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黑龍江省音樂類非遺為例,對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展開研究。首先對必要性進行分析,接著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總結,最后提出幾點思考。黑龍江作為非遺大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利用,因此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應該在加強分層性課程內容設計、注重體驗式方法增強課程融合實效、創新課程拓展機制等方面加強建設。
關鍵詞:非遺文化;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
在這多元化時代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受到國家乃至大眾的青睞。在保護和挖掘的過程中,其傳承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一、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必要性
自從國家提出要保護和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政府已經從多方面采取行動來加大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和措施,比如在“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要求。在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如何才能符合老一代傳承人的要求,符合時代與國家的需要,這是值得長期深入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明確指出:“加強本土文化基因認知的自覺,盡快解決現行教育知識體系中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認知嚴重欠缺的現狀。”所以在高校藝術課程當中思考如何將課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在一起,有效整合相關資源,提高和培養藝術專業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具有現實必要性。在課程融合中傳承與發展,才能真正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目的。
二、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問題
黑龍江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諸如滿族薩滿神話、雙城皮影戲、五常東北大鼓、黑龍江傳統魔術等等,都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價值。當前黑龍江在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利于傳承的長期推動。
首先,融合形式單一。當前黑龍江許多地方高校融合中仍然按照傳統課程的理論、圖片介紹等方式開展教學,缺乏立體化、綜合化、多元化的方式,很難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其次,融合內容不夠豐富。黑龍江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而且類型多樣,當前只是局限在了民間歌舞等方面,缺乏豐富性。最后融合觀念有待提升。許多高校的管理者沒有認識到重要性和必要性,態度上不夠重視。
三、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幾點思考
黑龍江作為非遺大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利用,因此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融合傳承應該在加強分層性課程內容設計、注重體驗式方法增強課程融合實效、創新課程拓展機制等方面加強建設。
1、加強分層性課程內容設計
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課程的融合過程中,黑龍江地方高校學生藝術課程內容劃分歷來是按照傳統教育課程的普遍要求規定的,課程內容不具有可選擇性,課程信息無法實現相互溝通,這就讓課程內容的特色大打折扣,容易出現課程與非遺文化的結合不到位、內容不豐富的問題,課程流程也形同虛設,融合效果并不明顯。建議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不能仿照傳統模式的內容一刀切,要體現出分層性內容的特色。除了結合現代高科技技術來確認課程內容的各個方面,形成量化標準,還可以推行一個學期一種非遺文化特色模式,這既符合非遺需求更新快、課程教育創新性強的現實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課程融合質量。
黑龍江非遺文化類型多樣,包括手工技藝、民間雜耍雜技、商貿習俗、曲藝、傳統體育等等。因此,課程應該實現不同類型非遺文化特征與專業教育的結合,知識、傳承方法和傳統態度三方面缺一不可,知識是學生完成學習的基礎,傳承方法是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傳承效率,態度則是學生對于傳承的想法,它受到學生的主觀因素影響很大,它也是影響學生能力發揮的重要因素,學生具有豐富的認知和方法是不夠的,還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強烈的傳統意愿才能成為課程教學的主要著力點,而態度是融合中難度最大的,它需要改變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看法,甚至會觸及學生的價值觀和信仰,所以地方高校可以適當加強這一方面的課程內容。
只有分層性強的課程才能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多樣化課程需求,才能有所針對地提供課程內容,真正做到非遺文化傳承中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
2、注重體驗式方法增強課程融合實效
體驗式方法有很多,鑒于地方高校學生缺乏在不同場景進行學習,在課程方式上增加體驗。舉例來看,對于雙城皮影戲的傳承,課堂上采用歷史氛圍代人法是不錯的一種選擇。歷史氛圍代人法是指學生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去感受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面對不同文化環境,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化內容,從而讓地方高校學生在傳承過程中可以有切身體會。這種體驗式的課程方法讓非遺文化在課程中嘗試換位皮影戲角色體驗,不斷地體驗不同類型皮影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這種課程了解到東北皮影戲的魅力。
地方高校學生課程中,使用歷史氛圍代人法要做好提前準備工作。教育部門要做好相關文案材料準備,情景設置也需要道具、環境硬件和軟件的鋪設,為了模擬真實效果必須做好前提準備。這種體驗式的課程方法對于地方高校學生的認知培養具有很強的實效性,提高了學生對不同場景的認知程度,進一步提升整體融合效果和質量。
3、創新課程拓展機制
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本質是培養了解黑龍江非遺文化的人才。合格的傳承者除了具備專業的文化基本功外,還具備優秀的學習、傳播、推廣能力。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創新拓展機制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傳播、推廣等綜合水平和能力,從而促進傳承創新意識的調整,達到整體傳承保護質量的飛躍。
第一,培養創新意識。學習主體的創新意識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前提和條件。隨著課程融合實踐的不斷推進,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勢必會將地方高校課程教學創新意識的培養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標。結合相關理論與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契合維度,本文認為應該大力培養創新意識,讓創新意識在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是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未來發展的重要契機。
第二,打造創新型課堂。發揮日常教學中課堂的作用,積極打造創新型課外教室。建議設立田野考察、實地體驗等單元主題活動,按照創新學習理論的規律,結合傳承創新知識庫和創新工具箱對學生的文化學習活動進行試驗性探索,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理解水平,提升傳承保護中精神價值的表現力能力。利用創新型課外教室完成創新能力的飛躍。例如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思考問題以及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
第三,拓展多元化課外平臺。將課堂主題單元模塊延伸到課外,加深學習體驗的豐富性,體會不同類型的情緒變化對課本知識所帶來的沖擊,從而對已有知識經驗加以修整,豐富學習體驗的多樣性。另外,通過對講座活動等形式,為傳承者的實踐認知帶來幫助。在此過程中,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在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中不斷地深入。現代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秉承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將傳承者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非理性的審美能力結合起來,讓傳承者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充實,讓傳承者更加深刻地體驗到文化世界的美好,體驗到文化的真正魅力,這是現代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終極價值關懷。文化教育的出發點是學生,終點也是學生,以學生為教育主體,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思維構建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是現代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核心任務,讓每一個傳承者都能夠在非遺文化世界里遨游,享受非遺文化的神秘美感和應用價值,不斷的豐富內心世界,擴展認識世界的視域和角度。
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藝術課程與非遺文化的融合探索是強調傳承保護的有力實踐,也是強調弘揚文化價值的實踐。因為非遺文化是特殊的學科,故而帶有很強的自發性、多元性和反思性,那么我們理解到探索與實踐的融合有什么用呢?當然是應用到教育當中。所以說,從根本上講,黑龍江非遺文化與藝術課程融合傳承的真正意義就是將文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進行互補應用。所以說,這種融合探索實踐是認識與再認識的統一。由于特殊的身心特征,這種實踐的應用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快樂的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完成問題思維的培養與提升。本文僅就我個人的幾點思考體會做一番論述,希望可以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天嵐,基于非遺視角下的高校藝術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6):103-104.
[2]杜虹景.“非遺”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創新研究[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6):71-73.
[3]曾麗,劉興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坊實踐[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6467+78.
[4]徐子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與非遺傳承相結合的實踐探析[J]藝術教育,2014,(03):36.
[5]孫立新,王曦晨.“非遺”傳承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模式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3):68-71.
基金項目:2019年綏化市社會科學科研課題《音樂類非遺文化和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資源融合開發途徑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HSK2019039)
作者簡介:侯麗麗,博士研究生,綏化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