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幼江,劉庭風
(1.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2.上海同音照明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形勢”一詞運用廣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靶巍敝附^的、細節的空間構成,“勢”指遠觀的、輪廓性的空間構成?!靶巍笔菢嫵伞皠荨钡囊?,“勢”不是“形”的總和,而是新的整體?!靶巍迸c“勢”在城市選址、建筑設計、夜景規劃等方面早有應用,而且應用很多[1-3]。本文以上海楊浦大橋夜景燈光設計為例,探討“形”與“勢”在夜景上的應用。
城市建設首先要確定城市建址。堪輿研究人員先把城市周邊山水環境仔細勘察,研究城市“形勢”,然后確定城市選址。
遠“勢”,指的是山川大勢,常以龍為名。清朝孟浩《雪心賦正解》中提出:“龍著,山之行度,起伏轉折,變化多端,有似于龍,故以龍命之?!盵4]山脈的起伏跌宕與蜿蜒屈曲是“生氣”的呈現,故將中國境內的山勢走向劃分為三大干龍。由于具體山形的不同,其劃分亦有不同的標準,如地貌不同則有支、垅之分,大小不同則有斡、枝之分,姿憨不同則有臥、騰、蟠等之分,不勝枚舉[5]。三大干龍說法至今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還在使用。
近“形”,則呈現了“生氣”最終的駐足之所?!对釙分刑岬剑骸胺蛲鈿馑跃蹆葰?,遇水所以止來龍。千尺之勢,宛委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散于地中”[6]。此中“內氣”實為來龍之氣,“外氣”則言流過之水,即言來龍之氣需由流水攔截,龍氣所止之處方為“藏風聚氣”之佳城?!对釙酚醒裕骸胺蛟嵋宰鬄榍帻?,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形勢反此,法當破死”[6]。就形勢整體而言,氣是內在的,而形勢是外在的,形勢是氣的表達。
安徽宏村就是通過遠“勢”近“形”研究,成就了如今世界文化遺產之榮耀,見圖1。
圖1 安徽宏村景觀Fig.1 Landscape of Hongcun,Anhui
形勢的基本尺度為“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百尺約為23~35 m,在此范圍內人可看清事物細節。千尺約為230~350 m,在此范圍內人可看清事物輪廓及動態特征,細節則不可辨認。從視覺科學角度可知,人清晰視覺為雙目水平方向50°,垂直方向40°,在百尺(約30 m)距離上,觀察建筑寬度及高度恰為百尺(約30 m)。以百尺為空間控制模數的建筑,具有適宜的尺度感,不會因過大或過小而失去協調感。“勢”一般以千尺為率,但非過遠過大之勢。首先,研究表明,千尺(約300 m)距離是人適宜的步行距離。其次,從視覺科學角度可知,人于千尺距離觀看百尺體量建筑,視角約為10°,恰好落于人眼視覺敏感區。過遠過大將使視覺敏感度下降,空間感受疏離[7]。
北京故宮太和殿寬為64 m,高為27 m,加上三層臺階高才35 m。但視覺尺度卻很宏偉,由遠而近觀察顯得形全勢就。太和殿周圍沒有其他建筑物,處于空曠場地中,且欄桿高度遠低于正常值,整體造型呈穩定的三角形,所以由遠及近給人細節越來越豐富、氣勢越來越宏大的感覺,視覺尺度遠比真實尺寸要大[7],見圖2。
圖2 故宮太和殿景觀Fig.2 Landscape of TaiHe Palace
城市設計中,審美主體太極點(人立點和觀點)在江邊近視點的道路上,處于游動狀態。視線終點即橋梁在視線的遠處。審美對象的特點在于面、豎向、細節和生動。在大尺度環境設計中,視點常常是孤立的,但是,審美對象卻是大尺度的,特點在于線、橫向、走向和遠勢。北宋郭熙提出的前三遠(高遠、平遠和深遠)和北宋韓拙提出的后三遠(闊遠、迷遠、幽遠),其遠法就是中國藝術家們的重要手法。把視向帶向遠處,為何要向遠處?因為遠就是逝,就是時間的終點,即時空線合,就是把審美對象由太極點引向遠處,從視線變成矢量線,由一端發展到另一端。
“百尺為形,千尺為勢”指的是當觀看距離為30 m時,人們的注意力在景觀細節上,即被觀察物的形態表現上——“百尺為形”;而當觀看距離為300 m時,人們的注意力在景觀整體氣勢上——“千尺為勢”。
楊浦大橋夜景設計方法就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形勢觀。楊浦大橋于1993年10月竣工通車,與南浦大橋遙相呼應,形成“虎踞(楊浦大橋)龍盤(南浦大橋)之勢”。主橋長為1 172 m,跨徑為602 m,橋寬為30.35 m,共設6車道。塔的兩側32對鋼索連接主梁,呈扇面展開。
對于楊浦大橋夜景燈光設計而言,面對開闊的黃浦江,體味大橋雄姿觀看距離應該在1 km左右,此時如何考量“形”“勢”?考慮到遠 “勢”是古代尺度3倍的距離,即900 m[圖3(a)中3、4觀看點],定為“勢”距;近“形”尺度也相應擴大3倍即90 m[圖3(a)中1、2觀看點],定為“形”距。也就是夜晚觀看楊浦大橋近觀距離為90 m以內時,按傳統垂直視角為40°,觀看橋塔的高度為75 m左右;水平觀測視角為50°,則觀看水平距離為82 m左右。與現場實際觀測基本相符,橋體一側細部可盡情觀看,如圖3(b)所示;而遠觀橋梁燈光宜在900 m以外為佳(按傳統水平視角為50°,水平觀看距離為1 072 m,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橋體整體感覺會更加雄偉壯麗,見圖3。
圖3 楊浦大橋景觀Fig.3 Landscape of Yangpu Bridge
如何設計楊浦大橋橋體燈光近“形”與遠“勢”呢?塔柱、拉索、橫橋面這些都是細節,為橋梁的近“形”;同時,這些細節也是橋梁“勢”的節奏點,拉索的張力以及連續節奏變化將“勢”的“內氣”迸發出來。
楊浦大橋位于老上海工業區內,所以橋體主塔顏色現為暗紅色,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對于暗紅色塔柱如何用燈光表現呢?這是一個難題。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莊子·天道》),“凡非真性,皆塵垢也”(《莊子·齊物論注》)。塔柱高為208 m,用什么光源與燈具才能表現橋塔“真、善、美”?若采用傳統金鹵燈照射塔柱(1998年楊浦大橋第一次燈光設計時,用的是飛利浦406燈具,那時塔柱顏色為混凝土色),在暗紅色底色加上淡淡白光,色彩表現令人無法接受,不能表現美感。若采用LED產品照射塔柱,需要解決兩個難題:亮度問題和色彩表現問題。關于亮度問題,當時沒有廠家有現成燈具能把這樣高的塔柱打亮。設計人員通過計算模擬認為燈具功率為300 W,光束角(全角)控制在3°以內才有可能把塔柱照亮。關于塔柱色彩表現問題,我們在試驗室進行RGB混光實驗,當R為255、G為145、B為30組合時,可以很好地表現塔柱顏色,見圖4。
圖4 色彩組合Fig.4 Color combination
拉索燈光設計也是一個挑戰(上海世博會期間南浦大橋夜景燈光的拉索部分燈光采用的是1000 W投光燈完成的)。對楊浦大橋拉索燈光,根據計算模擬為100~200 W混合燈具布置,對燈具的光束角也提出了限定。施工單位按我們的設計圖施工,事實證明拉索燈光設計合理,見圖5。
圖5 塔柱色彩表現Fig.5 Color expression of tower column
關于遠“勢”表現,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是楊浦大橋夜景整體構圖美的分析;二是橋體整體空間的“勢”分析。
1)形式美:楊浦大橋結構體系為預應力拉索橋,塔柱承受壓力,拉索承受拉力。因此,把塔柱用面光照亮表現橋梁剛性美,把拉索照出彈性美,這樣剛性、彈性形成強烈對比,把現代橋梁的高技派輕盈特點表現得一覽無遺。
2)“勢”表現:楊浦大橋周邊建筑物相對于橋梁而言尺度較小,形態各異。為了使楊浦大橋在夜間中突顯出來,唯有采用純凈、簡約、大氣的構圖才能做到。而多變的色彩變化、動態燈光則會使得橋體燈光構圖碎片化(目前許多大型橋梁夜景采用動態燈光、彩色燈光),減弱大橋整體構圖的氣“勢”。
為使簡約大氣不落于單調,塔柱橫橋面采用紅色(RGB混光),拉索采用白光,這樣整體橋梁既整潔大氣又有豐富的節奏變化,連續張力伴隨著引橋把大橋氣勢伸向遠方,如圖6所示。
圖6 楊浦大橋夜景Fig.6 Nightscape of YangPu Bridge
楊浦大橋夜景燈光由近“形”的仔細刻畫,以及遠“勢”的空中組合,創造了美麗夜間光環境。這也充分說明了優秀的夜景設計方案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民族文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