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霞 陳瑞霞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焦作454001)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上消化道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食管癌病死率下降,生存率提高[1]。放化療是食管癌重要輔助治療手段,可有效控制腫瘤病灶及遠處轉移,但引起的毒副作用及經濟負擔,會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影響治療效果,且造成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2]。因此需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身心狀況,提高生活質量[3]。本研究對食管癌放化療患者采取人文護理,旨為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提供新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79 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39 例及觀察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5例;年齡35~68 歲,平均(51.38±4.29)歲;受教育時間3~15 年,平均(8.61±1.54)年。觀察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35~66 歲,平均(52.48±4.30)歲;受教育時間3~16 年,平均(8.72±1.52)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均為初次放化療;(2)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卡氏評分(KPS)>70分;(3)神志清楚、溝通能力良好;(4)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衰竭;(2)中途退出研究。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常規宣教,簡單介紹飲食、運動、不良反應預防等基本情況;遵醫囑合理用藥;簡單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若出現心理問題需立即處理。護理2 個月。
1.3.2 觀察組 給予常規護理+人文護理,常規護理同對照組。人文護理:(1)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護理團隊。由1 名醫師、3 名責任護士組建醫護協作小組,實現醫、護、患三方溝通,觀察患者放化療期間病情變化,講解放化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及時解答患者放化療期間存在的問題。(2)正念訓練。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指導患者體驗正念呼吸,學會腹式呼吸,建立身體與心理內在聯系,掌握正念瑜伽方法,行溫和伸展運動,使用正念方法準確面對疾病,積極處理生活壓力。幫助患者糾正吸煙、飲酒等不良行為,適當調整飲食及運動結構,提高自身免疫力。(3)人文心理干預。由護理人員評估患者心理變化,指出不同心理分期時變化特點,若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以及挑釁行為,伴心顫、心悸等生理改變時需做好患者放松訓練,整理溝通技巧,完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溝通,傾聽患者及家屬的訴說,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面對心理問題,引導患者將問題及癥狀分開,鼓勵患者以新的視角看待問題,例如“焦慮、抑郁對您的影響?”“您怎么克服的?”“不良情緒對您家庭的影響,您準備如何處理?”將語言、信件、視頻等作為治療護理性文件,幫助患者認同自己的價值觀、人生目標,克服自身負性情緒。護理2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采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G)評估生活質量,該量表有生理、社會/家庭、情感及功能4 個維度,共27 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 分,總分108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2)兩組護理前后醫學應對方式評分比較,采用醫學應對問卷(MCMQ)[4]評價患者面對、回避及屈服3 個應對方式,共有20 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4 分,標準分20~80 分,分值越高,醫學應對方式水平越高;(3)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痛苦狀況評分比較,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篩查工具(DMSM)[5]評價心理痛苦狀況,該量表共計10 分,分值越高,心理痛苦狀況越明顯。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0 39 10.568 4.956 0.000 0.078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65.81±12.49 66.28±12.52 0.166 0.434 91.51±8.64 78.54±9.05 6.474 0.000
2.2 兩組護理前后醫學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MCM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MCMQ 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醫學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醫學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0 39 24.403 14.003 0.000 0.000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34.85±5.16 35.24±5.18 0.333 0.370 62.71±4.92 51.09±4.81 14.003 0.000
2.3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痛苦狀況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DMS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DMSM 評分均較護理前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痛苦狀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痛苦狀況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0 39 18.846 11.300 0.000 0.000 t P護理前 護理后 t P 6.24±1.31 6.18±1.29 0.204 0.420 2.05±0.46 3.67±0.51 14.730 0.000
食管癌患者在放化療期間,疾病及放化療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如吞咽困難、惡心嘔吐、營養不良、疼痛等)會影響患者身體正常身體機能,再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陌生環境及對疾病預后擔憂的影響,會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產生焦慮、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6]。因此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化療時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
人文護理是基于國家衛生部開展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后開展的新型護理模式,重視患者身心狀況,以患者作為護理中心,在改善身體狀況時,重視心理改變,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食管癌患者放化療期間采取人文護理,針對患者存在的焦慮、抑郁情緒,醫護協作,與患者及家屬重點溝通,講解放化療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同時通過正念訓練,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安慰,通過正念呼吸及正念瑜伽等訓練,幫助患者放松身體,增加積極情感,充實患者治療期間的生活及情感內涵。此外,人文護理的運用,重視溝通與傾聽,理解患者心理痛苦,使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內心痛苦及需求,有效分開問題及癥狀,解決困擾自身的問題,積極看待問題及負面影響,提高自我應對方式[7]。
生活質量是評價患者放化療期間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人文護理可提高食管癌患者放化療期間生活質量,原因可能為人文護理是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充分調動患者自身積極特質,通過改善誘發軀體痛苦的負面因素,解決自身現實情況,進而改善患者軀體狀況,提高生活質量。護理后觀察組醫學應對方式評分高于對照組,心理痛苦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為人文護理的運用,要求醫護患相互協作,增進醫護患關系,可幫助患者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增加積極情感,并能第一時間內解決負性情緒,增加治療認同感及應對方式。綜上所述,對食管癌放化療患者采取人文護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其醫學應對方式,減輕心理痛苦狀況,臨床意義重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