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年
【摘要】寫好作文既要勤于積累各類素材,更要“量體取材,材盡其用”。做到“知材善用”,一要熟稔其事,精準、全面掌握素材相關信息;二要洞曉其理,深刻理解素材所蘊含的人情事理;三要深諳其用,力求素材運用切題合文。在寫作中,特別是在素材積累不足的情況下,“精析素材”“知材善用”,可以收到“不足勝有余”“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作文素材;“知材善用”;精準;全面
在寫作中,素材運用的理想狀態是因題選材,積淀深厚,左右逢源。但高中學生課程門類多、學業壓力大,時間精力有限,特別是在語文學習閱讀積累、寫作訓練等時間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單純強調素材積累并不現實。寫好作文既要勤于積累各類素材,更要“量體取材,材盡其用”,在素材掌握的精度、理解的深度、運用的廣度以及與主旨的契合度上下功夫。
一、熟稔其事,精準、全面掌握素材相關信息
在寫作時,因對素材信息掌握不全而造成的問題很多——或因重要信息錯誤而“張冠李戴”,形成硬傷;或因事例表述似是而非,而導致引證相悖;或雖知其大概卻失其細節,而不得不忍痛棄用等。可見,熟悉素材是運用素材的前提。素材雖是構成作文的“部件”,但就“部件”本身而言,也必須是完整、精致的“成品”而不是殘缺不全、粗制濫造的“半成品”。只有精準、全面地掌握素材,了解其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等詳細信息,才能讓素材成為寫作時的有效“部件”。
二、洞曉其理,深刻理解素材所蘊含的人情事理
素材與文章觀點、思想、情感的契合,不全在字面上的“事一致”,更側重于“理相通”“情相融”的內在關聯。“吃透”素材是用好素材的基礎。運用素材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刻了解事例背后所蘊含的人情事理。從思想的高度、思維的廣度、認識的深度去審視素材,從原理、方法、規律、立場、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去解讀素材,才能真正得其神髓。
三、深諳其用,力求素材運用切題合文
1.因題選材,正向思維,以正襯正,相輔相成。
素材的作用在于以事說理、緣事明情,最基本的運用就是闡述什么情理,便選用與之相匹配的素材。例如,要講勤奮好學,可選用孔子韋編三絕、孫敬懸梁、蘇秦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等事例加以論述。素材指向明確,與論述觀點相融互鑒,相輔相成。
2.辯證解讀,逆向思維,以反襯正,相反相成。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得與失、輸與贏、進與退、虛與實……從不同的層面或立場去解讀,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運用辯證思維去審視素材,既看其正,也思其反,對素材就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理解,可以極大地拓展素材的應用空間。如蘇武牧羊,處北海荒蠻之地,臥雪吞冰,與羊為伍;司馬遷記史,蒙屈系獄,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身殘處穢。就遭遇而言,二人均受盡屈辱苦難,但辯證看待——前者于苦難中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堅守氣節;后者于屈辱中發憤著書,會通古今,終成《史記》。二人又憑堅忍不拔之志在苦難和屈辱中煥發出榮光,均得永垂青史、傳頌千年。
在寫作中,既可以正向思維用素材,也可打破常規,反其道而思之。運用逆向思維去解讀一些素材,既可得角度之巧,求立意之變,也可盡顯思想之深,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作家史鐵生,身遭殘疾,在現實的道路上,他無法行走,人生是有“缺憾”的,但逆向思考,他以文為路,以筆代腳,以深入的思考、深摯的情感漫步于生命之林,在精神和情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其生命又何嘗不比他人“豐厚”和“完滿”!
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維,既可思考矛盾對立的兩面,也可換位思考,另辟新路。如昭君出塞,以他人視角、從家國家角度看,一人負命和親,尤勝百萬雄兵,體現的是擔當、奉獻、魄力、交流、和平……但易地而處,換位思考,站在昭君個人的角度看,孤身出塞,眼向漢月,箸染胡塵,蛾眉憔悴,死留青冢……可能又別是一番悲苦凄涼。
3.深度解構,發散思維,多維分析,一材多用。
人生有涯,但生活無盡,生命多彩。素材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止一事一面一理一情,而是多面的、立體的,可以多元分析、多維解讀的。如陸游一生,既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家國情懷,也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兒女情長。如林則徐,從愛國角度,可見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襟懷;從改革角度,可述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格局和視野;從做事角度,可敘其在禁煙、水利、鹽務等方面殫精竭慮、勉力為民,“無一事不盡心,無一事無良法”的嚴謹務實之風;從教育角度,可論其“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的真知灼見……
在寫作中,特別是在素材積累有限的情況下,能夠棄粗淺而蓄精華,運用發散思維,
對既有素材進行深入解讀和多維分析、多元解構,可以達到以“不變”應多變、以精熟勝紛雜的效果。
4.延伸類比,舉一反三,遷移拓展,觸類旁通。
在寫作中,往往需要運用多則事例來支撐論說,建構文章。有時候是因素材匱乏而“無材可用”,但更多則是不善于遷移拓展,雖知其材卻臨機難用或無法有效從記憶中檢索并提取可用信息。同一主題下,所采用的事例常具有許多契合點或關聯性。反之,針對一些契合點,在選用素材時,又可以多向類比,延伸拓展,跨越時間界限、空間界限、物種界限、性別界限、行業領域界限、人生路徑及發展方向界限等去選取事例。如圍繞“精心專注,終有所成”的主題,可選取素材如下: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含血淚,創作出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紅樓夢》;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劍,精益求精,潛心打造《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影視精品;居里夫人廢寢忘食,醉心研究,歷經艱辛,終于發現新元素釙和鐳,開創放射性理論等,成就卓著;徐立平苦練絕技,于毫發之間進行航天發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微整形,20余年鍛造成為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以上事例主要從時間(縱向)、領域(橫向)方面尋求擴展,跨越古今中外,兼含文理技藝。據此類推,在其他維度同樣可以選取更多事例。
素材遷移拓展,要義在于跨“界”選材,多材一用。既要“求同”,把握事例與主旨的共性,始終不離契合點;也要“存異”,注重事例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如此,一方面,拓展了文章的內容,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和底蘊;另一方面,所選事例的多元化,也可實現由個性到共性、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案到規律的提升,素材將更具說服力,對主旨和情感的支撐力度也更強。
綜上,在寫作中,“精析素材”“知材善用”,充分發揮既有素材的最大效能。一方面,可以彌補素材積累在廣度上暫時的欠缺和不足;另一方面,用“好”素材,精用素材,也遠勝于平庸素材的堆砌,可以收到“不足勝有余”“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新高考及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6]GHB1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