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偉 安龍敏
中材建設有限公司(100176)
世界工業工程界已經跨入物聯網AI 時代,工業智能正在沖擊包括工程在內的所有行業,作為基礎的EPC 總包工程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雖然有一定的經驗、技術積累,但是距離工業現代化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業內網紅媒體專家仍然不遺余力地炒作“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等概念,但實際上真正的跨越需要強有力的根基才能站穩腳跟;應該扎根于某一個行業,將產品或服務做成百年老店才有后勁兒。開車的司機都熟知高速通過彎道就有事故風險,開車走彎道不減速大概率會沖出車道或者直接翻車。所以這意味著要將速度控制得恰到好處,還有就是車輪足夠寬,車身設計要足夠合理,總之,拼的是綜合實力。
AI 時代的工業工程,其要素離不開人、機、料、法、環。 人是最基本的要素,但什么樣的人能夠在AI 時代的工程領域充當主力軍和價值創造者呢?EPC 中的E(設計)當然是這個階段的核心,從事這個工作的人自然是價值創造和創新的核心了,但是區別于以往時代的創新,這個時代的創新是以減少人力、提高效率為主要目標的創新,而不是以增加產品附加值為主要目標。目前,我國的設計院、供應商、施工方已經高度相互依賴,但是由于它們是不同的利益主體, 這種結構缺乏創新和研發動力,可以說是典型的應用型合作模式, 而要實現高度整合,則難以承擔由此帶來的轉型陣痛。 現在炒的很熱的華為備胎計劃就是在高端通信工程領域面臨難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反思一下,我們又有幾個企業不是處在華為的境地呢?作者所處領域中高端市場仍然被FLSmidth 等跨國公司所盤踞, 其核心技術依然是行業的執牛耳者,所控制的供應鏈遍布全球。 為應對中國工程公司慘烈的價格戰,其在中國尋找強勢戰略合作伙伴的同時,也在中國開始打造高端供應鏈,不僅僅采購部分設備,而是將這些供應商作為自己產品線的一部分,同時可以培訓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團隊。 某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僅有幾名采購和質量工程師,其不存在技術接口問題,所有制作圖紙都是來源于總部系統內,所有工作都是圍繞圖紙展開,就連包裝運輸也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完成標準化的解體和編碼, 并配載集裝箱運輸,形成一條完整的供應鏈。 再說核心競爭力,坦率地講,能使中國承包商脫離國外技術溯源、完全依靠自主研發的技術裝備,可能只存在于中醫藥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里面了,但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實現飛躍,達到全球領先。 雖然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但應居安思危,考慮未來長遠發展,從地平線上起步來迎接AI 時代的到來。
中國工程公司經過二十多年海內外發展,在EPC 的基礎上衍生了 EPC+F、EPC+C、BOT、PPP 等,但萬變不離其宗,簡單說都離不開設計、采購、施工,應該從這幾個角度實現突破,以新的AI 為抓手,零基礎打造核心競爭力。 尋根溯源,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還是要從設計開始。 傳統的工業生產線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走向成熟,做大量顛覆性的創新非常困難,國外大部分企業也是對系統流程做節能擴產升級。如果將工藝工程師與設備工程師結合成為工藝設備工程師,其主要職責不僅僅要了解工藝,更要深入學習裝備知識,將生產線分為模塊、將設備進行拆解組合,完成全套工藝設計工作,逐步擺脫對主機供應商的依賴。 這需要從兩方面來挖掘潛力,一方面,挖掘內部潛力,設立獎金機制,鼓勵工藝專業向設備專業轉型、學習,并將傳統全流程工藝設計改為模塊化車間設計,逐步將車間標準化,也就是將人進行專業標準化;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招收設備專業的成熟人才,對其進行工藝培訓,將其轉化成工藝設備工程師。
設計軟件的選擇要切合企業實際情況,軟件要有兼容性和拓展性。 Synchro 4D 施工模擬軟件是一款具有成熟施工進度計劃管理功能的軟件,可以為整個項目的各參與方提供實時共享的工程數據,工程人員可以利用Synchro 4D 軟件進行施工過程可視化模擬、施工進度計劃安排、高風險管理、設計變更同步、供應鏈管理以及造價管理。 Revit 是專為建筑信息模型BIM 構建的,可幫助設計師設計、建造和維護質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同時,構建的BIM 模型能夠幫助建筑師減少錯誤和浪費,進而創建可持續性更高的精度設計。 BIM 模型能夠優化團隊協作,支持工程師、建造人員與業主更加清晰、可靠地溝通設計意圖。 Revit 為多專業協同工作的BIM 核心建模軟件,Tekla 為結構深化設計軟件,二者在結構設計過程中需要緊密聯系和協同應用,打通了Revit 結構模型和Tekla 結構模型雙向數據交互,方便結構設計人員在工作中應用。 3D 向4D 進階就應用到模型與任務的自動匹配,即在Synchro 4D中通過特定的關聯關系的設置,讓三維模型與進度計劃自動關聯,這樣可以處理批量模型與任務關聯,提高設計、施工等工作效率,實現可視化項目管理。
軟件僅是工具,其關鍵是掌握工具的工程師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在工作中建立的模型庫,設備模型的建立是實現3D-BIM 系統設計的基礎,也是升級為4D 的基石,而專業的工藝設備工程師由于對設備的拆解,逐步將設備模塊化,并進行持續的細化,將主機設備分塊標準化采購,例如電機、減速機、鋼結構、標準件等集中采購,這樣供應商就變成了標準化的工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為掌握主動權的工程公司或設計院等總包商擺脫了對其依賴,成本可有效降低,由于集約標準化設計也便于實現全球化采購,打造全球供應鏈網絡,而核心技術蘊含于BIM 系統之中,工藝設備工程師實現華麗轉身,逐漸從整個系統的角度提出創新的技術方案,而通過3D 模塊庫的建立,可以輕松進階4D-BIM,從而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完成成本預算和施工方案的編制,通過對相關供應鏈及運營成本參數的添加,實現可視化項目管理,整個工程項目的智能化管理模型呼之欲出。

了解自身技術升級迭代方向和水平,就要直面彎道超車的對象“歐美”了。 歐美跨國公司由于業務領域眾多,其管理模式稍顯僵化,但是其早已實現了我們現在所推崇的3D-BIM 模塊化系統設計,并做到了標準化,模型庫也已經非常豐富,真正實現了全球供應鏈模式。 近年國內也出現了很多做專業事情的“小”公司,其技術迭代速度快、產品質量在持續提高,逐步成為某個領域的隱形冠軍。 這種小而精的公司完全可以寄生在國內外主機設備公司中,依靠其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獲得生存空間。 這個變化正是由于國內粗放的發展遇到瓶頸而出現的適應市場的新現象,恰恰印證了我們要走向AI 智能之路的正確性。
唯有終身學習是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打造現代化工業強國需要我們這一代或幾代人用持續的終身學習來實現,立足于我們所處的各個領域的最基本的單元,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深度挖掘內部潛力,拓寬資源渠道,通過打磨自身的業務鏈條來強化發展基礎,老瓶裝新酒,以新的業務模式迎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