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艷 徐秋妍 何建靈 郭間開 蘇美華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 廣州5114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甚至伴有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易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該病歸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病位在筋骨,與肝腎功能密切相關。機體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誘發本病。小針刀因操作簡單且無環境限制,成為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常用方法。小針刀雖能有效松解痙攣,通暢氣血,但單獨使用無法完全糾正患者膝關節力學平衡,致筋脈凝滯,筋骨長期失于濡養,導致肝腎虧虛進一步加重,進而影響膝關節功能改善效果。蠲痹湯能調和營衛止痹,應用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取得較好效[1]。本研究探討蠲痹湯加減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6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4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20 例;年齡50~70 歲,平均(63.36±2.20)歲;病變部位左側12 例,右側13 例,雙膝7 例。觀察組男10 例,女22 例;年齡50~72歲,平均(63.44±2.16)歲;病變部位左側12 例,右側12 例,雙膝8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中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且經X 線檢查確診;(2)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肝腎虧虛型辨證標準,表現為膝關節隱痛,遇勞更甚,臥則痛減,舌質紅,少苔等;(3)無膝關節手術史。排除標準:(1)其他因素所致膝關節功能障礙者;(2)合并局部軟組織感染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4)脫落病例。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小針刀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膝枕墊于患膝下,并標記和消毒膝關節疼痛處。用Ⅰ型4 號針刀,向瘢痕攣縮結節處刺入,做橫剝和縱疏各3 刀。當酸脹感明顯時將針刀快速拔出,并按壓針孔3 min 后貼封貼。每周1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蠲痹湯加減治療。蠲痹湯組方:獨活、秦艽、防風、桂心、海風藤、蒼術、川芎各15 g,當歸10 g,乳香、細辛6 g,甘草3 g。疼痛嚴重者加威靈仙20 g,防己15 g;風偏甚者加防風15 g;寒甚者加附子10 g;濕甚者加防己、萆薢各15 g,薏苡仁20 g。水煎取汁400 ml,早晚溫服,1 劑/d。兩組連續治療1 周。
1.4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致炎因子水平、膝關節功能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臨床療效[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功能明顯改善為顯效;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功能好轉為有效;關節疼痛和腫脹無改變為無效。(2)致炎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2 ml,用全自動生化儀(貝克曼,型號:AU480),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脂聯素(APN)、白介素-1β(IL-1β)水平。(3)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后采用Harris 膝關節評分(HHS)量表(總分90 分,膝關節功能越好則得分越高)和膝骨關節炎WOMAC 評分(總分96 分,得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障礙越明顯)量表評價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1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照組的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IL-1β 水平低于對照組,APN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ng/L,±s)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IL-1β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APN治療前 治療后32 32 t P 24.36±7.35 24.41±7.39 0.027>0.05 30.89±7.09*27.21±7.21*2.059<0.05 102.36±12.65 100.85±12.74 0.476>0.05 70.26±10.24*82.69±10.95*4.690<0.05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WOMAC 評分低于對照組,HH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WOMAC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HHS治療前 治療后32 32 t P 62.35±10.21 62.41±10.27 0.023>0.05 78.95±6.84*70.16±7.24*4.992<0.05 58.36±3.24 57.41±3.25 1.171>0.05 20.23±2.65*28.29±2.06*13.584<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1 例皮下瘀點,顏色發青;觀察組出現2 例輕微嘔吐,均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小針刀是中醫針灸療法和現代醫學手術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因可松解、剝離膝關節病變部位軟組織,疏通神經電生理通路、消除瘢痕、解除攣縮的特點,成為以往臨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較為青睞的治療手段。中醫學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膝為筋之府”,肝腎虧虛,致筋骨失養,發為膝痹,故治療應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
蠲痹湯中君藥獨活可治伏風、解風寒濕邪,臣藥秦艽、防風、桂心、海風藤及細辛,舒通筋絡、通利血脈;當歸、川芎活血化瘀,與乳香、蒼術同為佐藥,活血行氣,養血和營,祛風止痛;甘草緩急止痛,兼為使藥。縱觀全方,可達筋骨同治,補益肝腎之功效。另外,配合小針刀之“針”,刺激穴位,疏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刀”快速分離關節內部粘連組織,消除高壓狀態,改善周圍血供。兩者配合內可補肝腎、益血氣,外可松解肌肉痙攣,疏通經脈,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照組的81.25%高(P<0.05),且不良反應輕,這和龔龍等[5]的研究結果相符。說明蠲痹湯加減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提高臨床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分析原因為小針刀能對粘連組織予以迅速分離,松解膝關節周圍痙攣肌肉,進而促進關節內高壓狀態改善,以疏利關節,改善周圍血供。在此基礎上配合蠲痹湯內服,行氣活血,養血和營,祛風止痛。兩者結合相互協調,疏通靜脈阻滯,進一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APN、IL-1β 是參與軟骨基質降解和破壞過程的致炎因子。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IL-1β 水平較對照組低,APN 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蠲痹湯加減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改善患者致炎因子水平。究其原因,小針刀通過“針、刀”并用刺激膝關節周圍相關穴位,分離內部粘連組織,以改善關節內力的動態平衡,促進氣血運行,進而緩解骨贅周圍炎癥反應,抑制炎癥反應惡性循環。同時蠲痹湯中獨活散里之伏風,祛濕止痛,獨活可誘導類花生酸信號通路,減少滑液中相關炎癥介質分泌,緩解致炎因子對軟骨細胞的破壞;秦艽、防風、桂心、海風藤及細辛助獨活止痛除弊,秦艽及細辛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通過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炎癥介質分泌。針藥配合進一步改善患者炎癥水平。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主要以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故改善膝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HHS 和WOMAC 評分是臨床用于評價膝關節功能情況的量表。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WOMAC 評分較對照組低,HHS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蠲痹湯加減聯合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改善膝關節功能。這可能是因為小針刀可對膝關節粘連的組織、筋膜、韌帶進行剝離,進而減少肌肉痙攣,消除軟骨硬化,疏利關節,改善血供。與此同時配合蠲痹湯口服,方中獨活可治伏風、除久痹,可解風寒濕邪;秦艽、防風、桂心、海風藤及細辛止痛除弊,海風藤川芎可活血止痛、行氣開郁,諸藥合用達筋骨同治。兩種治療方法相結合,針藥并用,疏通靜脈阻滯,提高了膝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蠲痹湯加減聯合小針刀可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炎性水平,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