終點式設計,相反是一個漸進式與可控式的過程。同時觸媒的形式也具有漸進性的特點,按照觸媒的類型及其作用可以分為點觸媒、線觸媒、面觸媒以及軟觸媒等類型。
二、古村落的觸媒改造適應性
古村落具有雙面性,首先是整體村落環境風貌來源于歷史遺留具有豐富的人文含義,另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居住者則是實實在在的“現代”人,觸媒元素能否正確平衡兩者的關系,是該理論能否落地的本質所在。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得出古村落在保護與更新的原則有自我性、參與性以及同步性。自我性指每一個古村落首先是具有區別于其他村落的居住整體,由環境、建筑以及人文歷史所共同形成的居住區。所以在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就需要保護并且固化構成古村落風貌環境的各個要素,使其地域及人文特色得到保留與發揚。然后就是參與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村落更新改造是政府單方或者是政府與投資方雙方處于政績或者資本逐利的結果。咨詢方則集中在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學者等特定人群手中,此種模式是導致如今古村地域特色喪失的重要推手之一。那么到了新時代,古村落的改造則必須尋求最廣大村民的理解與參與。在古村的保護更新過程中,每個群體因其立場不同對保護更新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只有全社會都了解古村落更新保護的重要性,古村落的更新改造與保護才能切實進行。最后就是同步性,其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今所說的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成功,同步性是其重要的抓手。在我國,古村落的保護更新曾經出現國一種靜態保護和商業占領的兩種極端模式。其實這兩種模式都缺失了以人為本的改造目的。古村落從古到今直至未來仍然是居住作為主要使用功能的歷史文化村落。漠視了村民也是古村落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古村落的保護更新的目的之一實質上就是使村民繼續住在原有場所,使村落環境活化。所以在進行歷史風貌固化與提升的同時,改善村民生活必須同步進行。所以在村民居舍與公共設施的選擇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同步利益化選擇,保護與提升居住品質不能以犧牲任何一方為前提。
觸媒元素正是往古村落中放置一個“引發點”,通過“催化”與古村落自身原有的資源產生共鳴,從而煥發沉寂的原“要素”,使持續破敗的古村落環境得以改善,這種改變本質上是依附著村落自身構造向前發展的,沒有也不必要從根本上扭轉古村落的自身屬性。從這點上看,觸媒效應恰與古村落更新改造的初衷相一致,技能保護村落傳統歷史風貌用以傳承地域文化特色,又能緊跟社會發展腳步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觸媒效應這種遵循著可持續性、漸進式的改造策略是適應更加敏感的古村落環境當中。
三、南寧近郊主要古村落現狀分析
南寧近郊著名的古村落主要有揚美古鎮、同江村三江坡、古辣鎮蔡村、上林鼓鳴寨、蘆圩古鎮等。其中前三者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都具有絕佳的人文價值,在此次分析中選取揚美古鎮與同江村進行分析比較。首先,兩者區位相當,同屬南寧市江南區,同是明清古村落。揚美古鎮素稱“小南寧”,旅游發展起步較早。然而事有兩面,早期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居民的居住環境并沒有隨著經濟基礎提升而得到改善,故水泥樓房拔地而起,傳統民居與現代樓房犬牙交錯,造成了傳統歷史風貌的極大破壞,且無法扭轉。后來國家出臺相關法規與2010年揚美古鎮被評為廣西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后,此情況在得以抑制。但是古鎮的自我性遭到了破壞也導致了旅游業的受挫等不利影響。同江村三江坡與揚美古鎮相距不足三公里,發展起步較晚,在發展初期便有完善的國家與地方法規進行指導,除在保護與更新傳統村落外,還發展鄉村旅游度假產業,主動承接南寧市區的周末短途游旅客輔以特色農業齊步發展。南寧近郊除了這兩個具有顯著特色與身份加持的文化名鎮名村外,還有大量的傳統古村落被破敗與空心化逐漸吞噬。同時古村落發展階段不一,區位差異巨大,使古村落的保護與更新改造更加困難,倘若以統一的更新模式或者包辦注資改造則并不現實。
四、啟示
歷史古村落是一個特殊的居住環境,在村落改造更新上既要保持古村落的歷史傳統文化,又要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與整體生存環境。而觸媒元素恰好提供了以條持續漸進的道路。通過不斷挖掘村莊的自我性,調動參與性,保證同步性,尋找并引入適合于并且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觸媒元素,無論是歷史文脈抑或是旅游發展都能觸發并且鏈接本身資源的重新利用。而且可控與漸進的特性,更能使改造主體根據變化靈活改變下一步的發展策略,而且觸媒效應自身具有的課預測性更能使古村落的更新改造更具有靈活性與可控性,使得古村落的改造真正實現保留地域人文歷史與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的雙向發展。南寧近郊古村落基數龐大在改造的同時不妨引入觸媒元素,使古村落的更新改造真正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惠民工程。
參考文獻:
[1]楊文文. 基于觸媒效應的瑞安古村落更新設計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4.
[2]王鑫鑫,朱蓉.觸媒理論引導下的古村落保護開發研究——以無錫嚴家橋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8,33(06):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