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重 畢亮 陳進鏗# 李世官 王烈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普通外科 福建福州350025;2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醫院外一科 霞浦355100)
對于魚蟹刺傷致局部皮膚腫痛反應患者,西醫通常給予局部抗感染和抗過敏治療,但患者癥狀改善所需時間較長,少數情況下可能無法阻止傷口惡化,導致化膿感染和膿腫形成而最終需要外科手術介入[1]。季德勝蛇藥片已被證實在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蟲咬傷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解毒、消腫、止痛效果[2~3],但在海鮮刺傷治療中的應用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季德勝蛇藥片在海鮮刺傷致局部皮膚反應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10 月門診收治的70 例魚蟹刺傷局部皮膚腫痛反應初診患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皮膚傷口伴局部腫脹、疼痛;存在海魚蟹接觸刺傷史。70 例患者中男11 例,女59 例;年齡24~65 歲,平均(52.9±12.1)歲;海魚魚骨或魚鰭刺傷44 例,海蟹刺(螫)傷26 例;清洗或抓取鮮活魚蟹時致傷67 例,進食烹飪后海鮮時致傷3 例;刺傷部位均為手部,其中手指23 例,手掌47 例;受傷時間1~7 d,平均(3.6±1.2)d。所有患者均表現出局部皮膚傷口小、出血少、疼痛重、腫脹明顯的臨床特點,其中伴瘙癢20 例,體溫、皮溫未見明顯異常,局部傷口未見明顯分泌物,局部皮膚未見皮疹、水泡、糜爛、壞死等情況。將7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各3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例)(例)女 年齡(歲)刺傷類別(例)魚骨(鰭) 蟹魚蟹生熟(例)生魚蟹 熟魚蟹刺傷部位(例)手指 手掌刺傷時間(d)刺傷后有無及時正確處理傷口(例)有 無刺傷后有無及時注射破傷風(例)有 無初診腫脹范圍(cm2)初診疼痛VAS評分(分)觀察組常規組t/χ2 P 35 35 7 28 4 31 0.971 0.324 51.7±10.2 54.1±11.6 0.919 0.361 25 10 19 16 2.203 0.138 32 3 35 0 3.134 0.077 9 26 14 21 1.619 0.203 3.4±0.9 3.7±1.1 1.249 0.216 15 20 17 18 0.230 0.631 4 31 7 28 0.971 0.324 8.7±2.6 7.8±2.3 1.534 0.130 6.0±1.7 5.8±1.5 0.522 0.603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海魚蟹刺傷診斷明確;18 歲以上;輕型局部皮膚反應;血細胞計數、血生化指標未見異常;局部腫脹范圍≥4 cm2。排除標準:生命體征異常,伴全身癥狀者;就診前已采用藥物治療者;膿腫形成者;合并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可能影響用藥效果者;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基礎疾病者;依從性差,無法規律隨訪患者;過敏體質者;具有藥物過敏史患者;拒絕參與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1)基礎檢查:檢查生命體征,排除有無合并全身癥狀。常規行血細胞計數、血生化檢測。(2)局部皮膚反應治療:常規組給予局部抗感染和抗過敏治療,具體藥物為氧氟沙星乳膏和復發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局部外用,將乳膏均勻涂抹于凡士林紗布上,厚度約1 mm,涂抹面積以略超出腫脹范圍為準。將凡士林紗布敷于局部皮膚傷口腫脹處,外以無菌敷料包扎固定,2 次/d,連用7 d。觀察組給予季德勝蛇藥片局部外用,每次6 片研成粉末,加適量白醋和甘油調勻呈糊狀,均勻涂抹于局部傷口腫脹處,以略超出腫脹范圍為準,外以無菌敷料包扎固定,2 次/d,連用7 d。
1.4 觀察指標 (1)治療7 d 后局部皮膚腫脹面積:用透明薄膜覆蓋于局部皮膚腫脹處,用記號筆沿腫脹邊緣描繪并掃描,使用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Photo-shop 測量法計算腫脹面積。(2)治療7 d 時局部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3)局部皮膚反應恢復情況:觀察記錄腫脹消退時間、疼痛消退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4)其他: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有無局部并發癥發生等。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總體情況 兩組均經外用藥物治療后逐漸痊愈,均未并發全身癥狀,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無膿腫形成,無局部組織壞死發生,無手指活動功能障礙發生,無外科手術干預病例。
2.2 兩組治療7 d 后局部皮膚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7 d 后局部皮膚腫脹面積小于常規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7 d 后局部皮膚腫脹面積和疼痛VAS 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7 d 后局部皮膚腫脹面積和疼痛VAS 評分比較(±s)
組別 n 腫脹面積(cm2) 疼痛VAS 評分(分)觀察組常規組35 35 tP 3.2±0.9 3.8±1.1 2.498 0.015 2.5±0.7 2.9±0.8 2.226 0.029
2.3 兩組局部皮膚腫脹、疼痛消退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局部皮膚腫脹和疼痛消退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局部皮膚腫脹和疼痛消退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局部皮膚腫脹和疼痛消退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比較(d,±s)
組別 n 腫脹消退時間 疼痛消退時間 傷口愈合時間觀察組常規組35 35 tP 10.5±1.8 11.7±2.4 2.366 0.021 12.4±2.2 13.7±2.8 2.160 0.034 13.6±2.6 14.8±3.2 1.722 0.090
海鮮尤其是未經烹飪的生海鮮表面常常附著大量細菌,其中以革蘭氏陰性的海洋弧菌為主,致傷后可導致局部皮膚炎癥和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引發全身癥狀[4~5]。海鮮刺傷以中年女性為主,多為家庭主婦或廚師在清洗、處理鮮活的海魚、蝦、蟹時刺傷或螫傷,臨床上也有少數兒童病例,多因出于好奇心抓持活海鮮時致傷。致傷部位以手部最為多見,主要集中于手指和手掌,必要時應及時外科切開引流減壓,挽救肢體[6~7]。大多數傷者無全身癥狀,僅出現局部皮膚反應,表現為局部皮膚腫脹、疼痛。
海鮮刺(螫)傷屬于中醫外科學“咬螫傷、特殊之毒、瘡瘍”范疇,致傷后毒邪自傷口侵入,大多輕微者局限于皮膚,表現為傷處紅腫疼痛;重者可走散,循經脈而入營血臟腑,引發全身中毒癥狀。其毒之性不外火毒、風毒和風火毒三種。輕型多為火毒,歸屬血液毒,熱盛則見局部紅腫熱痛,重者肉腐成膿,可見壞死、潰爛。火毒耗血動血,破血妄行,輕者皮下瘀斑,重者全身各種出血。火毒熱擾心神可見煩躁不安、神志不清、驚厥、昏迷等危重征象。重型則多有風毒為患,歸屬神經毒,直中經絡、肌肉和臟腑,引發胸悶、頭暈、發熱、呼吸困難等全身癥狀。海鮮刺(螫)傷屬于輕型局部皮膚反應者,局部處理可參照“腫瘍”初起時治法總則,以消法使腫瘍邪毒不致結聚成膿而得到消散。季德勝蛇藥片中重樓、地錦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蜈蚣、干蟾皮解毒散結、通絡止痛,諸藥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臨床上廣泛用于毒蛇、毒蟲咬傷等外源性毒邪,可口服控制全身癥狀,亦可外用治療局部皮膚反應。葉雷等[8]通過現代醫學方法,研究證實季德勝蛇藥片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效果。何燕等[9]認為,季德勝蛇藥片為收斂之藥,外用可抑制局部皮膚炎癥反應、減輕變態反應,還具有抗感染、抗過敏的作用。Chen 等[10]研究發現,季德勝蛇藥片可促進毒蛇咬傷患者傷口愈合,減少局部皮膚和軟組織壞死的發生。可見季德勝蛇藥片外用可發揮抗炎鎮痛、抗破傷風毒素、抗感染和抗過敏的功效,從藥理學角度來看具有替代其他抗感染和抗過敏藥物在臨床應用的理論基礎。綜上所述,季德勝蛇藥片外用可以加快魚蟹刺傷致局部皮膚反應的消退,明顯改善患者腫脹和疼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