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峰
摘要:在浩瀚如海的中國鋼琴作品中,優秀的地域性作品比比皆是,每個民族、每個地域都給鋼琴作曲家的創作帶來無限靈感,并為之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然而,長期以來,作曲家創作的帶有獨特地域濃郁風格的鋼琴作品是極為有限的,針對各地區鋼琴作品進行剖析和研究的專題性文章更為少見。本文對中國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鋼琴作品;民間音樂;改編
中國鋼琴創作的主要手段,就是將民歌、民間曲調素材進行重新組織與整理,或將完整的民族音樂作品直接改編成鋼琴曲。由于民族民間的音調易于被大眾所廣泛接受和理解,因此這種改編的手法有利于鋼琴這一外來樂器在中國的普及。其實,“鋼琴改編曲”如以更廣的視角去看待,實際就是在音樂的發展與結構上進行的“創編與創作”。
一、東北地區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
東北地區的鋼琴作品或根據民間小調、歷史歌曲改編,或根據各民族獨特的音樂特點創作,各具特色,特點鮮明,不僅豐富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同時也為世界鋼琴音樂作品提供更為浩瀚的鋼琴素材。部分代表作品:
(一)《喜豐年》(尚德義,1962)
《喜豐年》這首鋼琴作品的旋律是以東北民歌《刺兒山》和《丟戒指》為基調變奏所創,不僅表現了中國東北農村豐收時的喜悅心情,還生動的描繪了豐收時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作曲家通過鋼琴織體的靈活多變,展現出了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全曲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東北地區風格鋼琴曲。
(二)《松花江上》(崔世光,1967)
鋼琴曲《松花江上》是根據作曲家張寒暉先生創作的同名歌曲改編,被視為鋼琴改編曲作品中最好的幾首之一。1931年9月18日,日寇策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深刻地描繪出東北人民家破人亡、四處流浪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寇的滔天罪行。1967年,著名作曲家崔世光先生把這首深入人心的歌曲改編成了經典的鋼琴作品,全曲跌宕起伏,扣人心扉,現如今,此曲已廣泛流傳于國內外,成為鋼琴演奏的保留曲目之一。
(三)《長短的組合》《宴樂》(權吉浩)
這兩首鋼琴作品是權吉浩先生根據朝鮮族獨特的音樂特點所創作的,堪稱朝鮮族音樂與世界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的完美作品。鋼琴組曲《長短的組合》榮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另一首鋼琴獨奏曲《宴樂》獲1987年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
(四)《烏蘇里船歌》(陳銘志赫哲族民歌)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這首鋼琴作品《烏蘇里船歌》寫作的基調是廣泛流傳于黑龍江兩岸赫哲族漁民中的一首民歌,此民歌是一首一曲多同的歌曲,民間有多種填詞,有《想情郎》,《我的家鄉多美好》,《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等阿哥》等曲名,唱同不同,但旋律大同小異。
(五)《二人轉的回憶》(汪立三)
這首《二人轉的回憶》獨巨匠心,別開生面,把東北二人轉的神髓風韻通過鋼琴這一西洋樂器表現出來,把大俗與大雅,大土與大洋,完美的統一了起來。
(六)《月牙五更》(劉聰改編)
這部鋼琴作品是根據東北民歌《月牙五更》改編的,《月牙五更》是一首以五更為題材的民歌,把一更到五更的時間分為五段,主要是對窮苦生活的描述與訴說,樂曲借五更之名以原民歌為主題寫作五個變奏,來表現當代人的生活。
(七)《道拉基》(劉聰改編)
這首作品是根據非常有名的朝鮮族民歌改編而成的,此民歌是朝鮮族姑娘采集道拉基(即桔梗)時所唱的歌曲,由于朝鮮族人民能歌善舞,因此歌曲中具有明顯的舞蹈特點。
(八)《鄂倫春之歌》(劉聰改編)
這首鋼琴作品是根據鄂倫春民歌改編而成的,此民歌原意是表現鄂倫春人民打獵生活及對翻身解放的歌唱,樂曲選擇其中打獵的情節進行發展變化。
其他的鋼琴作品還包括:《半晴天》(劉聰改編)、《搖籃曲》(劉聰改編)、《東北風》(劉聰改編)等等。
二、根據山東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
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曾說:“創造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不過是把它改編成曲子而已。”為使山東的民間音樂文化能夠通過鋼琴這一西洋樂器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我國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以山東民歌為素材,結合西方多聲創作技法創作了一系列的具有山東地域音樂特色的鋼琴作品。
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崔世光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濟南完成了《山東風俗組曲》,80年代初期創作了《山曲四首》,此外還有《山東組曲第二號》等。這一系列以山東民歌為素材創作的鋼琴作品,格調清新,雅俗共賞。作曲家運用了各種創作手法,通過鋼琴特有的音樂語言表現了音樂本身特有的內涵,并因鋼琴本身諸多特性而使音樂具有了新的意蘊。
作曲家劉莊的鋼琴獨奏《變奏曲》,其主題取材于山東沂蒙山地區的民歌小調《沂蒙山小調》,清新、優美、自然、樸素。樂曲通過對家鄉的歌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作曲家通過一系列的主題與變奏寫法,傾吐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此外,還有黎英海根據山東民歌改編的鋼琴小曲《逛燈》,王震亞改編的鋼琴小曲《沂蒙山小調》,姚思源根據山東成武地區民歌編配的鋼琴小曲《打螞蚱》,孫亦林根據山東民歌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紫竹調》,龔耀成根據山東民歌編曲的《花蛤蟆》等等。這一系列的“山東鋼琴曲”也像其他作曲家所創作的四川、廣東、云南、內蒙古、新疆、陜北等特定地區色彩的鋼琴作品一樣,具有濃郁的中國風味,在中國鋼琴音樂史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總之,俄羅斯偉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說過:“民歌的旋律,對作曲家來說是珍貴的種子。”我國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也說過: “民歌對作曲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寶庫。”古今中外,一切進步的、有成就的音樂家,都非常重視對民歌尤其是對本國民歌的學習和研究,從中汲取營養并力求把民歌中的精華融會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之中。
參考文獻
[1]郭珊珊,論儲望華鋼琴獨奏改編曲中的中國民間音樂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于紅,魯韻新聲[J]樂器,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