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暢
摘要:喬治·格什溫是近現代音樂時期美國最為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音樂劇和歌舞表演,是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他的音樂屬于典型的現代爵士音樂,但同時他的音樂也繼承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所以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很深的音樂美學研究價值。本文,筆者將以美學的視角對格什溫《三首前奏曲》的音樂創作進行淺顯分析。
關鍵詞:格什溫;爵士音樂;節奏;旋律
一、格什溫生平
喬治·格什溫,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他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談起格什溫我們總能首先想起他的成名之作《藍色狂想曲》。這首音樂作品使格什溫在美國音樂界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美國第一位民族作曲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雖然只留下了為數不多音樂作品,但是他卻創造出了獨具特點的美國風格音樂,從而使他成為美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
二、節奏及旋律之美
格什溫的《三首前奏曲》不管是從節奏還是旋律上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他具有爵士音樂的風格特點。
第一首前奏曲開頭前兩小節首先由右手演奏出主旋律,而開頭第一個音符上的重音記號提示著人們音樂的開始,他像是中國傳統劇目形式——評書在開場前的那聲醒木音。隨后出現的自由延長記號則是說書人在正式開講前的停頓,預示著精彩的表演即將呈現。從第三小節到第六小節,左手首先在鋼琴的低音區演奏出沉重的八度,把聽眾從剛剛片刻的停頓拉回到音樂中,重音記號“ff”的出現強調著表演的開始,這里的切分節奏有著明顯的爵士樂的風格特點。隨后主題旋律再次出現,但是與開頭不同的是,它在原主題旋律的基礎上移高一個八度進行演奏并在左手增加了和弦的伴奏,從而使音樂更加豐富。隨著音樂的繼續發展,右手的旋律聲部逐漸下行、漸弱,在第十五小節旋律聲部結束,而音樂所表達的情緒也在此處達到最低。我們都知道爵士樂是從非洲民間音樂發展而來的,起源于一種叫“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這種音樂的特點是幽默和活潑。后來爵士音樂又經常在一些低級咖啡館和酒吧間演奏,這里就像是黑人演奏者們一曲結束的中場休息。片刻之后,有弱音演奏的第二條主題旋律,預示著一首新的樂曲開始演奏。與第一段旋律不同的是,這段音樂旋律充滿著神秘感,讓人捉摸不透。音符在高音區和低音區來回轉換,同時也牽動著聽眾的情緒——忽而緊張,忽而又松口氣。這一切的情緒在四十六小節達到頂點,重音和弦的出現,似乎預示著一場狂歡的到來,終于在五十小節主題旋律在次出現,重音與八度的結合,烘托著音樂會的氣氛。
第二首前奏曲與其他兩首相比在節奏,旋律和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速度相較其他兩首稍緩慢,是一首抒情的行板作品。樂曲開頭有左手演奏出節奏規整的連續音程,速度緩慢且旋律低沉,給人壓抑的感覺,具有早期爵士樂中“藍調音樂”的特點。藍調音樂產生于17-18世紀,在這一時期西方的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強迫他們成為奴隸,并讓他們每天都處在辛苦勞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黑人奴隸們痛苦至極但卻毫無辦法,值得通過哼唱哀歌來宣泄內心的情緒。這種音樂也滲透在一些宗教歌曲中。我們都知道,藍色在美國人的字眼里,一直都有憂郁,悲哀的意思,所以后來這種哀歌就被稱為Blues。而這里我們就可以聯想到,黑人奴隸辛苦工作了一天,饑餓和勞累使得他再無力氣直立行走,只能搖搖晃晃地拖著身體緩慢的移動,而當夜幕降臨時他卻連一個棲身之所也找不到。所以內心更加懷念遠方的親人,但又無可奈何,只能以音樂來表達內心的傷感與苦悶。所以從第四小節右手演奏的主題旋律便是他哼唱的哀歌。十七小節開始主題旋律再次重,單音旋律變成了八度旋律——這時另一個黑奴也加入了演唱,獨唱變成了重唱,兩人相互訴苦相互安慰。第三十一小節開始,音樂風格突然轉變,有緩慢低沉過度到了,略顯輕松的音樂風格。主旋律也由右手演奏變為了左手演奏。二人似乎是聊到了故鄉什么有趣的事,所以暫時緩解了內心苦悶的情緒。但是,快樂總是短暫的,四十五小節主題旋律在次出現,新的一天開始了,黑奴們又要開始辛苦工作了,最三個小節,音樂漸弱直至終止。
第三首前奏曲是旋律和節奏最為激烈和緊湊的一首,樂曲一開始左右手連續的切分節奏就把爵士樂的音樂風格明顯的表現出來。緊接著從第五小節開始,主旋律開始出現在右手,旋律節奏中反復出現的切分更是將非洲音樂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談到非洲音樂我們立刻想到的是他們對節奏的強調,鼓及其他打擊樂器的使用,樂曲前四個小節的引子部分反復出現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像是非洲樂師敲打著西非鼓為舞者和歌者伴奏,所以音樂一開始便把聽眾帶到了熱情,狂野的非洲沙漠,此刻我們仿佛已經看到了載歌載舞的非洲部落生活。整首作品一直在反復演奏同一條主題旋律,反應出了非洲音樂重復的特點。在二十七小節,一組七連音的上行旋律在多個臨時變音記號的作用下,讓音樂顯得幽默感十足。隨著音樂的繼續發展,在二十八小節插入了一段音樂的模進,左右手演奏的音樂大致可以分為三到四個聲部,其中右手的旋律線存在于高聲部,左手的旋律則在次中聲部出現。隨后通過模進的推動,音樂發展終于在五十小節達到頂峰,主題旋律以八度的演奏形式再次出現,烘托出熱烈的音樂氣氛,這是非洲的音樂家們在音樂中將自己的情緒完全的宣泄出來的表現。
結語
格什溫,這位美國現代音樂的巨匠,他將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結合起來,創作出了擁有二十世紀美國獨特音樂風格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音樂特點,同時也反應了二十世紀美國的社會發展現狀,所以在人們驚艷和沉醉于他作品的旋律時,我們也不禁感嘆格什溫對于音樂和現實世界獨到的認知和見解。
參考文獻
[1][德]克列爾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格什溫[J].人民音樂,2006.
[2]周錚.淺析十九世紀美國音樂的發展[J]北方音樂,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