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貴,王 明,李曉娟,馬 炎
(德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3000)
新冠肺炎是一種新型急性呼吸系統傳染病,于2019年底在湖北省武漢市發生并局部暴發[1]。根據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相關要求,許多三甲綜合醫院被列為定點救治醫院,人員物資、工作重心轉向疫情的防控救治,加之各地實施的社區管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普通患者的就醫需求,導致普通患者的診療受到較大影響。2020年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疫情期間醫療服務管理滿足群眾基本就醫需求的通知》,要求統籌抓好防控救治和基本就醫需求。在此背景下,結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大形勢,相關疫情定點救治醫療機構逐步放開普通診療,普通門診需求得到釋放,勢必迎來普通就診的高峰。據目前臨床實踐和媒體的報道,醫院感染是這次疫情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2,3],如何統籌抓好疫情防控救治和普通就診,對各定點醫療機構有序接診和嚴防嚴控能力均提出巨大挑戰。現結合某市三甲定點救治醫療機構的現狀,對門診和病區的風險和管控進行分析,探討更好應對普通就診的應急管理措施。
以某市三級綜合醫療機構為例,2019年2月份該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為71,793人,因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份門診診療人次僅為23,083人,診療量僅為去年同期的1/3。同時,參照近年來診療量的增幅,3月份正常的診療人次預計在10萬人次左右,普通患者的就診數量不排除激增的情況,預計3月份診療工作量為目前的3~4倍。

表1 某醫療機構2-3月份門診人次對比分析
另根據近期統計數據顯示,相對于普通門診和外系科室,專家門診和內系科室的增幅較為明顯,診療人次增量的60%和70%分別集中在專家門診以及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等內系科室。提示接下來各醫療機構中專家門診、內系科室的增量可能會非常明顯,診療風險的控制壓力相對較大。
以該醫療機構為例,2019年2月份入院4999人次,因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份入院1966人次,在未考慮增幅的情況下,診療量不足同期的40%。參照近3年來每年增幅在10%左右的增幅,預計3月份入院人次應當在6000左右,入院人數同樣存在激增的可能,且實際數據顯示,普通患者入院數量正在緩增。

表2 某醫療機構2-3月份入院人次對比分析
隨著可能到來的就診高峰,主要應從“管人”“管物”“管流程”方面加強體系建設[2]。
COVID-19傳染性強,且加之存在無癥狀感染者[4],如果出現外來人員和院內人員防控不到位的情況,極易引發交叉感染。做好防護、阻斷傳播是最有效、最必要的措施。定點救治醫院一般設有發熱門診和留觀、隔離病房,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分區管控必須抓牢,篩查、診查、收治、轉運等流程不能出現缺失和疏漏。通過設置嚴密的程序,切斷普通診療區與發熱門診、留觀隔離病房之間的傳播,有效阻斷特殊診療區和普通診區之間的傳播途徑。
診療人次的增加和聚集與防控風險呈正向關系,普通就診高峰帶來的人員聚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風險因素。需要通過宣傳引導、預約診療、信息化就診等手段,降低人員密度,盡可能地減少人和人的接觸。嚴格使用好一米線,保持較為安全距離。減少各類資料和物品之間傳遞引發的風險,應用信息化、流程簡化等措施盡可能地減少診療環節。
普通患者對COVID-19流調的依從性較差,流行病調查表仍然存在填寫失真等現象,人群高流量情況下體溫檢測失準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發熱患者口服退燒藥后到普通診區、病區而帶來的風險隱患更值得警惕。要密切關注篩查中失真失準的情況,從加強篩查、宣傳引導、詢問病史、強化警示等方面綜合施策,提高篩查的真實性和準確率。
防控、救治、診療工作在具體的交叉運行中,極易因某個環節和漏洞,而引發院內感染、醫療安全等風險。需要關注普通診療區與發熱門診、留觀隔離病房之間的應急轉接流程。建立健全各普通病區應對疫情的應急預案,制訂應對就診高峰的工作方案,完善對發熱門診、手術室、高壓氧、重癥室、醫技輔助科室等重點部門的專項預案,加強對預案的培訓、演練和執行,實現處處有流程、時時能預警。
為了避免遺漏,對門診區域的預檢分診至少設立“三道關口”,即門診入口、就診樓層及診室均需設置預檢或篩查關口,盡最大可能地杜絕隱患。首先,合理調配人員,抽調就診壓力較小的科室人員,保證預檢的人力充足,對進入診療區域的所有關口設立預檢篩查登記。其次,明確體溫篩查標準化要求,對測量環境、部位、距離、次數都細化標準。使用非接觸式紅外線測溫儀時,測溫部位選擇在額部及耳后,距離2~5cm處,至少要測2次以上,每次間隔時間3~5s[5],杜絕儀器誤差及誤測帶來的隱患,并增加體溫貼標識,顯示“正常體溫”即可通行,患者不必多次重復測量,減少排隊次數。
首先,針對普通門診和專家門診、內系科室和外系科室之間診療增量不一的情況,不搞“一刀切”。針對增量大的專家門診和內系科室,合理調配人員和物資,向增量較大的科室增加人員、增設窗口、增配物資,盡量減少人員排隊及聚集。其次,對輕癥及慢性病等患者,結合患者意愿,增加向普通門診分流比例;對人員排隊現象明顯的診室,可協助提前做好疫情期間篩查填報工作,減少患者整體就診等待時間。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宣傳力度,提高網絡預約、電話預約,倡導錯峰就診。鼓勵患者嚴格參照預約時間前來就診,避免人員大規模擁堵及聚集。其次,充分利用“云接診”平臺,開通網上問診。每個科室指定至少1名有多年執業經驗的醫師參與網上問診,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的線上優勢,為輕癥患者提供合理答復及建議。再者,對發熱患者開通發熱咨詢專線,并向社會公布。通過就診引導,減少發熱患者外出感染風險,同時可使前來就診患者能快速到達指定就診專區,減少院感風險。
首先,普通門診醫務人員按照一般防護級別做好個人防護,保證“一醫一患”,嚴格控制診療秩序,并做好診室的定時消毒。其次,就診患者嚴格按照篩查登記要求進行登記,并如實告知并記錄有關流行病學史、現病史、疫區接觸史等信息,提示隱瞞信息要承擔的責任,保證每一位就診患者均可查可控可追蹤。此外,所有診室均要詳細詢問病史,是否有過發熱及呼吸道癥狀,特別要詢問是否服用過退燒藥物,發現風險及時報告預警并進行處置。對高度懷疑疑似病人,在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的同時及時上報,并引導患者前往發熱門診就診。
首先,實行病房24h不間斷的門禁管理,原則上患者住院期間不得離開病房,無證禁入。其次,在各病房入口處安排足夠的安保和管理人員值班,建立體溫檢測點,對所有進入病房的人員進行體溫篩查,同時各病區入口處均安排專人值守,對出入人員做好登記。
首先,嚴格落實患者陪護管理和探視制度,禁止外來探視,疫情期間原則上固定一名陪護人,如需更換時,必須到護士站實名登記,更換陪護證,并同步完成篩查流程,陪護人憑本人身份證及陪護人證出入病區。其次,對患者及陪護人嚴格進行篩查、宣教及體溫監測。各病區每天由責任護士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防控知識宣教,對新入、在院患者及陪護人每天進行2次體溫檢測并記錄,如果確認體溫異常,立即安排專人引導到發熱門診就診。
病區根據患者收治情況,每層至少預留1~2間獨立病房作為應急隔離病房使用。隔離病房配備好充足的防護用品等物資,以應對突然出現發熱或呼吸道癥狀的疑似患者。同時,為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開通發熱患者專用CT,開放醫患分區專用通道,對發熱患者放射檢查后做好消毒。
合理調配手術間,合理規避交叉風險,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做好手術間的防護消毒工作。手術室做好病房手術安排,經與患者充分溝通后,視手術指征合理安排手術時間,非急癥手術可統籌安排、擇期進行。對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手術患者,選擇隔離手術室進行手術。
當前,全國多個省市調整了應急響應級別,部分地區根據疫情風險的高低,進行分區分級管理并逐步復工復產。可以預見,普通就診量將出現明顯的增長,預計在3月中下旬和4月初,大型醫療機構將迎來普通診療高峰,因COVID-19存在潛伏期長、傳播途徑廣、傳播迅速、感染人數大、重癥患者多等特點[6-8],在疫情未結束的情況下,必須統籌抓好疫情防控救治和日常醫療工作,不可松懈。一是保證排查篩查的正確、精準、嚴密,注重細節管理,合理調配資源,在診療工作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不疏漏任何一個環節。二是建立閉環式的應急體系,對患者進入醫院的所有診療環節形成閉環管理,制定銜接有序的預案流程——如普通門診接診疑似患者處置預案、住院患者發現疑似患者的處置預案、急危重孕產婦處置預案、新生兒診療應對策略及應急管理方案等,保證一旦發現高度疑似患者可以及時高效處置。三是做好普通患者的診療管理,在保障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扎實做好醫療安全管控,抓好醫療質量,統籌好疫情防控與日常診療,避免出現“一頭重、一頭輕”、顧此失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