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越
1618年9月,俄國哥薩克志愿者彼特林一行11人,奉托木斯克總督庫拉金公爵之命尋找中華帝國。他們穿山越嶺,步行3個月有余,穿過萬里長城,最終在明朝官員帶領下走進了熙熙攘攘的北京城。
與托木斯克寨堡相比,哥薩克們覺得北京就是一座人間天堂:皇城雄偉,都市繁榮,店鋪旗幌如林。再看紫禁城更是巍峨氣派,彼特林之后給總督庫拉金公爵寫信道:“北京城池寬大,城墻系磚石所建,高墻白如冬雪,呈四角而立,行一周,需四日。”
彼特林一行尚未過夠眼癮,便被帶到紫禁城不遠的一家官邸問話。彼特林稱,他是俄國沙皇的非正式特使,旨在促成俄中建立友邦之大事。見大明官員對俄國不甚了解,彼特林便介紹說:“俄國疆土寬廣,東無定界,盛產黃金、毛皮和珠寶。”
大明官員將信將疑地望著他說:“作為皇上使節,歸順天朝,為何空手而來不帶國禮?”彼特林眼珠一轉說:“我等騎快馬,日行數十里,而輜重在后,行進緩慢。國禮三年后可運抵北京。”官員依舊不信,他們讓彼特林等哥薩克在京城閑逛并暗中監視,同時火速進宮向皇上稟報。
數日后,官員召見彼特林,說:“你既無國書,又無國禮,吾國皇帝拒絕見你。但吾皇有圣旨一道命你轉達俄羅斯國皇帝。”彼特林趕緊畢恭畢敬地接過寫在雙軸綾錦上的圣旨。這時,官員吩咐手下抬過兩個袋子并打開,對彼特林說:“此乃吾國皇上對你等不遠萬里前來北京傳達善意的犒賞……爾等使命已經完成,請務于今日離京返國。”
就這樣,彼特林及隨行在北京一共逗留四天,被以“手續不全,退返重辦”為由勸返回國。但他卻領到了明神宗朱翊鈞所賜圣旨和禮品,總算是回家能有個交代。
關于彼特林的結局,俄國史書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彼特林走后,寨堡調兵換將,以至于他回來時,哨兵連城門都不給他開。彼特林后來將圣旨和禮品交給新總督,總督見后嚇得魂飛蛋散,因為那時沙皇已頒新令,寨堡不得私通異國,違者斬。新總督為避嫌,數天后以慶功為由設宴招待彼特林一行,用毒酒將他們全部殺死。這樣,他寫在樺樹皮或羊皮上的遺作《中國紀行》經他人整理出版,流傳后世。
第二種說法是,彼特林返回寨堡后,將圣旨交給總督,后呈送沙皇。但圣旨為中文所寫,沙皇朝內無人通曉漢語,故被束之高閣,56年無人理會,直到1675年才被破譯,但大明王朝早在1644年便已覆滅。明神宗圣旨大意是,大明有意與俄羅斯國建立邦交和互通商務。俄國人稱這份圣旨為“中國國書”,在俄語語言上也派生出新成語—“中國國書”,意為一份神秘難懂的重要文件。
對于《中國紀行》,國際書評界認為,此書“在描寫中國等方面”水平高于馬可·波羅之作,它后來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出版。彼特林作為早期探險家,他的名字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家喻戶曉,托木斯克市內至今還有一條大道,取名彼特林大街。
彼特林來華之后,俄國與波蘭和土耳其交戰,無暇東顧中國。但彼特林獲取了大量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的珍貴情報,為俄國大舉向東方擴張,探索出一條經西伯利亞進入蒙古和中國腹地的重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