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茹 姚茜 張兵兵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鄭州450006)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肺通氣或(和)肺換氣功能障礙,無法進行有效氣體交換,致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機體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及代謝紊亂的綜合征[1]。呼吸衰竭患者臨床診治中,需嚴格監測生命體征。為了準確評定病情、預防潛在不良事件發生,護理人員應開展超前、有效的護理措施[2]。預見性護理有別于既往常用護理,具有超前性、預見性特征,但存在病情復雜開展難度較大等問題。改良預警評分是在20 世紀90 年代提出,用于評估急診或入院前患者病情以及進行危險分層,進而快速啟動相應的醫療干預。本研究對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改良預警評分聯合風險護理,旨在為醫療干預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 年12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呼吸衰竭患者,按信封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5~73 歲,平均(49.81±5.62)歲。觀察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5~72 歲,平均(50.81±5.6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入住ICU 時間>24 h;(2)符合呼吸衰竭診斷標準;(3)無機械通氣禁忌證;(4)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心血管功能障礙;(2)意識障礙;(3)瀕臨死亡;(4)中途退出研究。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改良預警評分,強化患者基礎護理,觀察患者體溫、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及精神反應5 個生理指標(見表1),并進行藥物護理、體位干預,遵從醫囑準確用藥,準確機械通氣。

表1 改良預警評分標準[3]
1.3.2 觀察組 給予常規護理+ 改良預警評分+風險護理。常規護理+改良預警評分參照對照組。風險護理具體包括:(1)預見性風險性監護。患者入住ICU 后即刻進行1 次預警評估,隨后每2 小時評估1 次,待病情穩定后每8 小時評估1 次、依據相應級別評分,若評分升高則通知醫師,密切監測各級項目及頻率,隨時調整并開展相應的監護措施。(2)風險性等級分層。改良預警評分≥8 分者,死亡系數最高,隨時做好急救準備,于醫療欄、床欄設置紅色醒目標志,配備主管護師及護士,主治醫師詳細監測體征、詳細交接班;評分5~7 分者,具有潛在死亡風險,重點監護病情變化,設置信息卡為黃色;評分≤4分者,提供基礎性護理及治療措施。(3)預見性風險性護理。評分≥8 分者配備一名主管護師及責任護士,所占比例1:2~1:1.5,通知值班護士隨時急救,準備各種急救物品,連續監測血氧飽和度、體溫、心率及呼吸等數據,每30 分鐘監測1 次,輔助醫師獲取動脈血pH 值、血鉀、外周血白細胞、年齡、慢性健康狀態評分等;評分5~7 分者,配合1 名護師以上的護士,患者與醫護人員比例為1:1.5~1:1,每60 分鐘監測一次生命體征及預警評分,隨時準備搶救措施;評分≤4 分者,每2 小時評分1 次,提供基礎護理。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心跳驟停、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心梗、心絞痛、意外暈厥等不良事件發生率;(2)比較兩組ICU 居住時間及總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ICU 居住時間及總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ICU 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ICU 居住時間及總住院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ICU 居住時間及總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n 住ICU 時間 總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 P 8.25±1.64 12.35±2.02 9.966 0.000 16.51±2.48 18.60±2.51 3.746 0.000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12.50%,低于對照組的4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呼吸衰竭是住院患者致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呼吸衰竭多是因各種病因所致,常合并慢性基礎性疾病,常規護理難以滿足治療及護理需求,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進展快,在ICU 進行特殊治療、搶救及護理時,雖然病情相對穩定,但內在危險較多、治療難度大,僅依靠常規護理難以準確及時評估病情,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呼吸衰竭患者臨床護理時,要求醫護人員能準確評估體征、病情變化,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潛在危險,基于患者存在的風險制定有效的預見性護理,完善應急預案,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改良預警評分是一種便于評估患者病情及預后的評估系統,建立于患者意識、收縮壓、體溫、心率及呼吸5 種生理指標制定評分系統,賦予指標不同分值,依據所得評分制定相應的風險性護理干預[4]。盧生芳等[5]研究對急診科搶救室患者預后評估采取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和生理評分系統,證實兩種評分系統對急診科搶救室患者預后評估有相同的應用價值,而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項目簡便實用,能有效評估預后,大于4 分則預警有早期死亡的風險。因此對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改良預警評分,有層次、有重點的監測病情變化,及早發現異常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呼吸衰竭患者在臨床護理時,基于改良預警評分采取風險護理,先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體征、癥狀監測,對患者病情及危險程度予以不同層級評估,確保患者在緊急情況下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以此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患者病情穩定[6]。而且基于改良預警評分系統,使風險護理具備超前行性、預警性特點,以預見性、完善的護理方案減少意外事件發生;同時可根據患者病情提供相應的醫護人員及救治物品,保證護理人力資源充足,減少人力資源浪費及人手不足情況[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2.50%,低于對照組的4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改良預警評分聯合風險護理,護理人員可隨時發現呼吸、意識、心率等生理異常狀態,根據隨時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有效判斷及時干預,便于發現患者生理異常,以此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對護理人員而言,需有精準的判斷能力及決策能力,基于疾病整體觀念,有效評估病情。同時觀察組住ICU 時間、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改良預警評分聯合風險護理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依據評分系統確定監護級別,采取符合病情變化的監護措施,加快病情轉歸速度,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同時避免病情監護過度、醫療資源浪費及ICU時間延長。綜上所述,對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改良預警評分聯合風險護理,可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盡快轉歸,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