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澄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報網融合的態勢進一步加深,不少傳統媒體已經打造了全媒體中心,建立了“報、網、端、號”全媒體矩陣。一直以來,傳統媒體特別強調“內容為王”,互聯網時代下的發布效率的競爭,內容生產應該擺在什么樣的位置?在融合轉型過程中如何兼顧效率與內容?這些都是媒體人亟需思考的問題。
一、短平快,政務報道玩出新創意
融媒體時代,最為直觀的就是采編手段的多樣化。佛山傳媒集團也不例外,2019年,與中國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攜手在5G通信的全息采訪、4K全景直播、VR直播等5G無線業務、融媒云服務應用等內容進行深度合作。
從大環境的變化,再到具體的新聞報道上,都可以窺見媒體融合的迅猛發展。從業以來,筆者多次參與地方“兩會”新聞報道。以前,作為文字記者只需要負責好采訪和稿件的撰寫。如今,不少報社記者統稱為“全媒體記者”,轉型成為多面手,不僅要會寫稿,還要掌握拍圖片、拍Vlog的技巧,直播間被搬到了會場,媒體記者有了更多展示才能的舞臺。紙媒開始做直播、拍視頻了,電視媒體也開始寫文章了。
今年,筆者先后參與了佛山市和順德區“兩會”的采訪報道。其中,順德區“兩會”首次開通委員通道,采訪完畢之后,筆者馬上撰寫簡版文字提供給融媒部門,快速發布圖文并茂+視頻的新媒體產品。次日紙媒發表的報道,則以深度報道為主,與新媒體稿件進行錯位,對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挖掘,以關鍵詞作為引領,形成很好的互補。
珠江商報全媒體還把直播間搬到了“兩會”現場,對順德十大鎮街主官進行訪談,制作短視頻在佛山+、官微、抖音號、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吸引了各個年齡段讀者的關注,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同時,還創新一圖讀懂、數讀、兩會熱詞等全媒體產品,通過海報、短片等形式繼續拿給你呈現。
廣州日報的一組“順德拍了拍你”的新媒體產品也頗具創意,結合微信新上線的“拍一拍”功能,通過與熱點的結合,抓住讀者的眼球。
不僅僅是這類重大會議的新聞報道,日常政務類新媒體報道,也正朝著活潑、生動的方向發展。比如,順德人笑稱自己講的話是“德語”。珠江商報全媒體創辦“德語貓”欄目,用熟悉的順德鄉音創作一系列作品——“堅定流啊?行遍大良街,你就睇透人生?”“咩話?德語貓辭咗職!究竟咩回事?”“守好‘錢袋子’,防范金融風險,‘貓老師’教你幾招”……
這些作品,將防范金融風險、掃黑除惡等知識,在輕松娛樂的氛圍中進行科普,激發讀者閱讀的欲望。這樣走心的融媒產品,讓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很親切的鄉音,既好玩又長知識。
筆者認為,對于融媒產品來說,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能夠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傳播影響力和感染力。在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有了新的內涵。其中,借助新技術不斷衍生新的表現形式,新媒體產品表達形式的創新就是內容為王的表現形式之一。
在節奏的都市生活,人們傾向于輕閱讀,對于短平快的文章、短視頻等更加青睞,無論是一圖讀懂還是Vlog,實際上都是通過內容的創新,讓讀者用更短的時間抓住新聞的精要。
二、既要專業權威,也要做出精品
過去,不少傳統媒體經常能挖掘出獨家重磅新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獨家報道已經非常少,媒體之間的競合成為新業態。為此,新媒體發布效率成為了媒體競爭重要的陣地,還有不少媒體提出流量考核制度。
筆者認為,傳統媒體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權威性,這也是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本質區別。讀者對媒體的信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融媒時代更需要提供權威、專業、多元的內容。
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不少自媒體平臺。有的自媒體為了追求閱讀量,不僅是不是爆出烏龍事件,更甚的是有的憑空捏造,歪曲事實制造爆點。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更加要弘揚主旋律,不僅是追求追求效率與速度,更為重要的注重真實性和準確性。
盡管受眾對于渠道和閱讀的習慣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對優質內容的追求。筆者認為,融媒產品要注重包裝,從細節入手,打造更多接地氣的新媒體產品。
舉個例子,今年7月,三龍灣順德片區夜經濟配套項目一期亮燈,世紀蓮、坊塔等佛山地標點亮夜經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當晚,不少媒體前往現場拍攝,并搶先在各自的新媒體平臺發布。珠江商報全媒體首先推出一組簡版的新媒體報道,隨后又對圖片和視頻進行精心制作,第二天又推出《高清美圖和視頻曝光!刷爆朋友圈的三龍灣燈光秀來了》。這組動靜結合的報道推出后,在微信朋友圈掀起二次傳播的高潮。事實證明,融媒時代并非意味著“快餐文化”,精心制造的內容給市民帶來視覺盛宴,關注度自然更高。
筆者認為,全媒體時代,“快”自然是必不可少,但并不是一味就快就能贏得關注。互聯網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作品之間有了直觀的對比,只有做出優質的內容,才能留住用戶,留住讀者。
另一方面,媒體融合對于媒體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作為一名就職于傳統紙媒的新聞工作者,筆者今年年初報名了直播車的操作與應用培訓,不少同行學習短視頻拍攝技巧,這也折射出媒體從業人員主動求變,不斷適用新業態的轉變。
傳統媒體人跨入融媒體具備一定的優勢,比如具備敏銳的新聞觸覺,可以快速抓住新聞爆點。筆者曾多次和報社融媒部門同事聯動,采寫多篇點擊率較高的產品。
比如,順德舉辦“惠順企 助消費”活動,派發億元企業消費券。從預熱到活動后續報道,筆者持續跟蹤,前期還制作了搶券攻略稿件。根據后臺數據顯示,點擊率位居前列。
又如《淚目!順德7歲男童不幸溺水身亡,61歲環衛工父親決定捐贈眼角膜》,這位平凡父親令人感動而又心疼,不少網友留言紛紛留言希望幫助他。
這些報道,有的是和市民自身密切相關的,有的則體現了溫情,傳遞了正能量。筆者認為,在新媒體報道中,記者要善于捕捉熱點,既要有趣生動,也要關注溫情和正能量的題材,優化內容生產,找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最佳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