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
(河南省遂平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遂平463100)
感染性腹瀉(Infectious Diarrhea, ID)是嬰幼兒時期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因嬰幼兒階段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完善且機體防御能力弱易引起病原菌感染[1]。ID 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致死,因此,加強防治,早期抑制病情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ID 主要由細菌感染誘發(fā),但近年隨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其病原菌譜及耐藥性隨時間推移出現變遷,在ID 發(fā)病早期難以有效予以經驗治療以盡快緩解病情[2]。本研究選取我院ID 患兒135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新鮮糞便標本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探究ID 病原菌譜及藥敏性,為臨床早期用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我院感染性腹瀉患兒135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例,女59 例;年齡9 個月~9 歲,平均年齡(4.86±1.35)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1.51±1.06)kg/m2;病程2~4 d,平均病程(2.96±0.31)d。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ID 診斷標準[3];排便>3 次/d;家屬知情研究簽署并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腹瀉者;存在其他感染者;入組前已接受抗感染治療者。
1.3 檢驗方法 采集新鮮糞便標本接種至血瓊脂平板、TCBS 瓊脂平板、SS 瓊脂平板、麥康凱培養(yǎng)基、堿性蛋白胨,35℃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18~24 h,采用生物梅里埃(中國) 公司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VITEK-Compact)及配套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試劑盒、藥敏綜合反應板進行細菌分型鑒定及藥敏試驗。操作均由資深檢驗科醫(yī)師規(guī)范完成。
1.4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病原菌分布。(2)藥敏結果。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原菌分布 135 例ID 患兒新鮮糞便標本共檢出病原菌株107 株,檢出率79.26%,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比62.62%,其次是革蘭陽性菌,占比28.97%。見表1。
2.2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 B 群福氏志賀菌、植生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無耐藥性;鼠傷寒沙門菌對慶大霉素、復方磺胺甲噁唑、頭孢哌酮、氨芐西林-舒巴坦、亞胺培南耐藥性最低,均為16.67%;檸檬酸桿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曲松、亞胺培南耐藥性低,均為20.00%。見表2。
2.3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性 除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以外,鉛黃腸球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羅米沙星、氯霉素、利福平、環(huán)丙沙星、紅霉素均有較高耐藥性,達44%以上。見表3。

表1 病原菌分布

表2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株(%)]

表3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性[株(%)]
ID 主要由致病菌感染誘發(fā),臨床在維持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穩(wěn)定的同時,需積極予以抗感染治療以抑制病情進展,緩解腹瀉癥狀[4]。但目前致病菌耐藥已成為困擾臨床的主要問題之一。本研究135 例ID患兒新鮮糞便標本共檢出病原菌株107 株,檢出率79.26%,與胡玲等[5]報道近似。本研究中主要革蘭陰性致病菌為B 群福氏志賀菌、鼠傷寒沙門菌、植生克雷伯菌、檸檬酸桿菌,占比分別為24.30%、5.61%、5.61%、4.67%,與相關研究[6]存在一定差異,可能是因不同地區(qū)、不同醫(yī)療機構感染防治方向有一定差異,如:日常較注重革蘭陰性抗感染治療,若未定期調整抗菌藥物會增加耐藥菌出現概率。B 群福氏志賀菌是一種常見腸道致病菌,在發(fā)達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仍是誘發(fā)ID主要致病菌[7]。本研究結果顯示,B 群福氏志賀菌對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復方磺胺甲噁唑、哌拉西林耐藥性較高,對亞胺培南、頭孢曲松、頭孢哌酮耐藥活性較低,可作為治療ID 的首選藥物。正常情況植生克雷伯菌是一種非致病性腸道桿菌,廣泛分布于人體腸道、體表等部位,但嬰幼兒群體因自身平衡內環(huán)境能力弱,若食入不易消化食物、生冷食物等易造成腸道菌群紊亂,植生克雷伯菌成為優(yōu)勢菌而引起ID[8]。植生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無耐藥性,而對慶大霉素、復方磺胺甲噁唑、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完全耐藥,提示臨床需重視植生克雷伯菌所誘發(fā)的小兒ID,早期未得出藥敏試驗結果前避免應用常規(guī)抗菌藥物,優(yōu)先選用亞胺培南作為早期經驗用藥以避免病情進展。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除革蘭陰性菌以外,還有部分小兒ID 系革蘭陽性菌感染所誘發(fā),主要革蘭陽性致病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羅米沙星、氯霉素、利福平、環(huán)丙沙星、紅霉素均有較高耐藥性,達44%以上,而對利奈唑胺無耐藥活性,提示臨床需盡早查明ID 病原,并盡量結合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可以避免出現更為嚴重的耐藥性。
綜上所述,ID 患兒新鮮糞便標本內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次是革蘭陽性菌,對常規(guī)抗菌藥物普遍耐藥,需結合藥敏試驗及時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