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霞 任紅玲
(1 河南省鄭州西區中醫院檢驗科 鄭州450000;2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檢驗科 駐馬店463000)
隨著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介入、溶栓、抗休克等治療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臨床實踐中發現,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1~2]。因此,明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相關影響因素,對積極實施預防與治療措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衰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在其發病、治療及預后發展中,患者機體各項生化指標也隨著疾病發展而改變,其中血尿酸(UA)、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心肌肌鈣蛋白T(cTnT)、B 型利鈉肽(BNP)均為常見的心肌梗死標志物,但目前臨床對上述指標評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并發心衰患者的報道較少[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UA、cTnⅠ、cTnT、BNP 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0 月~2020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47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是否有心衰發作,分為發生組19 例與未發生組28 例。發生組男10 例,女9 例;年齡61~76 歲,平均年齡(68.46±3.10)歲;體質量43~82 kg,平均體質量(62.29±4.08)kg;發病至入院時間3~16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9.52±3.16)h。未發生組男13 例,女15 例;年齡60~77 歲,平均年齡(68.51±3.19)歲;體質量42~81 kg,平均體質量(62.10±4.11)kg;發病至入院時間2~17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9.48±3.15)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4]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經心臟彩超、CT 等檢查確診;首次發病;臨床資料保存完整。(2)排除標準:精神異常,無法進行有效溝通;伴心源性休克;既往存在PCI 治療史;伴嚴重基礎疾病,如腦、肺、肝等重要臟器存在功能性障礙。
1.3 檢驗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 后取上層血清,置于室溫環境中待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東芝公司提供,型號:TBA-120FR)檢測血UA 水平,采用雙抗體免疫熒光法檢測BNP 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cTnⅠ、cTnT 水平。本研究所用試劑盒由寧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且均在保質期范圍內,操作者在使用過程中需按照操作說明嚴格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相關性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比較 發生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比較(±s)
BNP(pg/ml)發生組未發生組組別 n UA(μmol/L)cTnⅠ(ng/ml)cTnT(ng/ml)19 28 tP 614.36±183.26 443.52±119.21 3.879<0.001 6.73±1.69 2.16±0.91 12.009<0.001 7.10±1.87 2.54±0.71 11.762<0.001 1 513.26±463.25 914.20±210.47 6.011<0.001
2.2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作為協變量(均為連續變量),心衰發作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經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到方程:Y=-25.971+1.263X1+5.395X2+3.270X3+2.124X4,提示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s 回歸分析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心腦血管科常見的病癥,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從而導致心肌壞死,臨床多表現為壓榨性、持續性胸痛、胸悶等,如未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可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等重要系統功能,還可誘發多種并發癥,其中以心力衰竭患者較多,對其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嚴重威脅[5~7]。因此,本研究旨在尋找一種直觀、準確的觀察指標,為臨床提供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組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均高于未發生組,且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影響因素(OR>1,P<0.05)。cTnT、cTnⅠ均為臨床評估心肌功能的常用指標,屬于心肌蛋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當心肌梗死嚴重時,機體應激反應加強,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兒茶酚胺分泌量提升,從而導致心肌氧化反應增加,促進cTnⅠ、cTnT 合成與分泌。因此,cTnⅠ、cTnT 水平升高,易加重疾病發展,誘發心力衰竭[8~10]。UA 是嘌呤核苷酸在氧化反應中的最終產物,當機體發生損傷,出現缺氧、缺血情況時,易導致機體氧化反應增強,提升UA 的含量,促進血小板聚集,造成機體動脈粥樣硬化,并進一步造成血管局部炎性反應加強,導致斑塊不穩定,從而加重患者病情,增加心力衰竭的發生率[11]。BNP主要是由心臟合成并分泌,當心肌梗死發生時,左、右心室的張力均會增大,刺激室壁合成并分泌BNP,從而對心肌梗死發揮拮抗作用,以保護心功能。因此,BNP 水平升高,則表示患者心肌梗死病情加重,加重心臟負荷能力,從而誘發心力衰竭[12]。綜上所述,血UA、cTnⅠ、cTnT、BNP 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作為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發作的重要指標,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