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永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院脾胃科 周口466099)
傳統飲片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中藥劑型,適應中醫的辨證施治、隨證加減的原則。但現代人認為傳統飲片湯劑味道苦澀、服用不便,且不便攜帶,隨著醫學技術和制藥工藝的不斷發展,配方顆粒劑作為新的中藥劑型應運而生,且逐漸被臨床所接受,但配方顆粒劑是否與傳統飲片湯劑有著相同的效果,在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中藥劑型是臨床醫師及藥劑師研究的重點[1]。本研究對慢性胃炎伴高熱患者分別給予黃連解毒湯傳統飲片湯劑和配方顆粒湯劑,旨在探討兩種劑型的效果,為臨床選擇合適劑型提供理論基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108 例慢性胃炎伴高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4 例。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胃炎診斷標準[2],且患者均伴有高熱癥狀,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3]胃痛之濕熱中阻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存在消化道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及劑型存在禁忌。對照組男32 例,女22 例;年齡28~44歲,平均(35.46±2.18)歲;發熱時間2~10 d,平均(5.81±0.76)d。研究組男30 例,女24 例;年齡25~45 歲,平均(35.11±2.50)歲;發熱時間3~8 d,平均(5.58±0.93)d。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黃連解毒湯配方顆粒湯劑治療:黃連、黃柏、梔子、黃芩四味藥的比例9:6:9:6,將藥物顆粒溶于水中混合,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研究組接受黃連解毒湯傳統飲片湯劑治療,組方:黃連9 g、黃柏6 g、梔子9 g、黃連6 g,上藥加水250 ml 浸泡30 min,煎煮30 min,過濾后藥渣加水200 ml 煎煮30 min,濾過留汁,兩次藥汁合并分早晚兩次溫服,1 劑/d,兩組均以2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1 d、治療3 d、治療1 周后體溫變化情況。(2)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1 d、3 d、1 周后炎癥介質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32(IL-32)、表皮生長因子(EGF)。(3)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d、3 d、1 周后證候積分。依據患者胃脘疼痛、脘悶灼熱等證候嚴重程度記0~10 分。得分越高越嚴重。(4)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體溫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消失;有效:體溫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見明顯改善。總有效=治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值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1周兩組體溫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3 d 對照組患者體溫值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值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值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d 治療3d 治療1 周研究組對照組54 54 40.33±0.55 40.26±0.70 39.08±0.39*38.44±0.32 38.46±0.35*37.81±0.28 36.45±0.30 36.50±0.28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d、3 d 對照組炎癥介質水平低于研究組,治療1周后研究組炎癥介質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IL-32(μmol/L)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1 周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EGF(ng/ml)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1 周54 54 4.53±0.86 4.61±0.79 4.34±0.78*4.02±0.72 4.13±0.74*3.81±0.65 3.31±0.45*3.68±0.52 72.36±5.89 72.55±5.73 68.53±5.18*63.48±4.89 60.32±4.46*58.51±4.30 43.56±2.59*54.69±2.85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胃脘疼痛、脘悶灼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3 d 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研究組,而治療1 周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脘悶灼熱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1 周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胃脘疼痛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1 周54 54 9.05±0.89 9.14±0.83 8.17±0.80*7.05±0.73 7.31±0.72*6.86±0.65 4.08±0.55*6.34±0.60 8.85±0.91 8.78±0.93 8.34±0.82*7.50±0.75 7.86±0.75*7.03±0.69 4.25±0.58*5.79±0.63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 個療程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研究組(P<0.05);治療2 個療程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配方顆粒劑是將多種單味中藥飲片顆粒按一定比例融合濃縮成顆粒,不需要煎煮,可直接服用且便于攜帶,同時又保留原中藥飲片全部特征。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1 d、3 d 體溫值、炎癥介質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低于研究組,治療1個療程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研究組,表明配方顆粒湯劑退熱效果及早期臨床療效均優于傳統飲片湯劑。由于配方顆粒湯劑是在傳統飲片湯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與傳統飲片湯劑相比,配方顆粒湯劑無須煎煮,可供患者直接服用,且經現代制藥工藝濃縮、提取后配方顆粒湯劑能夠迅速融化,有效成分可快速溶出被人體所吸收,起效迅速[5]。唐翎等[6]學者通過對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發熱模型分別予以黃連解毒湯傳統飲片湯劑和配方顆粒湯劑,發現傳統飲片湯劑和配方顆粒湯劑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且配方顆粒湯劑解熱效果及解熱時間均優于傳統飲片湯劑,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隨著療程的推進,傳統飲片湯劑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周后研究組炎癥介質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2 個療程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傳統飲片湯劑遠期效果優于配方顆粒湯劑。這可能是由于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傳統飲片湯劑能夠根據患者個人差異及病情發展來隨癥加減以滿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具有較強針對性,而配方顆粒湯劑經批量生產,難以兼顧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難以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隨癥加減,同時批量生產難以把握劑量及藥性準確性[7~8]。
綜上所述,黃連解毒湯無論傳統飲片湯劑還是配方顆粒湯劑均取得良好治療效果,配方顆粒湯劑作為新劑型具有起效快、方便攜帶等優勢,能快速降低體溫值、炎癥介質水平,緩解臨床癥狀,而傳統飲片湯劑雖起效緩慢,但遠期效果好,臨床醫師可依據患者病情來選擇相應的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