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要:民辦博物館,又稱私立博物館,從隸屬關系上看,不屬于國家體系和文物系統。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這類非國有博物館的數量不斷增加,而這些民辦博物館在運營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缺乏專業指導、政策支持和運營資金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如國有博物館有很大的專業性。本文在以北京市大興區民辦博物館為例,從政府管理扶持政策方面提出看法建議,推動大興區民辦博物館未來發展。
關鍵詞:民辦博物館;政府;管理扶持;政策
一、大興區民辦博物館簡介
根據新近頒布的《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為非國有博物館。”這里定義的非國有博物館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所說的民辦博物館或私立博物館。我國比較著名的民辦博物館有中國紫檀博物館、四川建川博物館、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深圳青瓷博物館、東莞石龍家具博物館、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上海包畹蓉京劇藝術博物館、天津粵唯鮮博物館、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華夏歷史博物館、中國茶宮茶博物館、豆瓣文化博物館和珠海龍禧博物館。
民辦博物館,即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由社會力量利用非公辦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依法設立并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這類博物館從投資主體看,不是由國家出資;從隸屬關系上看,不屬于國家體系和文物系統。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這類非國有博物館的數量不斷增加,正在成為我國博物館體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現將北京市大興區民辦博物館介紹如下:
鈞天坊古琴博物館: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鈞天坊,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前苑上,基地由鈞天坊主--我國著名古琴斫制大師王鵬親自設計,為古琴設計、制作、文化展覽、交流為一體的傳統古琴制作藝術場所。
泓文博雅家居藝術館:泓文博雅藝術館坐落在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羊坊村工業區,主體建筑面積6000余平米,總占地60畝,于2013年12月13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館藏紅木家具、陶瓷、國畫、書法藝術等作品近千件,另有近3000件作品將在此輪換展出。
坦博興善苑:白十源先生是中國當代收藏大家,其創建的坦博藝苑藏品之豐富,門類之繁多,實屬罕見。其中重要收藏之一是有世界上最多的國家一級文物——貝葉經,貝葉經是記錄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世界公認的珍貴的文化遺存,坦博藝苑以其擁有超過150萬頁的古巴利文、梵文、藏文貝葉經和佛學珍品飲譽中外。以其庋藏的貝葉經為核心,建立中國貝葉經博物館和世界貝葉經研究中心,為研究世界文化遺產貢獻力量。坦博藝苑保護性地購藏了300多套完整的富含中國儒、釋、道哲學思想,用木雕、石雕、磚雕反映中國民間建筑藝術最高水平的徽州古建筑,它們永久地定居在坦博藝苑中,供人觀賞研究。坦博藝苑自2008年北京奧運伊始,持續參與組織舉辦了2008北京、2012倫敦、2014南京和2016里約的奧林匹克美術大會,收藏了全球知名藝術家的大量重要藝術作品,以中國當代藝術大師范曾,黃永玉等幾百位藝術大家的書畫和雕塑藝術精品為館藏特色。擁有2008年奧運會繪畫、雕塑藝術精品、貝葉經及徽派建筑家居文化體驗三個專題展示。
宜德源田野文化園:園區位于魏莊村南,占地500畝,由古樹、磐石、御馬樁長廊、上馬石大道、三月亭、醒石湖等田野文化景觀構成,拴馬樁石刻文化藝術體驗主題展示,收藏具有上千年文化元素的田野文物1000多件,百年古樹100余棵,月季花卉300余種。
中華耕織文化園: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鄉村游覽觀光大道(龐安路)南側,是以耕織文化展示為主題的展館。園區內擁有各類展館面積5000㎡,園區另建有露天場地80畝。
民辦博物館來自于民間、成長于民間、服務于民間,填補了公辦博物館門類上的空白,彌補了國家因財力不足而無法對所有文物和文化遺產進行妥善保護的缺憾,是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大興區民辦博物館存在的問題
2004年由民革北京市委組織的“北京私立博物館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專題調查,經過調查發現,這些民辦博物館在運營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缺乏專業指導、政策支持和運營資金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對于非國有博物館的準入和保障機制尚有待健全和完善。馬自樹先生曾在其《芻議民辦博物館》一文中談到對于民辦博物館要“歡迎它、規范它、引導它”,要確保這些民辦博物館能夠切實受到政府部門的“歡迎、規范和引導”制定一套完善可行的準入與保障機制正是關鍵所在。
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全國大部分民辦博物館都陷入了經營困境。資料顯示:從1996年至今,全國注冊了近700家民辦博物館,但現在生存下來的只有不到5%,而這5%里面大部分的博物館還是靠一些投資者在艱難支撐。大興區民辦博物館面臨同樣的問題:
(一)身份定位不明確
從1997年誕生到現在,民辦博物館甚至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門先后幾易其名:從“私立”、“私人”、“非政府辦”、“民間”、“民營”、“非公辦”到“民辦”。這幾番周折定位,給民辦博物館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諸多尷尬和困難:由于是非企業單位,不允許有經營一項,在年審財務報表上既不能夠出現盈利,也不能夠出現虧損,但在繳納城市各種能源使用費時,卻按照經營性企業標準執行;由于是“民辦”身份,民辦博物館在規劃建設、土地征用、財政補貼方面很難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無法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這樣形成了一個怪圈:民辦博物館和公共博物館承擔的社會功能一樣,都是文保事業,但國家不給民辦博物館財政撥款,民辦博物館自身要生存卻沒有經營權。可見,身份定位不明確,嚴重阻礙了民辦博物館的發展。
(二)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
我國有關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政策、法規建設相對滯后,雖然有公益事業捐贈法、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等多項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文件,對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益文化事業有扶持性規定,但大多屬于原則性規定,而且主要針對公辦博物館。近幾年,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博物館管理辦法》、《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等政策,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博物館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辦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但這些政策主要是部門規章,效力主要是行業管理。由于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規,其法律效應整體較弱。
(三)政府管理缺位
隨著經濟發展收藏熱的升溫,由于法制和監管的缺失,各種民辦博物館興起,不僅沒有出現文化繁榮的景象,反而伴生了很多亂象:企業宣稱要建博物館,優惠拿地后卻作商業開發;利用博物館名號抬高藏品身價,然后高價轉手,有的甚至把博物館開成了畫廊;有的博物館關門后館長無影無蹤,很多文物也不知去向,等等。究其原因,這與民辦博物館和文物部門缺乏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管理者有不愿管的思想有很大關系,即總體上缺乏對民辦博物館的宏觀戰略規劃管理。按照這種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管理思想,管理機構很少去干涉民辦博物館的日常管理事務和具體業務,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辦博物館的發展。但是,管理機構因此而放棄管理責任,特別是放棄運用合法合理的手段扶持民辦博物館的發展。
(四)博物館專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業務水平不高
民辦博物館多數為收藏家個人辦館,大部分從業人員為近親屬,嚴重依賴家族化管理,從業人員大多缺乏博物館學的知識,專業人員極為匱乏,展陳講解、藏品保管等業務水平不高,甚至沒有藏品登記藏品總賬。民辦博物館管理者及從業人員缺乏博物館陳列的知識,陳列內容雜亂無章,缺乏藏品說明,展覽主題不明確。部分民辦博物館管理者,把藏品當作商品展示,不能保證所有藏品的穩定,在民辦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過分強調了商品營銷,削弱了博物館的公益性。
(五)館舍場地受限,位置偏僻
大部分民辦博物館展出場所系租賃而來,長期受場地的制約,藏品得不到充分展示,許多藏品只能存放在倉庫中,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館舍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利于開放、不利于市民參觀等,對公眾的吸引力有限,缺少發展空間。
(六)缺乏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收藏者個人或企業可以籌資一次投入創辦民辦博物館,但維系民辦博物館日常運營發展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博物館本身是一種公益性事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民辦博物館日常開銷、藏品展陳設施更新依賴個人或企業收入補貼,資金來源單一不僅限制民辦博物館發展,還給創辦者造成長期經濟負擔,一旦創辦者經濟困難,不能為博物館提供日常運營資金,民辦博物館只能停辦關閉。
三、發展對策建議
為了克服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障礙,規范和促進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政府要按照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七部門聯合頒布的《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針對民辦博物館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加強對民辦博物館的管理與扶植。具體的政策措施有:
(一)賦予其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
賦予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民辦博物館在行業準入、等級評定、人員培訓、職稱評定、科研活動、陳列展覽,以及人才、學術的交流、合作、獎勵、政府政策信息服務等方面與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切實保護民辦博物館的合法權益,使其在國家立項、政策扶持、土地使用、稅費減免、銀行信貸、收繳文物劃撥等方面與國有博物館享受同等待遇。
(二)規范民辦博物館藏品來源和管理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民辦博物館不合法的藏品收藏將會刺激對國有文物的非法盜掘和文物黑市。因此,為了保護國有文物和規范民辦博物館藏品的來源,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規的規定,加強對擬申辦民辦博物館藏品來源合法性和真實性審查,明確博物館對藏品的合法所有權。另一方面,要加強民辦博物館藏品的管理,保障藏品安全并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是博物館的基本義務。
(三)加強對民辦博物館的業務指導
切實加強和完善民辦博物館展示教育和開放服務工作,促進民辦博物館落實“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館理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學研究,大力提升展示服務水平,完善開放服務制度。支持民辦博物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對于社會服務功能發揮良好、成績突出的民辦博物館,可按規定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鼓勵民辦博物館積極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博物館行業協會建設,制定行業規范,鼓勵民辦博物館加入行業協會,促進行業自律。
(四)制定和落實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政策
根據民辦博物館的實際,制定和落實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政策,加大對民辦博物館的支持力度。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依照7部局印發的《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本著積極鼓勵,著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原則,支持、鼓勵和引導民辦博物館的健康發展。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的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尤其對于民辦博物館在創辦、開放、經營中遇到的館舍、用地、資金等具體困難,制定能夠切實幫助解決具體困難的扶植保障政策。建立政府對民辦博物館單位的資助機制,或設立民辦博物館發展專項資金;對興辦民辦博物館的出資人和捐資人依法享受與國有博物館同等的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鼓勵各地可利用在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后閑置的房產,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
(五)將民辦博物館納入發展規劃
為了支持和發展民辦博物館的發展,要切實提高對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和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指導思想,并根據國家關于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要求,將民辦博物館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內容,通過法規、政策、標準、評估、督導等措施,為民辦博物館在行業準入、等級評定、人員培養、職稱評定、業務活動等方面的目標管理和質量管理,提供與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的服務。
(六) 建立健全理事會制度。
各級文物主管部門要指導民辦博物館依照建立健全以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對理事會的人員構成、決策事項、議事規則、表決程序等予以規范,切實發揮理事會在博物館運營中的作用,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完善民辦博物館監事會和監督機制建設。
(七)落實法人財產權。
對于擬申請設立的民辦博物館,省級文物主管部門要指導舉辦者在設立階段完成與辦館宗旨、業務范圍和館舍規模相適應的藏品登記,登記的藏品應依照法定程序確認為其申請設立博物館的法人財產;對于尚未完成藏品登記確權的民辦博物館,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應指導其補充完成藏品的登記和確權工作。民辦博物館應建立完善法人財產內部審計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民辦博物館社會審計制度,由第三方審計機構定期對民辦博物館法人財產管理情況進行專項審計。民辦博物館的藏品征集和注銷處置方案,應依法履行相關程序,并向社會公示。
(八)健全退出機制。
民辦博物館設立應以永久性為目標,如因特殊原因確需終止的,不得向舉辦者、出資者或理事等分配剩余財產。剩余財產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本館章程的有關規定用于公益目的。民辦博物館終止后的藏品應優先轉讓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博物館;沒有宗旨相同或者相近博物館接收的,應由省級文物主管部門主持轉讓給其他博物館并向社會公告。省級文物主管部門負責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具體辦法。
(九)拓寬辦館籌資渠道,落實土地和財稅等優惠政策。
支持民辦接受社會捐贈并享受相關稅收優惠、金融政策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民辦博物館依法取得公開募捐資格或發起設立基金會,多渠道籌措發展經費。對于民辦博物館接受捐贈形成的財產應當根據《慈善法》、《公益事業捐贈法》的有關規定加以嚴格管理。支持民辦博物館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支持民辦博物館申請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及稅收、投融資服務等優惠政策。落實土地和財稅等優惠政策。明確民辦博物館比照國有博物館享受公益性事業單位土地、稅收、規費等方面的優惠待遇,用電、用水、用氣、供暖價格執行當地居民標準,幫助民辦博物館降低運營成本。各級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