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戲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它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因而將其運用在學前教育中,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由此可見,游戲是幼兒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要積極探索教學與游戲結合的路徑,切實發揮游戲的功效,讓孩子在玩中成長,得到身心的愉悅發展。文章以大班為研究對象,重點闡述了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游戲教學;全面發展
游戲之所以在學前教育中被大力推廣,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好玩,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讓幼兒在玩中學到知識、增長技能、發展情感、陶冶情操,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并且游戲還是幼兒打開新知識學習的窗口,可以讓幼兒以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情緒投入今后的學習中,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結合游戲的運用特點和學前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將游戲教學貫穿在語言、音樂、美術、數學等教育領域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 游戲的基本特點
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游戲,生動活潑的游戲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游戲貫穿在幼兒活動的方方面面,使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意義深刻。
(一)游戲具有自愿性
游戲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喜好,具有自愿性。像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會根據不同的投放材料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區角進行游戲,教師只需指導就可以,無需多加強調、講解,孩子會自主參與,主動設計,自行支配各種材料。
(二)游戲具有自主性
游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為幼兒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釋放心靈,讓思維在想象與現實間自由馳騁。
(三)游戲具有隨意性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非常關注活動過程,怎么高興就怎么來,不注重結果,只要得到身心的愉悅發展就好。
基于以上特點,游戲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教師要重視游戲教學,以游戲為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二、 游戲在幼兒成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游戲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活潑好動,他們不喜歡被教師固定在座位上,而幼兒園有些課程本身就比較枯燥,如數學、社會等,若教師照本宣科地進行灌輸式教學,非但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還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游戲這一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以求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學數學《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狼來了”的游戲:幼兒分為兩組,一組戴上頭飾,扮作“老狼”,另一組戴上羊的頭飾扮作“小羊”,“小羊”向老狼發問:“老狼、老狼幾點了?”“老狼”根據鐘表上的時針和分針的指向說出時間,若回答對就向“小羊”靠近一步,若錯誤需要后退一步。就這樣,幼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高漲,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喜歡數學,樂于學習。
(二)游戲有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成長
幼兒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教師要抓緊這一時期加強體育鍛煉,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發育。但平常的體育鍛煉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機械性,這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負擔,不僅不能較好地落實體育訓練的目標,還不利于幼兒的身體發展。若將游戲穿插其中,就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生動活潑的游戲不僅能夠讓幼兒在跑、跳等活動中發展身體的平衡力,還能很好地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團隊意識。實現技能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例如,跳繩是一種常見的大班體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腿部肌肉的跳躍能力,增強動作的協調性。教師可以在傳統玩法的基礎上,創新跳繩玩法,不僅鍛煉幼兒的身體,還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如將繩子兩頭扣在一起,做圈套游戲;還可以將繩子當作“蛇”,玩“踩蛇尾”游戲,兩人一組,一人拿著“蛇”,一人踩,拿著“蛇”的注意躲避,不能讓對方踩到“蛇尾”,誰踩到“蛇尾”誰獲勝;還可以兩個小朋友各持繩子的兩端,請第三個小朋友從繩子下鉆過去,身體不能碰到繩子,玩“鉆山洞”的游戲……就這樣,看似普通的跳繩,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在幼兒手里玩出新意、玩出精彩、玩出質量。
戶外體育是學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項活動,對于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由于其具有運動性、靈活性,因而可以將其與游戲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增添體育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趣味盎然的游戲活動中得到身心的愉悅發展。
(三)游戲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語言教學活動占著很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讓幼兒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提高表達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更新,語言教學要擯棄傳統教師講、幼兒模仿的教學模式,而要不斷探索語言教學新形勢,從而極大程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結合語言教學的屬性,將游戲穿插其中可以讓語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大班語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為了讓幼兒知道說話要有禮貌,激發他們的語言潛能,教師先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動畫視頻,并提問:“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呢?他們借給小壁虎了嗎?”幼兒帶著問題觀看,一方面能強化注意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意識地記憶故事內容,避免觀看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在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幼兒分角色扮演故事內容,孩子們分別戴上小壁虎、小魚、牛伯伯、燕子的頭飾,演繹故事內容。其中扮演小壁虎的小朋友借尾巴時要用“××,麻煩您將尾巴借給我可以嗎?”扮演小魚、老牛、燕子的動物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新回答,如小魚可以用“尾巴又扁又圓”、老牛可以用“尾巴又長又細”等來回答。通過角色游戲,不僅提高語言教學的趣味性,還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豐富見識,使他們對各種動物的尾巴形狀有初步的了解。
(四)游戲有利于幼兒累積生活經驗
幼兒由于年齡小、心智發育不是很成熟,生活的范圍主要局限于家和幼兒園,生活經驗缺乏。不利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將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角色游戲融入其中,給幼兒帶來歡樂和滿足的同時,還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累積生活經驗,為他們踏入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大班游戲《小吃店》通過角色扮演“顧客”“服務員”“廚師”“收銀員”明白他們的工作職能,如收銀員收費、服務員整理餐桌、幫顧客點餐等,至于對話內容,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自由發揮,充分展開游戲。這樣即幫助幼兒了解社會分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熱情地為別人服務和對別人為自己的服務表示謝意,又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評價自己和他人以及正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由此可見,游戲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的范圍廣,大到社會生活,小到家庭生活,都有涉足。這些對于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游戲,充分發揮游戲的育人功效,讓幼兒在玩中收獲知識、認識社會、積累經驗,不斷成長。
(五)游戲有利于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青睞的活動之一,它的重要性有很多,如寓教于樂、自我成長等。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膽想象的機會,他們通過思考,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成長,實現自主發展,使得游戲繼續下去。
例如,在游戲“小醫生”里,兩名幼兒為爭角色吵起來,原來他們都希望當“醫生”,不愿意做“病人”。商量一陣后,他們通決定通過“石頭、剪刀、布”的方法裁決,獲勝的先扮演“醫生”,接著,角色互換。就這樣,兩人通過商議“和平”解決了問題。可以發現,通過游戲,幼兒的思維活躍了,自主性、探索性、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游戲中,面對幼兒之間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先不要急于干涉,先讓他們自主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教師再給予點撥,這樣他們才能在游戲中真正地成長起來,游戲的價值才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六)游戲可以促進優秀品質的形成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幼兒將來踏入社會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綜合發展。游戲是一項團體活動,幼兒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交際,從而促進優秀品質的形成。
如在建構游戲《幼兒園真漂亮》中,不僅讓幼兒動手動腦,同時還讓他們學會與同伴協商。經過合作探討,孩子們設計出風格迥異、外觀漂亮的幼兒園,看著合作的成果,幼兒享受到合作的樂趣,激發合作意識,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游戲要與教育結合在一起,游戲由于年齡小,主觀意識淡薄,因而在游戲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隨時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變化,抓住時機,幫助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能讓孩子以積極的心態、樂觀的情緒參與到游戲中,促進優秀品質的形成。
如在角色游戲《我是小醫生》中,很多幼兒都喜歡當“醫生”,沒人喜歡當“病人”。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如果你們都是醫生,給誰看病呢?”于是,孩子們經過商議決定通過“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決定誰先當醫生,一輪下來后再進行角色互換。這樣有助于在游戲活動中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逐漸幫助幼兒克服不良的個性傾向。
三、 結語
總之,游戲是幼兒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內容,孩子們喜歡游戲,愛玩游戲,游戲為他們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重視游戲,為幼兒提供各種游戲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余華娟.步步推進?頻頻互動:在區域游戲中培養中班幼兒主動交往意識的“六步”推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
[2]鄭艷紅.還孩子“真”游戲?促孩子“真”發展:“游戲精神”視域下的幼兒體驗活動研究[J].學周刊,2018(34).
[3]周雨紅.把握角色,有效指導: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角色定位的研究[J].學子(理論版),2017(11).
[4]康忠艷.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A].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二)[C],2019.
作者簡介:
張玉婷,山東省德城市,山東省德城區區直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