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萬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宏偉/河北省保定市樂凱中學教師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已進入“發展素質教育”階段,這是中國教育新的歷史坐標,也是培養時代新人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核心素養是教學改革中常見的概念,也是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原則之一。那么,核心素養和素質教育是什么關系?發展素質教育階段還要不要核心素養?現階段如何進行核心素養的研究?諸如此類的問題亟需厘清。
回顧素質教育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從“提出”到“確立”,再到“推進”的過程,現已進入“發展”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略,這是教育理念的創新,也是教育發展的使然。
素質教育的提出(1985年-1996年)。素質教育的提出,首先基于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急需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提出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口號。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同志強調:“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同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
其次是基于應試教育的沖擊。恢復高考之后,知識分子求知若渴,全國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風氣,知識改變命運,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成為一代青年的追求。事物的發展往往帶有兩面性,重讀書、輕勞動的傳統觀念開始萌芽。從學校層面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愈演愈烈,高考成了名副其實的指揮棒。20世紀80年代末,一場關于基礎教育的大討論在學界展開,我們到底在培養什么人?為什么中國孩子生存能力差?在這一背景下,教育界提出改革“應試教育”,走“素質教育”之路的主張。但是,對素質教育尚沒有形成廣泛的、認可的定義。
素質教育的確立(1996年-1999年)。1996年3月,中共中央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明確指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從此,“素質教育”得以確立。實現這一轉變的路徑,就是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的手段與方法,考核評定與管理,以及學校德育。在這一時期,教育管理部門、專家、學者主要圍繞這些命題展開研究。譬如,1997年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質教育的提法比較全面、準確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尤其是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政治課教材要強調落實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承擔了“九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圍繞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及《綱要》中提出的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展開研究,整體構建了大、中、小、幼縱向銜接,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五要素橫向貫通的德育體系,為中央決策和2005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提供參照。總之,素質教育的確立,得到教育同仁的廣泛參與,為21世紀課程體系的改革打下基礎。
素質教育的推進(1999年-2017年)。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決定》全面闡述了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意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從三個維度對素質教育進行了闡釋。從教育目標來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教育對象來看,要面向全體學生,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學校;從教育內容來看,要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由此,素質教育進入推進階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并把“立德樹人”寫入文件。在素質教育推進階段,對什么是素質教育,如何推進素質教育進行了部署。
素質教育的發展(2017年—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關于素質教育的提法或者說關鍵詞是“發展”,發展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的必然結果。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集大成的論述,規劃了發展素質教育的藍圖,是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素質教育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把立德樹人融入各個環節,貫穿各個學段,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把“四育”改為“五育”,不是簡單的加法運算,因為勞動教育關乎未來人的生存與人的幸福,同時也是對恩格斯提出的“勞動創造人的本身”及“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論斷,做出了時代應答。“發展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新的里程碑。
“核心素養”是在素質教育“推進”階段派生出的一個概念,一度成為熱搜詞。國際社會人才的競爭實質上是教育的競爭,面向世界的教育同樣有一個國際接軌問題。核心素養在國外有相近的概念,如“核心能力”“關鍵能力”等等。但核心素養并不是舶來之物,是教育國際化的本土改造。
核心素養的提出。素質教育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了諸多聲音。推行素質教育初期,有人提出它會不會打破原來的教育模式而重新搞一套,還有認為素質教育是偽科學,主張素質教育概念本身就是荒誕的、不合乎邏輯的,認為素質是先天的,相當于天賦,而教育是后天的,前后矛盾。一些專家學者站出來回應這種聲音,認為人的素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基于國際教育競爭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需要,2010年之后,有的學者主張搞素養的研究,認為素養可以后天養成。參照國外的一些提法,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中“核心能力”,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的發布。2014年,教育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給素質教育的落實找到一個工具和抓手。由此,“核心素養”得以確立。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框架體系來看,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大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在此基礎上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

核心素養框架下的學科核心素養。我國教育宏觀育人目標明確,但中觀層面的學科育人目標比較籠統,容易造成微觀的教學目標只關注具體的知識傳授。由此,在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了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一脈相承。在14門學科課程中凝練出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通過對本學科的學習,應該達到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譬如,數學學科主要培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這樣就把立德樹人有機地融入學科中,克服了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實踐表明,學科素養具有可操控性。
核心素養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因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的指導思想。在體系構建中,五大教育有各自的核心內容。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做一個文明禮貌、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忠于職守、遵紀守法的人,做一個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做一個勇敢進取、思想向上的人,做一個熱愛祖國、政治合格的人。科學文化教育的核心: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必備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具有人文情懷,樹立科學精神,學會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求真務實、勇于創新。身心素質教育的核心:使學生對健康有正確的認知,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審美藝術教育的核心: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必備的審美藝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審美情感,端正審美態度,養成審美習慣,擁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良好品格,實現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和諧發展。勞動技能教育的核心: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學習初步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適當參加家務勞動、校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勞動技能素質基礎。
“發展素質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略,必須整體構建素質教育發展體系。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全方面,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過程。努力做到五育并舉,全面發展;五大要素,橫向貫通;五個學段,縱向銜接;立德樹人,融貫其中。
“核心素養”是新時代發展素質教育基本方略的工具和抓手,必須緊緊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適應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規律,整體構建核心素養教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豐富完善思想道德素養、身體心理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審美藝術素養、勞動技能素養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