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燕 趙燕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醫院精神科 許昌461000)
精神分裂癥屬精神科常見心境障礙類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認知、情感、行為等活動異常。經規范化治療后,多數患者臨床癥狀可得到有效控制,轉為康復期,此時配合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協助患者盡快恢復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促進其康復的關鍵[1~2]。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衰退、生活能力、主訴能力降低、心理狀態改變等特殊性表現,對臨床護理要求較高[3]。HABILITATION護理干預是針對老年患者開展的新型專業化護理模式,主張最大程度發揮患者尚存功能,以促進其正常、獨立生活[4]。本研究選取我院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166 例,分組研究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166 例,按入院時間分組,其中2018 年1~12 月收治的81 例為對照組,2019 年1~12 月收治的85 例為研究組。研究組男45 例,女40 例;年齡60~73 歲,平均(66.73±3.08)歲;精神分裂癥病程0.8~7 年,平均(4.04±1.42)年。對照組男43 例,女38 例;年齡61~74 歲,平均(67.36±3.15)歲;精神分裂癥病程1~8 年,平均(4.30±1.37)年。兩組性別、年齡、精神分裂癥病程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評估等精神科綜合檢查確診,且處于康復期;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器質性精神障礙或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嚴重傳染性疾??;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灰庾R、溝通障礙;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依從性差,無法有效配合臨床護理工作。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建立康復檔案,組織健康知識講座,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照料者講解康復期相關知識,包括用藥指導、飲食管理、個人衛生等,同時加強注意事項教育,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干預3 個月。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1)環境干預:營造干凈、整潔、安全的治療、護理及生活環境。(2)日常生活康復訓練:由責任護士帶領患者進行床鋪整理、換衣、洗漱等基本自理能力訓練,同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開展讀報訓練,繪畫訓練,毛衣編織、手工制作等學習,工藝技能訓練。(3)社交干預:了解患者個人愛好,在院內組織相應文體社交活動,包括打球、唱歌、跳舞等,鼓勵病友共同參與,加強交流,同時鼓勵患者家屬、朋友多與患者接觸,幫助其融入現實,重建社會功能。(4)認知干預:對存在認知行為障礙的患者通過回憶往事、背誦訓練、記憶再激發、數字練習等逐漸提升其記憶、分析、判斷、注意能力。(5)心理干預: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溝通,了解患者病情、家庭情況、思維、情緒特點等,通過轉移法、鼓勵交談法等對其病態思維及不良情緒實施針對性疏導,耐心與患者講解精神分裂癥知識,使其充分認知、接納自身疾病,同時引導患者學習心理放松、自我心理調整方法,保證其可自行緩解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暢。(6)生活干預:囑患者睡前忌飲濃茶、咖啡等,保證睡眠環境安靜,避免不良情緒刺激,養成良好作息習慣;飲食營養充沛,定時定量,對食欲欠佳的患者予以耐心勸導,盡可能保證其正常進食。干預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FPI)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社會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社會性活動技能3 個維度,共12 個條目,總分0~48 分,評分越高社會功能越強。(2)采用康復狀態量表(MRSS)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康復狀態,包括依賴、活動能力、社交、目前癥狀和行為4 個子量表,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康復狀態越好。(3)采用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量表(SQLS)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社會、動機/精力、癥狀/副反應3 個方面,共30 個條目,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4)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95 分)、滿意(76~94 分)、一般滿意(57~75 分)、不滿意(38~56 分)、非常不滿意(19~37 分)5 個等級,護理工作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社會功能、康復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SFPI、MRSS、SQL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研究組SSFPI、MRSS 評分高于對照組,SQL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社會功能、康復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社會功能、康復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SQLS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SSFPI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MRSS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85 81 t P 22.78±2.02 23.32±2.11 1.685 0.094 38.28±2.37 29.14±2.51 24.131<0.001 54.58±3.26 55.43±3.17 1.702 0.091 75.18±4.14 66.28±4.33 13.538<0.001 59.68±3.62 60.77±3.75 1.906 0.059 33.58±2.26 41.93±3.07 20.022<0.001
2.2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非常滿意21 例,滿意36 例,一般滿意25 例,不滿意3 例,無非常不滿意病例,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6.47%(82/85);對照組非常滿意4 例,滿意29 例,一般滿意32 例,不滿意14 例,非常不滿意2 例,護理工作滿意度為80.25%(65/81)。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10.771,P=0.001)。
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臨床癥狀已得到有效控制及改善,多存在恢復社會、家庭生活的意愿,但其社會功能及自理能力均一定程度受損,尤其是老年患者,多難以實現自我照料,社會生活適應度及生活質量較低,可對疾病康復造成不利影響[5]。
常規護理干預多依照臨床經驗展開,多著重醫囑執行、病情監測、個人衛生等基礎項目的護理,對患者個人能力及心理狀態的關注度不足,缺乏綜合性及個體性, 難以獲得理想干預效果[6]。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是將患者心理、生活、社會、行為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的護理模式,可最大程度保護患者尚存功能,同時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內在潛能,促使其正常生活[7]。本研究結果顯示,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社會功能,同時改善其康復狀態及生活質量。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社會功能及自理能力雖一定程度受損,但仍存在自我情感體驗及情緒表達能力,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以患者個體為中心,通過調整治療、護理、生活環境使患者感受到充分關愛,指導患者進行系統化日常生活康復訓練,可逐步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鼓勵患者參加社交活動,可使其在文體活動過程中重建社會功能,減輕身心負擔,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根據患者個體情況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糾正其消極思維,并掌握自我心理調整方法,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增強治療自信心;從飲食、睡眠等方面對其進行細致化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生活狀態,進而使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狀態及生活質量均得到明顯提升。此外,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6.47%,高于對照組的80.25%(P<0.05),由此可見,HABILITATION護理干預臨床認可度較高,具有臨床應用基礎。
綜上可知,HABILITATION 護理干預在老年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顯著,可使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狀態及生活質量均得到明顯提升,且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