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輝,蔣東生,袁慧萍,侯鵬飛,任青青
作者單位:阜陽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安徽 阜陽236000
頸椎病是頸椎軟組織、周圍神經或血管受到壓 迫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病因主要是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變。頸椎病臨床類型較多,主要有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及混合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頸椎病分型[1],是因頸椎退變擠壓神經根引發的以頸椎疼痛、頸椎活動功能受限為主要癥狀的頸椎綜合征,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2]。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目前報道的治療方法多樣,主要分為傳統的常規康復治療及現代微創治療。神經阻滯治療是微創治療的一種,通過將消炎鎮痛的復合液,直接注射到疼痛點附近,起到快速緩解疼痛、消除無菌性炎癥的目的,可以快速緩解病人疼痛不適癥狀,主要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梨狀肌綜合征等慢性腰腿疼痛疾病。傳統治療與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目前報道較少,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阜陽市人民醫院本部及紡織廠分院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住入院的 9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人,這些病人門診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納入標準:(1)所有病人均符合2012 年中國康復醫學會頒布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中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3];(2)無其他相關疾病。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出血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腫瘤、結核等;(2)既往行傳統治療、頸椎旁神經阻滯及手術治療病人。所有病人均有頸椎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明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人,男性28 例,女性62 例,年齡范圍為21~78歲,病程范圍為0.5~8.2年。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頸痛活動受限伴一側或兩側放射性疼痛麻木不適,以一側頸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由于病人頸部脊神經受壓平面不同臨床表現不盡相同。頸椎正側位片檢查提示頸椎明顯退變。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提示頸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壓迫神經根,以C5/6/7間隙椎間盤突出占多數。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治療分組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1)對照組,45 例,給予常規治療;(2)觀察組,45 例,常規治療基礎上加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
1.3治療方法(1)常規治療方案:理療(中頻脈沖電治療、紅光治療,20 分鐘/次,2 次/天),牽引(重量為體質量的10%~15%,25分鐘/次,牽引角度根據突出節段0~20°),推拿(頸椎放松手法為主,結合頸椎關節松動手法,20 分鐘/次)、針刺(根據病情不同選穴,主要穴位有天柱穴、頸椎穴、落枕穴、風池穴、風府穴、后溪穴等),藥物:布洛芬緩釋膠囊1 粒(2 次/天)或雙氯芬酸鈉緩釋片50 mg(2 次/天)、甲鈷胺片0.5 mg(3次/天)、頸復康顆粒1包(3次/天)。(2)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采用側入路法(左側或右側),一般以病變側胸鎖乳突肌后緣0.5 cm為進針點,定點:平下頜角為頸2 橫突,頸2 橫突下為頸3 橫突,平第一環狀軟骨為頸5橫突,頸5橫突上為頸4橫突,頸5橫突下為頸6橫突,頸椎橫突尖部分前后結節,神經根出椎間孔外口后經結節間溝。首先進行定點病變橫突,碘伏、乙醇兩遍消毒,鋪無菌洞巾,左手拇指局部按壓橫突結節,避開局部神經和血管,右手持針垂直皮膚進針,達橫突后結節骨面,回抽無血液及腦脊液,局部注射消炎鎮痛液5 mL(0.9%氯化鈉注射液15 mL+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 mg混合液),每次注射病變椎間盤上下各1個平面椎體橫突,每周1次,共連續2~3次。兩組療程為2~3周。
1.4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陽性體征完全轉陰,功能恢復正常,VAS 評分0 分;(2)顯效:癥狀明顯減輕,陽性體征基本消失,不影響病人正常生活及工作,VAS評分1~2分;(3)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陽性體征未消失,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評分≥3分。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對各組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臨床資料比較治療前兩組病人性別、年齡、VAS 評分、病程長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人治療前臨床資料比較
2.2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2.3兩組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住院時間為(9.84±2.72)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17.78±4.16)d,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t=10.701,P<0.001)。

表2 兩組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應用,頸椎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高發病率及年輕化趨勢發展,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所占比值最高,因炎性刺激及頸神經根受壓或牽拉等所產生的疼痛及相關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各種新技術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傳統的常規康復治療主要以針刺、灸法、手法治療、中藥治療、西藥治療、牽引及理療等[4-9],非手術減壓系統亦可促進突出的頸椎間盤還納[10],現代微創治療主要有小針刀松解、神經阻滯治療、射頻熱凝、激光椎間盤減壓術、低溫等離子髓核消融術等現代化治療手段[11-14]。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通過到達受壓神經根部位的穿刺針將消炎鎮痛液及神經營養液注射于受壓神經根部,不僅有效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還可以減輕受累神經根充血、水腫,阻斷疼痛的神經感知通路,營養局部周圍神經,達到緩解疼痛的治療作用[15-16]。曲志偉等[17]研究發現頸椎椎旁神經阻滯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明顯優于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牛青松[18]發現經椎間孔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病人頸部功能改善程度、疼痛緩解程度均明顯優于傳統觀察組。本研究在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常規康復治療,同時明顯縮短了病人的住院時間。
但是即便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但是該治療方法也有它的缺陷,操作過程中病人會出現疼痛、暈針、藥物過敏,并存在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最可怕的是麻藥誤入血管或蛛網膜下腔等導致的呼吸、心搏驟停等風險,所以提高頸椎旁神經阻滯的精準度可有效避免相關并發癥,保證療效[19]。另外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由于頸椎間盤突出或者頸椎骨質增生導致的神經根出口狹窄,頸椎旁神經阻滯雖然可以快速緩解神經根炎癥,緩解病人疼痛,但是并不能改善椎間孔大小,減輕神經根的壓迫,單純采用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見效快,但復發率也高。所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需要綜合康復治療,聯合牽引、頸椎關節松動、理療、針灸等常規康復治療方法及出院后的康復訓練等,對病人病情轉歸、預后及防止復發,有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頸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優于常規康復治療,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