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紅
(廣東省梅州市中醫醫院三外科 梅州514011)
中風偏癱又稱為半身不遂,是指同一側上、下肢,面肌或舌肌峽部運動障礙,是中風較為常見的后遺癥[1]。對于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尚能活動,但是走路常伴有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而對于重度偏癱患者則需要長期臥床,喪失活動能力[2~3]。臨床上,將偏癱分為輕癱、不完全性偏癱與全癱3 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藥熏洗是中風偏癱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利于患者恢復[4]。中頻屬于一種物理治療方法,能發揮鎮痛功效,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鍛煉肌肉,增強患者的平滑肌張力。同時,中頻亦可作用于神經節、神經節段,實現自主神經功能調節[5]。本研究以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藥熏洗加中頻治療在中風偏癱患者中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7 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2~88 歲,平均(58.94±5.77)歲;病程1~6 個月,平均(3.19±0.51)個月;腦出血15 例,腦梗死25 例;偏癱部位:上肢偏癱24 例,下肢偏癱16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1~89 歲,平均(58.86±5.79)歲;病程1~7 個月,平均(3.21±0.54)個月;腦出血14 例,腦梗死26 例;偏癱部位:上肢偏癱23 例,下肢偏癱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風偏癱診斷標準[6];(2)符合中藥熏洗、中頻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3)意識清楚,能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異常、凝血異?;蛉朐嘿Y料不全者;(2)合并惡性腫瘤、器質性疾病或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3)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既往具有關節攣縮運動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中藥熏洗治療,選用通絡除痹沐足液,由寬筋藤10 g、忍冬藤20 g、土牛膝20 g、桑葉10 g、海桐皮10 g、桂枝20 g 組成,將上述藥物用紗布包裹,加水300 ml,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文火煎煮,約30 min,取汁后同上煎法,將兩次所煎藥汁充分混合均勻,加入中藥熏洗儀器中,進行全身熏洗,1 次/d,4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 周。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聯合中頻治療,采用廣州一康醫療設備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中頻治療儀,理療電極片采用山東藍歐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中醫定向透藥理療電極片,1 次/d,每次20 min,強度以患者能忍耐為準。治療后4 周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臨床療效。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能自理生活;好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肢體尚可活動;無效:治療方案無效或需調整方案。(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從生理領域(5項)、心理領域(3 項)、獨立性領域(5 項)、環境領域(4 項)及社會關系領域(4 項)完成患者生活質量評估,每項均采用1~5 分評分法評估,總分105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3)對比兩組運動及步行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運動及步行能力進行評估;記錄兩組治療前、治療后6 min 步行距離[7]。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4 周后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周,觀察組生理、心理、獨立性、環境及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獨立性領域 環境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觀察組對照組40 40 40 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4.38±3.51 23.12±3.58*#14.39±3.53 18.36±3.54#6.57±1.21 10.48±1.43*#6.58±1.23 8.11±1.26#17.43±3.64 23.12±1.43*#17.44±3.65 20.01±2.59#12.15±2.69 17.63±2.74*#12.17±2.70 14.75±2.73#13.52±2.75 18.12±1.46*#13.53±2.76 14.69±1.75#
2.3 兩組運動及步行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及6 min 步行距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周,觀察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及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運動及步行能力比較(±s)

表3 兩組運動及步行能力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FMA 評分(分) Barthel指數(分) 6 min步行距離(m)觀察組對照組40 4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3.64±4.54 29.13±6.43*#14.75±4.92 21.31±8.12#62.49±5.62 84.12±5.91 61.44±5.47 75.21±5.63 18.43±3.82 42.39±9.15*#19.26±5.63 34.34±8.13#
近年來,中藥熏洗聯合中頻在中風偏癱患者中應用效果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4 周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藥熏洗聯合中頻治療能獲得良好的近期療效。中藥熏洗是中風偏癱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方藥由寬筋藤、忍冬藤、土牛膝、桑葉、海桐皮、桂枝組成。寬筋藤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功效;忍冬藤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功效;土牛膝具有活血祛瘀、瀉火解毒功效;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止血涼血功效;海桐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功效;桂枝具有合營、通陽、補中散寒功效;諸藥共奏,能發揮舒筋活絡、清熱散瘀功效。同時,患者治療時以熏洗為主,能促進局部或全身經絡臟腑氣血,發揮祛風散寒、行氣化滯及溫經通絡作用。中頻治療亦是中風偏癱患者中常用方法,是指在中頻治療儀的導引下,將治病或鎮痛的藥物直接從皮膚定向地送到組織傷害病灶部位,能快速改善患者癥狀,使得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過皮膚黏膜快速進入人體,靶向作用患部病灶。臨床上將中藥熏洗聯合中頻治療用于中風偏癱患者能發揮不同治療方法的優勢,達到優勢互補,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肢體及運動功能[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4 周,觀察組生理、心理、獨立性、環境及社會關系領域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FMA 評分、Barthel 指數及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熏洗聯合中頻治療能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生活質量,能增強患者運動、步行能力。綜上所述,中藥熏洗聯合中頻治療用于中風偏癱患者中能獲得較好的近期療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運動及步行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