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1966年,文革期間,文革結束后~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紀的廣播電視文藝節目中的“戲曲曲藝節目”發展史進行梳理,同時探討播音員主持人在主持此類節目時的創作風格的變化。研究有聲語言工作者在戲曲曲藝節目中的職責作用的變化,以及文化傳承者身份的體現。
關鍵詞:廣播電視;戲曲;曲藝;播音員;主持人
緒論:戲曲與曲藝是根治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藝術形式。自它們成型起就以形式多種多樣的在民間傳播。1923年中國境內第一家廣播開始播音,戲曲與曲藝這種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也通過廣播電視媒體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發展,許多珍貴的藝術資料也得以借助廣播電視手段得以保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意識形態的變化,戲曲與曲藝節目的播音風格也在這九十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研究戲曲曲藝節目發展和播音風格的變遷,我們發現當前戲曲曲藝節目受眾審美回歸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亟待回歸。播音員主持人所肩負的文化傳承使命也越來越重要。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戲曲曲藝節目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廣播電臺質量良莠不齊,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信息傳播閉塞,文化生活匱乏。而當時戲曲曲藝當中的唱段和故事又是人們少之又少的精神食糧的來源,因此在文藝節目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當時正值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萌芽,文藝節目并沒有條件垂直細分,因此這個時段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的功能作用并不明顯。
1927年,東北無線電督在北京和天津分別設立了廣播電臺,當時戲曲節目的形式一是播放由知名演員錄制的京劇唱片,二是通過打長途電話的方式進行現場演出的實況轉播。
在抗日戰爭期間,眾多戲曲曲藝界人士同仇敵愾,通過電臺進行義演募捐。1937年九月二十四日,京劇大師梅蘭芳和周信芳等為募捐救國公債及慰勞前方將士舉行平(京)劇大會串播音(引用趙玉明)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成立初期,條件極其艱苦,每逢周六日下午,電臺也會播放戲曲曲藝節目,此時的戲曲曲藝節目是播放京劇唱片,或由播音員或陜北群眾在演播室來表演。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曲藝節目,多半以播放唱片和藝人到演播室播講的形式進行的。藝人在演播的過程當中,必須穿插廣告。1940年著名相聲藝人馬三立在北京電臺演講,即要不留痕跡的應贊助商的要求在自己的節目中植入廣告。
二、1949年~1966年的戲曲曲藝節目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1956年四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鼓勵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戲曲曲藝節目形式逐漸豐富,題材也與舊社會有較大的差別。戲曲曲藝節目在這一段時間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得到發展,在這一時期,戲曲領域出現諸多新編戲,例如梅蘭芳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創排的《穆桂英掛帥》;由馬連良主演的新編京劇《海瑞罷官》等劇目,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過實況轉播。此外,為了保障文藝節目的豐富性,眾多京劇名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唱段和靜場錄音。這些寶貴的音頻錄音為文革結束后的廣播電視戲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珍貴史料。
同時,新中國成立后的廣播曲藝節目也得到了長足發展。1949年九月一日,中央臺開始播放新曲藝,反映革命歷史和新人新事。在此背景下,1953年四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說唱團,廣播成為曲藝傳播的主陣地。1961年,北京電視臺開辦了曲藝節目《曲藝晚會》,電視曲藝節目開始發展。
三、文革期間的戲曲曲藝節目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我國的廣播電視節目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發展滯后,戲曲曲藝藝術也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戲曲曲藝節目質量急速倒退,節目類型單調。播音員主持人在這一段時期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播音失去了藝術性,播音內容千篇一律。
(一)文革期間戲曲曲藝節目發展概況
文革期間,出現了一批“樹立為文藝榜樣”的藝術作品,即樣板戲。江青等人控制了廣播電視文藝,1968年三月,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下達“要反復廣播革命樣板戲”的意見,自此傳統的戲曲曲藝節目被列入“封資修”而禁止播出,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這類的樣板戲排滿了整個文藝節目時段,除了播放樣板戲,中央電臺還開設了教唱樣板戲的節目。
(二)文革期間戲曲曲藝節目播音風格
特點
文革期間,播音員風格扭曲,藝術也為政治服務,長期建立起來的親切樸實的播音風格丟失。1969年,江青在報告中批示,廣播電臺要“高度警示,慎重對待”,戲曲節目主持人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固有內容和僵化統一的播報形式的大背景下,也沒有條件讓他們對文藝節目進行創作,這一時段的戲曲曲藝播音成為吐字發聲,宣傳政治口號的工具的機器。
四、文革結束后~九十年代末戲曲曲藝節目發展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戲曲曲藝節目逐漸復蘇。隨著時代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一批戲曲曲藝廣播電視節目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出現,由過去單一的播放實況演出變成了類型豐富的欄目,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逐漸開始由單純的播讀稿件向帶有自己風格特色的有聲語言創作轉變。
(一)文革結束后~九十年代末戲曲曲藝節目發展概況
1987年一月一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今晚八點半》開播,這是一檔綜藝類廣播節目,涉及眾多文藝類別,其中就有戲曲曲藝類節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戲劇頻道開播。1994年,河南電視臺《梨園春》開播,引發地方戲曲節目的收視。1995年,為了學習貫徹江澤民《弘揚民族精神,學習民族文化》的相關文件,全國電視戲曲研討會召開。1996年,中央電視臺戲曲音樂頻道開播。
曲藝節目在這一時段也發展迅速,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中央電視臺推出《曲藝與雜技》,天津電視臺開辦《曲藝大觀園》,《曲苑大觀》等節目。
(二)文革結束后~九十年代戲曲曲藝節目播音風格特點
文革結束后的三十年中,我國廣播電視迎來大發展,播音創作理論得到了發展,播音員主持人對于戲曲曲藝節目的有稿播音有了較強的創作欲望,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他們對戲曲曲藝節目欄目化的探索中,為今天戲曲曲藝節目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文藝節目播音的情感質樸,聲音狀態親切自然。在戲曲曲藝知識性節目主持和戲曲曲藝專題片的配音中,播音員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都能追求愉悅共鳴的境界。例如雅坤在《今晚八點半》的播音工作中,改變了新聞播音的語言樣態和播報用聲習慣,在介紹節目時積極調動對象感,用知性親切的聲音形象吸引了受眾。
同時,在親切質樸的基礎上,這個時代的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已經有專業細分的趨勢。并且逐漸開始向采編播一體化方向發展,山西人民廣播電臺的戲曲專題節目主持人李春芳就是典型范例,雖然她的吐字發聲有所欠缺,基本功不扎實,但是憑借對戲曲知識的了解,她所編輯演播的節目深受聽眾喜歡,集欣賞性與知識性于一體。
(三)文革結束后~九十年代末戲曲曲藝對主持人隊伍的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北京廣播學院培養出的專業播音員主持人成為廣播電視播音事業的主力軍,與此同時,一批有著良好文化素養的戲曲曲藝演員也進入了主持人隊伍,用他們的專業性知識為戲曲曲藝節目增色。這類非播音專業出身的主持人為當今廣播電視大環境下的“藝人跨界做主持人”開創先例。
1983年,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節晚會以錄播的形式開始,主持人馬季就是專業的相聲演員,他憑借扎實的相聲基本功,機敏幽默的臨場反應能力,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此后,相聲演員出身的趙寶樂更是加盟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節目主持人。越劇藝人,著名影視演員何賽飛也多次主持中央電視臺戲曲春晚。
由于戲曲曲藝在吐字發聲,氣息運用上也有較高要求,所以文化底蘊豐厚的演員也能勝任主持人工作,但是他們缺乏對播音主持業務全面知識的掌握,因此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二十一世紀的戲曲曲藝節目
二十一世紀廣播電視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地變化,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合力下,戲曲曲藝節目出現了真人秀,競演等多種新形式。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也更加注重內容深耕,越來越多的非播音專業主持人成為行業領航者,播音專業主持人由于對傳統文化和戲曲曲藝知識的匱乏,鮮有英才。
(一)二十一世紀后的戲曲曲藝節目發展概況
當今戲曲節目眾多,2001年7月,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開播,實況轉播類《空中劇院》,訪談節目《戲苑百家》、戲曲資訊類《戲曲采風》等欄目。2011年1月,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再次創新,推出了原創欄目《快樂戲園》和《梨園闖關我掛帥》。在近兩年,《中國戲曲大會》《叮咯嚨咚嗆》等節目因其獨特的創意和跨界融合的理念獲得口碑收視的雙豐收。今年上海東方衛視還攜手京劇演員王佩瑜共同打造了《喝彩中華》,以有溫度的創新方式展現戲曲的魅力。河南衛視《梨園春》戲迷擂臺賽以地方戲豫劇為主,同時涵蓋全國不同劇種。
二十一世紀的曲藝節目發展勢頭迅猛,以德云社,開心麻花為代表的藝術團體利用品牌效應,整合自己的資源優勢與廣播電視媒體強強聯手,推出了《相聲有新人》、《今晚80后脫口秀》、《笑傲江湖》等節目。
(二)二十一世紀后的戲曲曲藝節目主持人風格
1.專業性增強。
隨著主持人在把控戲曲曲藝節目流程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對主持人掌握專業戲曲曲藝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主持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所主持的節目充滿創作激情,熱愛傳統藝術,游刃有余駕馭節目流程。天津文藝廣播節目主持人佀童強精通梅花大鼓,墜子等多種藝術門類,在節目中對傳統曲藝唱段非常了解,信手拈來,成為了優秀的曲藝節目主持人。
2.主持人升級轉型,主持+制片模式
在商業價值逐漸凸顯的當下,主持人自身價值和形象宣傳為其贏得了更多機會,為了追求節目效果,許多主持人更是紛紛轉型做制片人。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主持人董藝制作了明星戲曲真人秀《??┞∵藦姟?,探索性的邁出了流量明星+戲曲的新型戲曲節目模式。白燕升離職央視后制作了《走進大戲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邀請眾多戲曲名家登臺競演。
總結:縱觀九十年代戲曲曲藝節目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戲曲曲藝節目從最初承載單純的娛樂功能到如今承載了文化傳承功能的轉變,戲曲曲藝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從最初的功能性不明確到如今發展多樣化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說: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播音員主持人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我們的總目的應該是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文化安全,弘揚民族精神,滿足人民利益。對文化傳承者的身份予以確定無疑的認同。戲曲節目主持人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文化影響力方面的引領作用,在推動戲曲節目主持方式轉變上的重要作用,不斷汲取吸取知識,集英薈萃。
參考文獻:
[1]韓杰.戲曲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素質淺論[J].新聞研究周刊2016,11:154-155.
[2]魯景超.淺論播音員主持人文化傳承者的身份認同[C].//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10.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8-21.
[3]陳麗媛.電子媒介影響下的戲曲傳播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4]王屹飛.戲曲類節目主持人的現狀研究[J].四川戲曲20164:74-77.
[5]彭曉燕.試析戲曲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建構[J].電影評介,2014(Z1):84-85.
[6]須小玲.電視戲曲綜藝節目主持藝術的探討[J].新聞傳播,2014(8):139.
[7]于輝.電視戲曲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當代電視,2007(5):78-79.
[8]曾志華.文化自覺: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基石[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4):18-21.
[9]陳文璣.戲曲節目主持人的專業化文化品格及角色定位[J].視聽縱橫,2015(2):70-71.
[10]劉丹.由“情感表現”到“審美態度”:主持人的心理路徑研究[J].電視研究,
2017(2):80-83.
作者簡介:馬惠娟,女,1995年8月,甘肅省蘭州市人,碩士在讀,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