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杰 王 琪 吳 浩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710000)
混凝土支撐是基坑支護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坑安全評價中,支撐軸力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而基坑往往處于力學性質相當復雜的地層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施工監測所獲得的數據與設計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經常會出現混凝土支撐實測軸力遠大于設計軸力的情況。結合深圳地鐵十二號線太海豎井支撐軸力監測結果,以及基坑圍護結構的變形數據,對混凝土支撐軸力監測結果的精準性進行了分析,并對混凝土支撐軸力的計算公式進行了優化,對類似工程具有參考價值。
太子灣站-海上世界站區間豎井中心里程:右線 DK2+720.000,豎井基坑長 15 m、寬 34.4 m、深約30 m。 豎井小里程端區間豎井采用盾構法施工,大里程端采用礦山法施工,豎井兼顧盾構吊出井和礦山法施工豎井, 并在豎井范圍內設置1#聯絡通道。
豎井基坑圍護結構形式采用φ100 mm 鉆孔樁,間距為1 150 mm,嵌入基底3 m,填土層及強風化地層樁間采用φ600 mm 雙管旋噴樁止水, 中風化地層根據漏水情況, 樁間采用背后注漿止水;采用混凝土支撐及環框梁作為內支撐,共設置5 道支撐,支撐間距為4 m,并設置2 口降水井;下沉段及泵房采用放坡開挖,坡率為1∶0.1,掛網噴混凝土支護,墊層厚度為100 mm。
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發現,隨著基坑開挖深度的加深,基坑支撐的監測軸力值變化較快并遠大于設計值,有的甚至大好幾倍,以標準段3-3 道混凝土支撐軸力為例,最大監測軸力值達到18 000 kN,遠超5 519 kN 的設計值, 而其他監測項目并未出現超過設計值的情況,現場巡視并未發現混凝土支撐有裂縫。

圖1
影響混凝土支撐軸力監測的因素眾多,目前已有眾多學者、技術人員在無數的工程實踐中分析和總結了影響軸力監測的因素,如監測元件精度、布設方法、初始頻率、環境溫度、環境荷載、混凝土收縮徐變等。 這里將通過3-3 道混凝土支撐附近的5 號測斜孔監測數據來判斷混凝土支撐軸力監測值的準確性。
經過測算,第3-3 道混凝土支撐鋼筋計的量程為 12 000 kN,6 月 18 日和 6 月 19 日的軸力值分別為 10 202 kN 和 12 826 kN,6 月 19 日的軸力值已經超過量程,故我們選擇軸力初始值采集日5 月25日到6 月18 日期間的數據為研究對象,5 月25 日到6 月18 日期間,5 號測斜孔在第三道支撐標高處的位移從10.92 mm 變到16.67 mm。
第3-3 道混凝土支撐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支撐長度為11 500 mm,支撐間距為7 500 mm,支撐截面為 800 mm×1 000 mm,混凝土為 C30,Ec=3×104N/mm2,Ac=793 657.2 mm2, 縱向主筋為 HRB400,Es=2×105N/mm2,As=6 342.8 mm2,根據 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及《基坑工程手冊》,采用彈性支點法計算鋼筋混凝土支撐軸力。

圖2
等效彈性模量:

剛度系數:

鋼筋混凝土支撐軸力:

根據設計圖紙,3-3 道混凝土的支撐軸力設計值為5 519 kN,與采用彈性支點法計算的數據吻合,從理論上證明了支撐軸力監測數據偏大的事實。
根據材料力學,支撐工作分為3 個階段:彈性階段、彈塑性階段、破壞階段。 在軸力N 較小時,截面混凝土和鋼筋基本處于彈性階段(第I 階段),鋼筋應力σs和混凝土應力σc與N 基本呈線性關系;隨著軸力N 的增大, 混凝土進入明顯的非線性階段,在相同的應變增量下, 混凝土應力增加的速度減緩,而鋼筋應力增加的速度加快,構件進入彈塑性階段(第Ⅱ階段);當鋼筋受壓屈服后,構件進入破壞階段(第Ⅲ階段),此時鋼筋應變增加但應力不增大,反過來導致混凝土壓應力迅速增大,直至破壞。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并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混凝土受壓的應力與應變關系如下:


當εc≤ε0≤εcu時,σc=fc;
其中ε0=0.002,n=2,。
由于第Ⅲ階段為構件的破壞階段,實際工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支撐的軸力為:

采用測斜數據與彈塑性理論計算得出的軸力值,與實際監測到的數據相差甚遠:實際監測的結果為10 201.9 kN,遠遠大于設計支撐軸力5 519 kN,但改進計算方法后的結果為4 634.518 kN,與設計值比較接近,也比較合理。
在鋼筋混凝土彈性工作階段,傳統方法的計算結果基本上符合支撐的實際受力狀態。 但在混凝土進人彈塑性階段后,鋼筋混凝土的應力應變關系非常復雜,呈非線性變化,虎克定律不再適用,應進行修正。 改進后的計算方法參考了《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 中混凝土受壓的應力與應變關系,因此,比傳統的計算方法在理論上更完善。 但是,這種優化后的計算方法必須經過大量的試驗及實踐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