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賀東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需求。如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使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所必需具備的能力提高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能力;二是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利用有關科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實驗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自然科學學科的方式,本文旨在運用理論的分析及豐富的事例探討在小學自然教學中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啟發探索培養創新想象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有能力、有創新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眲撔氯瞬排囵B的基礎在教育。如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鍵在老師,教師除了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人生觀外,必須樹立新的教學觀。要積極探索和采取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方法,進一步推廣“愉快教育”,“和諧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教育活動真正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造的教程。
一、啟發——創新
孔子在《論語》中進一步指出了“悟”的邊緣狀態是“憤”“悱”。由此,孔子闡述了他的啟發式教學的精髓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不到學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時,不啟迪他;不到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時,不開導他。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這才是創新。按照創新過程進行教學,這也是創新,啟發與創新是密切相關的,在實驗過程中主要表現以下兩種:
1、引疑導析
即教師創設問題,啟發學生通過實驗等方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勇于發現,勇于思考,勇于實踐,勇于探索才會有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小電珠》一課時,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電珠發光,而是提出疑問:“那位同學能讓小電珠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善于動手,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電珠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設景質疑
即教師創設問題和探索情景,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就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大膽培養學生求異質疑,創新求異的行為,例如教師在教學《不倒翁》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設下如下教學情景:教師一上課向學生出示一個不倒翁玩具和另一個玩具,其他同學扳自己桌上的東西和不倒翁,學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東西一扳就倒,此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學生對于這一現象既有興趣而又驚奇,紛紛提出了自己想問的問題:為什么其他玩具或東西會倒,只有不倒翁怎樣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時,學生想探索的興趣更油然而生。
二、注意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新穎,獨創,奇特是創造性想象的本質特征,豐富的想象力是人們漫游科學天空的強勁翅膀,因此,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落實素質教育,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時,重點是認識葉子的各種形態,在教學時,是由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到抽想思維再到具體思維,都是聯系生活中某些具體形象的事物去鑒別樹葉的形態象什么而定義的,特別是卵形葉,當講到象什么物體時,有的學生說像魚的身體,有的說像鴨子的身體,這時教師也不應全盤否定學生的想象力,抑制他們的想法,可以鼓勵他們想象的好,象這樣的葉子叫做卵形葉,為后面制作葉形標本,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奠定基礎,使他們根據葉形的各種不同形狀制成一條象魚的標本或者是烏龜等的葉形標本,既培養了他們創新精神,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所以,從某種角度講,發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創造,有時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三、讓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提出:“讓學生借助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某些材料去發現和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不僅能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還可學到科學的解決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放手讓學生探索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應善于設計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在引導學生自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大小和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先提出啟發性問題,再從實驗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設計。例如在教學《溶解現象》一課時,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方糖和高錳酸鉀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在水中溶解?這時,教師不須講任何解釋,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找答案,讓他們將油,鹽,面粉,粉筆末等物體投入水中進行實驗,通過自己實驗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筆末,砂等物體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獲得了知識,提高了實驗技能,還培養了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鞏固應用
未來社會的需要是具有創新學習能力的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時善于點拔,啟發學生學會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發現規律,實現知識遷移,達到鞏固應用,融會貫通的境界,例如教學《小電珠》一課時,教師引導了學生設計了最簡單的“電路”后,繼續啟發學生:用所學的方法,試試看有無別的連法?并提出:怎樣連線都行,只要能讓電珠發光就行。同學們積極思考,連接出各種各樣的電路。又例如教學《摩擦起電》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被摩擦的物體可吸引輕小物體這一特征后,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方法看看有什么辦法可以將砂和泡沫分開,這時,學生可以將這一特征再鞏固應用。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重點,而自然實驗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自然實驗在自然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廣大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站在新世紀科學發展的高度,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人。
參考文獻:
[1]嚴國峰:淺議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性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3).
[2]王瑞英: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