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梅
摘要:《歌劇魅影》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音樂劇,經莎拉·布萊曼演繹之后,該劇尤以關聲唱法和通俗唱法跨界演唱而著稱,也使其中優美的唱段成為經典。有鑒于此,本文即立足于作者的演唱心得,在分析音樂劇《歌劇魅影》總體音樂創作特征的基礎上,并以經典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唱段為例,來闡述“在細節處有機搭配、融合關聲與通俗兩大體系特定演唱技法”的演繹策略,以此來與廣大同仁進行交流和探討,以期能夠在自身的演唱實踐中加以更加全面的藝術詮釋。
關鍵詞:音樂劇;《歌劇魅影》;創作特征;演繹策略
音樂劇《歌劇魅影》是安德魯-韋伯的得意之作,現在依然是經久不衰的代表之作。在眾多的音樂劇作品中,《歌劇魅影》無論在創作手法和演唱表演方面都獨具自身的風格特色。尤其是音樂劇《歌劇魅影》在創作和演唱中都突出的彰顯了融會美聲、通俗兩大類型音樂寫作和演唱技法元素的跨界特征,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所以,在下文的研究中,筆者首先在簡要解析該劇音樂創作特征的基礎上,立足對經典唱段的演唱心得,來剖析該劇的演繹方法和策略,以呈現音樂作品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藝術魅力。
一、音樂劇《歌劇魅影》音樂創作的總體特征
安德魯·韋伯作為偉大的音樂劇創作大師,在《歌劇魅影》中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也展現出了自身杰出的才華,因而鑄就了這部音樂劇輝煌的成績,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尤其在《歌劇魅影》的音樂創作手法上,韋伯另辟蹊徑、融會貫通,不僅打造了這部音樂劇獨特的音樂風格,還在創作過程中靈活的融入了歌劇的創作手法,并加入了靈活多變的演唱形式,賦予了這部音樂劇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總而言之,音樂劇《歌劇魅影》音樂創作的總體特征主要呈現如下兩個方面:
(一)靈活化用歌劇宣敘調和詠嘆調
眾所周知,宣敘調和詠嘆調是西洋歌劇演唱的兩種基本表現手段。宣敘調節奏較快,一般一字對應一音,是由早期歌劇中朗誦、對白、旁白等輔助表現手段發展來的一種演唱方式,一般用于表現人物較快的語速或激動的情緒;而詠嘆調又稱抒情調,其特征恰好與宣敘調相反,節奏速度往往較慢且一詞對應多音,演唱時不僅容易彰顯高超的技巧,而且適合抒發多樣的情感。而在《歌劇魅影》的創作中,作曲家也充分借鑒并搭配運用了宣敘調和詠嘆調這兩種表現手段,共同服務于主題的表現和塑造。比如,該劇中《The music of the night》這一唱段,音樂旋律就非常的舒緩,而在歌詞構成中部分單詞的音節對應著時值較長的多音旋律片段,表現出了優美的抒情語調和綿長的旋律感,因此可視為作曲家對歌劇詠嘆調的靈活化用形式。而該劇的另一唱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旋律中每一個音基本上都對應著歌詞中的一個單詞,具有鮮明的歌劇宣敘調語氣感,可看作是音樂劇靈活轉化運用宣敘調的典型形式。
(二)以獨唱、二重唱為核心結構音樂劇本
獨唱和二重唱是西洋歌劇中最常見的兩種演唱方式,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緒特征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而音樂劇《歌劇魅影》在創作過程中,也巧妙地搭配和運用了獨唱和二重唱這兩種演唱表現方式,并以此為核心來連接音樂劇本,有效的推動了音樂劇劇情的深入發展。比如,該劇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唱段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二重唱段,表現作為男主角的劇院幽靈采用充滿魔力的歌聲,一步步將女主角克莉斯汀誘至歌劇院地下迷宮中的湖泊并不由自主地隨其駕船駛向湖心小島這一情節。唱段充分展現了幽靈壓倒性的魔力以及克莉斯汀沉醉于這歌聲中如夢似幻、不能自已的迷失狀態,為戲劇情節發展平添了內在張力和深刻的感染力。而《The music of the night》則是一個獨唱唱段,非常的優美動聽。由于它是根據安德魯-韋伯為莎拉-布萊曼所寫的定情歌《Married Man》為原型創作的,所以它也成為女主角演唱的經典保留曲目,經常以女聲獨唱的形式出現在各種舞臺表演中。
二、音樂劇《歌劇魅影》唱段的演唱處理分析
作為一部現代音樂劇,憑借莎拉-布萊曼的精彩演繹,《歌劇魅影》也成為了“美聲——流行”跨界演唱的典范之作。所以,對該劇的完美演繹需要恰切把握美聲與流行兩大唱法體系中呼吸、發聲、共鳴等各項技法的合理搭配,促使美聲與流行這兩種唱法的音響效果達成既對比鮮明又和諧統一的交融狀態。在此,以經典唱段《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演唱處理為例,來詮釋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跨界演唱風格的魅力。《The music of the night》共分為三個重復樂段,其中每個平行樂段開始部分旋律都非常的相似,但是在演唱處理中卻又體現了微妙的變化。因而,下面結合筆者自身的演唱心得和處理經驗,來集中探討《歌劇魅影》的演唱處理方法。
《The music of the night》第一樂段首句“Nighttime sharpens,heightens each sensation”,意在表現克莉斯汀剛被誘至地下迷宮,初見溫柔的暗夜景象而產生的些微興奮感。由于這時女主角情緒還沒有得到充分調動,所以僅采取常規的胸式呼吸法來表現比較柔和的音色即可恰當地詮釋歌曲的情感內涵。第二樂段首句“Softly,deftlv,music shall caress vou”,表現克莉斯汀在幽靈之歌的安撫下,已充分體驗到溫柔的暗夜所能帶給自己的安寧、舒適之感。所以她此時的演唱語氣應平添一種空靈、輕柔的意味。有鑒于此,在演唱此句時筆者通常融人流行歌曲的氣聲唱法,憑借聲帶持續的不完全振動擋氣,營造一種溫潤、飄逸的氣流聲來伴隨至該唱句演唱的全程,以此來展現克莉斯汀略顯虛婉、黯淡的甜潤音色,就能充分詮釋她此時在安適中略帶興奮的情緒狀態了。《The music of the night》第三樂段的首句“Floating, falling, sweet intoxication”,表現克莉斯汀在幽靈深沉、溫柔、磁性的歌聲撫慰之下,已經完全沉浸到舒適的暗夜當中去的精神狀態。所以,此處的演唱音色也應顯得更為空靈、飄逸,要在演唱中加入一定的技巧加以處理。認識到這一點后,筆者在實際演唱中通常在運用氣聲唱法發聲的同時漸弱呼吸支持的力度,并營造比較明顯的氣口,來增進歌唱語氣中黯淡的虛化效果,從而更加到位地傳達出一份虛婉、空靈、飄逸的意味。
以上所論述的還僅是《The music of the night》這一唱段中低聲區的演唱技巧。而在高音區的演唱處理中,還須將美聲唱法和流行音樂的氣聲唱法有機結合起來,方能生動地詮釋女主人公的情緒狀態,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生動的色彩。比如, “Close vour eves letyour spirit start to soar.
And you'll live as vou've never lived before”這一唱句,就應采用胸腹聯合呼吸來為演唱提供充沛的氣息,支持音色的穩定性。當演唱到“soar”這個詞時出現了全唱段最高的小字二組降A,所以應采用美聲體系中的面罩唱法來加以演繹,表現出明亮、靠前且具有深遠穿透力的音色效果;而對于緊隨其后的“before”的演唱處理也非常的關鍵,筆者在演唱時則適當融入一些氣聲唱法技巧,借此營造虛化的音色和語氣感,來表現音樂悠長的余韻和女主角豐富的心理動態。
結語
綜上所述,《歌劇魅影》作為經久不衰的音樂劇代表之作,體現了韋伯極高的創作水準。不僅充分的借鑒了西洋歌劇的基本寫作技法,還為演唱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演繹空間。《歌劇魅影》在音樂創作中,打破了常規音樂劇結構的束縛,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并加以藝術探索和實踐。尤其是在莎拉-布萊曼的精彩演繹之下,成為了經典的美聲和通俗唱法交融的跨界音樂作品。而通過本文第二部分所展開的演唱分析可見,演唱者須在細節處有機搭配、融合美聲與通俗兩大體系的特定演唱技法,促使兩者形成對比統一、水乳交融的一體,方能全面、到位地詮釋音樂唱段中內蘊的情感,加強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出美聲、通俗跨界演唱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高巧艷,音樂劇《歌劇院的幽靈》經典音樂唱段分析[J]大眾文藝,2015,(04).
[2]傅顯舟.《歌劇院幽靈》的旋律結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03).
[3]朱正華,剖析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舞臺魅力[J]黃河之聲,2019,(17).
[4]侯瑩瑩.音樂劇《歌劇魅影》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與唱段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