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網站9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災害風險管理進步的經驗僅去年一年,因地震、臺風、洪澇、干旱等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3000億元。經濟快速增長、氣候不斷變化可能增加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在此背景下,中國在減少脆弱性和災害應對方面不斷取得進步。以下是我們總結的一些經驗:
規劃和指導很重要。中國起草了第一個國家多年綜合減災規劃。自2007年起,中國按照政府的五年規劃周期編制《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事實證明,這些規劃對指導減少風險的干預措施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從被動減災到主動減災的轉變在中國的規劃制定中相當突出。
樹立榜樣的重要性。作為2008年防災減災計劃的成果,中國在全國范圍選擇1.2萬多個社區作為示范社區。計劃實施以來,不僅示范社區自身減災效果好,還鼓勵周邊社區開展減災能力建設。
通過跨地區協作加快災后恢復。汶川地震后,中國制定了對口支援計劃,將部分省市與受災最嚴重的縣市結成對子,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該項目使受災地區得到有針對性的專項支持??箵粜鹿谝咔槠陂g,類似方法也被采用。
系統化數據有助于有效減災。中國正努力實現災害損失統計體系的標準化,從而加強分析災害損失數據的能力,促進有風險依據的抗災能力建設,進而加快災后評估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面損失估算歷時100多天,2013年蘆山地震后歷時27天,今年平均估損時間縮短到10天左右。
適應地方特點的保險。中國越發認識到巨災保險對促進自然災害后快速恢復的重要性,正試行根據地方特點進行創新的保障機制。深圳、寧波、云南、四川等多地已啟動巨災保險試點?!?/p>
(作者弗蘭西斯·蓋斯奇埃爾等,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