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文 王玲
摘?要:要想實現對學生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善于創設德育情境,提升德育核心素養品質;激發德育情趣,拓展德育核心素養內涵;遵循德育情理,滲透德育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德育核心素養;情境;情趣;情理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作為深化課程改革與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的基本。我國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這就要求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必須與時俱進,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引領德育工作,探索出適合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方式,闡釋出適于時代特征的新內涵。
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中,要想落實對學生德育核心素養的培養,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善于創設德育情境,提升德育核心素養品質;激發德育情趣,拓展德育核心素養內涵;遵循德育情理,滲透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當然,德育情境的創設、德育情趣的激發、德育情理的遵循,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德育核心素養,立足點都是基于德育規律,基于學生核心,基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終身發展。
一、 創設德育情境,提升德育核心素養品質
德育情境是教育者將抽象化、概念化的德育理念,通過具體化、感性化、現實化的教育情境的創設,以啟發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發現,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我感悟,在感悟中生成道德,進而學會做人做事,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通過創設蘊含德育功能的教學情境,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情境的體驗,從而獲得道德的感悟。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引發學生思想道德情感上的共鳴。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如果不注重德育情境的設置,僅僅是向學生講解、傳授道德規范,通常難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陷入假大空的說教。因此,班主任應積極投入情感并運用情境中蘊涵的情感激起學生與之相一致的情感體驗,以此優化德育核心素養品質的養成。創設德育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創設德育情境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基于生活原則
情境德育的創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陶行知提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南京師范大學的馮建軍教授提出:“生活化是‘德育的邏輯起點。”脫離生活的德育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會激發學生的認同和共鳴。班主任要敏銳地捕捉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抓住稍縱即逝的德育時機,通過營造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德育情境,提出基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德育問題,促進學生有所感悟和有所提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得德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比如為了培養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素養,在父親節、母親節組織班級活動,讓學生設計制作小禮物,感恩回饋父母;在五四青年節時,組織學生到公共圖書館參加志愿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在校慶來臨之際,收集學生創意,制作校慶明信片,在活動中滲透學生的校園主人翁意識。
(二)基于學生主體原則
在德育活動中班主任是主導,而學生才是主體。班主任要主動轉變自身角色,盡量由臺前退居幕后,將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開展怎樣的德育活動,學生應該是商議者;要盡可能把活動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同樣也是活動的評價者和反饋者。法國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說:讓受教育者始終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思想進行活動。班主任要創造和諧寬松民主的德育環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體驗中落實德育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
(三)基于活動原則
活動是德育課程的基礎和靈魂。只有讓學生參與德育活動,才能內化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基于新時代青少年身心特點,班主任應該進行自然無痕的教育,讓學生在浸潤體驗中感悟實踐道德核心素養,才能讓德育效果最大化。要將德育的核心素養理念基于德育活動,在德育活動的具體實踐中貫徹德育的目標。學生只有進入生動的、有感染力的活動中,才能激發學習動機,活化道德體驗,促進核心素養的提高。在期初考試結束后,教師發現學生學習狀態明顯下降:上課無精打采,作業很多遲交、不交。因為學生感覺考得不錯,失去了上進的動力,不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導這些學生忘記之前的成績,“而今邁步從頭越”呢?元旦來臨,教師組織學生召開迎新年活動,向學生解釋“元旦”的由來,及各國歡慶元旦的習俗。教師給學生分發了年糕,并解釋說:中國人的習俗是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愿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新的開始,在新的一年中學業表現和生活表現都步步高升!在《新年好》的音樂中,學生吃年糕吃得很開心。不久教師就發現學生將他們吃年糕的照片放到了班級電腦的桌面上,學習委還給每位同學發了新學年計劃手冊,要求同學們制定出新年目標,大家一起努力完成。那節班會課后,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專注了很多。
二、 激發德育情趣,拓展德育核心素養內涵
班主任的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學生,這就決定了德育工作要注重趣味性。班主任要避免以說教方式為主、忽視學生的興趣和脫離生活,發揮教育藝術,創造性地運用德育方法和手段,將德育活動設計得生動活潑。比如通過游戲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激發學生對于德育核心素養的強烈興趣和強烈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從中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對德育核心素養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拓展德育的內涵。
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激發德育情趣:
(一)選擇典型事件,豐富德育內涵
首先,要善于選擇學生生活中富有道德意義的典型案例作為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生活學習中具備教育意義的案例很多,班主任應以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為教育目的,具備一雙慧眼,善于抓住容易使學生接受、適合激發學生德育思考的內容。其次,班主任應對于所選取的教育內容,挖掘豐富的德育內涵,選取的內容和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應具有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引發“移情”,使核心素養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比如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社團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參加模擬政協活動,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撰寫政協提案,并提交兩會作為學生提案。這種做法把政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中使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再如學生即將參加高三期初考試時,教師發現學生對考試的期望值很高,壓力較大,于是決定通過搭紙牌這一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應考心態。給學生一副紙牌,15分鐘時間搭到最高。學生發現當紙牌搭到一定高度時,再放一張紙牌就會導致整個建筑的倒塌,所以搭牌者要理性認識自己作品的最高限。教師解釋說希望大家理性認識到自身考試的最高水平。如果患得患失,貪大求全,最終會被壓力壓垮。學生在這次活動后明顯情緒平穩了很多,放下了原本的心理包袱,輕裝上陣。
(二)利用新媒體,創新德育模式
創新德育模式是提升德育核心素養內涵的必然要求。班主任要根據德育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創新和使用不同的德育模式形式來開展教育工作,如問題模式、活動模式、主題(討論、辯論)模式等等,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強調思維的發散和開放。
德育模式的創新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影視、網絡等多媒體資源具有信息量大、素材豐富、易于被學生接受的特點,能夠直觀生動地激活學生感官,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思維情境。班主任應與時俱進,用新媒體作為德育教育的助力。如建立班級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班級活動內容,為學生的青春留下美好印象;表揚班級的好人好事,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向家長宣傳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獲得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又如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開家長會,提高家校溝通的有效性。
三、 遵循德育情理,滲透德育核心素養培養
遵循德育情理是指德育工作要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德育的情理交融原則,情融于理,以情促理,以理怡情。
(一)情理兼顧,以情促理
在德育工作中,情是前提,只有先以情動人,才能以理服人,讓學生能夠通情達理,實現德育的內化,因此班主任要善于運用情感的力量。對個體學生進行教育時,班主任不要急于批評學生,應該以情感為先導,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真摯的關心。和諧的師生情感可以讓學生卸下心理防衛,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引導,促進自我反思。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集體進行教育時,班主任更要注重強調情感體驗教育情境的創設。班主任應通過德育藝術,創造性地使用德育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德育情感,讓學生處于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情促理的實質是通過教師情感的帶動,學生情感的體驗,群體情緒的感染,實現對學生德育核心素養的滲透。
(二)理情兼顧,以理怡情
在德育工作中,理是教育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活動各要素之間所具有的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只有時刻遵循教育規律,才能有效實現德育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案例中,班主任遵循了以下的德育規律:第一,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班主任如果當時怒不可遏,當場批評學生,不照顧學生的自尊心,極有可能激化矛盾,將問題變得不可收拾。德育工作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竭澤而漁,會扭曲教育的本質,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傷害。第二,給予學生自我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相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應當是科學性、藝術性的雙重結合,也是理與情的高度交融。
班主任要通過德育情境的創設,德育情趣的激發,德育情理的遵循,才能將德育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50.
[2]蔣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J].教育學,2002(7).
[3]【法】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40.
作者簡介:
樊世文,南京一中教師,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一中學;
王玲,南京一中教師,南京市德育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