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喜 孫超
摘 要:通過分析遼寧省近年來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的經濟結構變化,反映出遼寧省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以遼寧省教育行業和經濟統計數據為基礎,分析了遼寧省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第二產業人才過剩和第三產業人才不足的現象,提出遼寧省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策略。
關鍵詞:遼寧省;經濟結構;專業結構;調整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0.036
0 引言
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以制造業為代表而第二產業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由于內外環境變化,遼寧省經濟發展速度嚴重下降,其中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經濟變化最為明顯。為此,上到國家下到地方,紛紛出臺了多項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措施,遼寧省正面臨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這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歷史時期,遼寧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是否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結構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整,是遼寧省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 遼寧省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分析
遼寧省是工業大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構成了經濟結構的主體部分,也是對遼寧經濟影響最大的兩個產業。這兩個產業的結構變化影響了人才需求的變化。
1.1 服務業人才需求增加
遼寧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工業生產是其重要的經濟支柱。2014年以前,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一直是位居三產榜首。但是從2015年開始,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開始逐漸超越第二產業并逐年增長,見圖1。在2010年以后,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增速都已經開始放緩,2015年以后也都出現下滑。但是從2012年以后,第三產業的增速一直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回顧2008至2018這十年間的經濟發展變化,很容易得出第三產業快速增加并趕超第二產業的結論。
第三產業增速超越第二產業正是遼寧省經濟結構轉變的主要特征,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勢必帶來服務業人才需求增加。2016、2017和2018年,遼寧省第三產業用人需求比例均超過50%,分別為64.45%,61.05%和67.31%,服務業用人需求連續三年趕超第二產業。從經濟數據和就業數據兩方面來看,遼寧省服務業人才需求已成為主體。
1.2 第二產業低端人才需求減少高端人才增加
遼寧省經濟結構變化不僅體現在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上,還體現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當中。遼寧省“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積極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推動傳統工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低中端生產向中高端制造轉變”。“十三五”期間遼寧省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就是傳統制造業由低端向高端的轉變。遼寧省鋼鐵、能源、煤炭等產能過剩、高污染企業,特別是需要淘汰部分過剩產能、技術落后、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用工需求持續下降,同時高級技術人員用工需求短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導致的低端制造業萎縮,高端制造業興起,勢必帶來傳統低端人才需求減少,新興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增多的變化。
1.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技術性和創新性人才需求增多
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遼寧省“十三五”期間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等產業領域,遼寧省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思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僅需要政府大量投資和政策傾斜,還需要技術性和創新性人才的支撐。因此,遼寧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對高新技術、創新性人才的需求量都會處在高位。
2 遼寧省高校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適配性分析
產業結構的變化制約著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的發展變化,高校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應該具有一定的適應性。當專業結構適應經濟結構時,高等教育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反之亦然。
2.1 第三產業人才供給不足
2015年遼寧省高校在校生110.0萬人,其中本科當中排在前幾位的是工學28.7萬人,占40.4%;管理學12.0萬人,占16.9%;藝術學7.6萬人,占10.6%;醫學6.5萬人,占9.1%;文學5.2萬人,占7.3%。從2015年數據來看,第二產業的代表學科工學在校生人數為28.7萬人,占比40.4%,第三產業相關學科在校生29.5萬人,占比43.9%。2015年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GDP占比為45.5%和46.2%。從2015年數據簡單對比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人才結構和經濟結構算是基本匹配。而《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中的數據顯示,遼寧省“十三五”期間計劃在高校中增加招生計劃,其中僅有網絡與新媒體、醫學技術類專業、社區康復、老年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等五個專業屬于第三產業范疇,共增加招生210人,這對第三產業幾十萬人來說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而2018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上升到了52.4%,可是為第三產業提供人才的高校卻只擴招了210人。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產業更吸引人才,相同的經濟體量第二產業需要更多的人工作;第二個問題是遼寧省培養的工科人才大部分都外流了,沒有為本地制造業服務。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第三產業用了很少的人就創造了很高的產值,說明第三產業對人才更有吸引力,會造就更多的服務業就業,高校應該提供更多的第三產業人才供給,但是,根據《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中的數據,遼寧省“十三五”期間高校增加的和第三產業有關的招生人數為210人。3年間經濟增長了6.2%,人才供給卻只增加了210人。一邊是服務業需要大量的第三產業人才,另一邊卻是高校人才供給的緩慢增長,顯示出遼寧省在第三產業人才供給上的不足。
如果是第二個問題,遼寧省培養的服務業人才外流了,那么到了2018年,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完全超越了第二產業,應該培養更多的服務業人才以滿足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但是第三產業高校培養的人才只能增加210人,從這個角度來開,第三產業的人才供給也是遠遠不夠的。
2.2 第二產業人才供給過剩
根據《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數據,2015年第二產業人才占比為40.4%,到了2018年這一數據增加到44.23%。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2015年第二產業GDP比重為45.5%,到了2018年降到了39.6%。2018年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但是高校培養的第二產業人才數量占比卻在上升。這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產業越來越需要更多的人力才能產生相同的產值;第二個問題是第二產業的人才也在向外流動,沒有留在遼寧本省。
如果第一個問題成立,那它與現階段的智能制造、自動化、工業化完全背離。因為現代工業、智能制造等新型工業化,需要的是更少的人力投入。所以第一個問題不成立。既然新型工業化需要更少的人力,那么遼寧省高校在工業領域擴招的人數就是多余的了。如果是第二個問題成立,那么遼寧省培養的第二產業人才都在外流,那么從地方保護主義角度來看,遼寧省增加第二產業人才培養也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綜上,遼寧省第二產業人才供給從數量上來說是有過剩的趨勢,供給和需求才不匹配的現象。
3 適應遼寧省經濟結構調整的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策略
3.1 加快布局第三產業相關專業
遼寧省第三產業已經顯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遼寧省高校應該盡快彌補第三產業人才缺口。由于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周期長,而且現階段遼寧省第三產業人才供給已經不足,更需要及時補充第三產業人才。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遼寧省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仍然是第二產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因此,遼寧省應該圍繞第二產業積極開展服務業人才培養,在金融業,物流業、計算機軟件業、5G通信業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積極布局,提供優質的第三產業人才供給。
3.2 減少傳統過剩產能行業招生人數
遼寧省第二產業很多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這些行業諸如煤炭、石油、鋼鐵等傳統工業行業。這些專業的人才供給隨著產能過剩也出現了人才供給過剩,需要及時的控制招生人數。但是在《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當中并沒有此類專業停招或減招的規劃,這說明遼寧本地并不需要更多的此類人才,只能由外部進行消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二產業的一些專業,并沒有和遼寧省第二產業的發展很好的對接。第二產業專業調整并不是一味的減少過剩專業,還要增加新興工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比如納米材料技術、機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飛行器等領域。遼寧省的支柱產業仍然是制造業,雖然近幾年經濟有所下滑,但隨著外部經濟逐步轉好,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仍然來自于制造業。為此,第二產業在新技術領域還會快速發展,需要的高技術人才也會逐漸增加,但是要控制好和第三產業的比例。從長遠來看,第三產業產值超越第二產業應該是常態,所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人才結構比例應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第二產業要減少人才供給比例。
3.3 傳統專業改造升級
第二、三產業比例調整是遼寧省經濟經濟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高校專業結構應隨著第二、三產業結構變化隨之調整,但除了數量結構調整變化之外,質量調整也尤為重要。第二產業人才數量看似過量,實際上有一部人才會進入第三產業從事服務行業工作,這也造成了第二產業人才培養過剩的部分假象。遼寧省在鋼鐵、煤炭、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等領域存在部分產能過剩,但該類專業的招生數量并沒有減少。一種合理的解釋是這些專業的學生并沒有按照專業對口就業,而是從事了服務業相關工作。比如學冶煉的去賣鋼材,學制造的去搞電商。遼寧省傳統制造行業有著非常雄厚的基礎,不可能大量的削減招生人數去開發新專業。
遼寧省高校應該圍繞制造業優勢學科,改造傳統制造業專業,向先進裝備制造業轉型,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新工科專業,把傳統加工制造業與信息化、智能化很好的結合,把第二產業有關的專業改造成適應新技術、新形勢的“新”專業。
中國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屬于中低層次,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第三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遼寧省第三產業發展已經超越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正處于調整期,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目前遼寧省高校第三產業的人才比例并不高,實際上是服務業當中充斥著大量的非高等學歷人才。目前遼寧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增長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并不明顯,等到第三產業邁入成熟期,就會有大量的高等教育背景的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服務業人才需求。高等教育發展通常滯后于經濟發展,因此遼寧省高校應該提前開展第三產業人才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于制造業的現代化服務業人才培養。
4 結論
遼寧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三產業增速和產值均超越第二產業。與此同時,遼寧省高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關專業結構比例卻與經濟發展完全背離,體現出高校人才結構與經濟結構并不適應。為此,遼寧省高校應該一方面削減第二產業人才比例,另一方面加大第三產業人才供給。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并不能簡單的通過改變招生數量去適應經濟發展,還要通過改造傳統制造專業,來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需求。
參考文獻
[1 ]遼寧藍皮書:2019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9):28-29
[2 ]裴子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的因素分析 [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30(4):1-4.
[3 ]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 [Z ].遼寧省教育廳,2016-07-12.
[4 ]黃加文,陳勝祥.經濟結構調整視角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 [J ].中國高等教育,2014,(2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