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容 劉俐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對婦科患者實施開展人性化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從2018年09月-2019年09月期間在我院婦科患者中隨機選取94人,根據所干預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人性化護理組,每組均包含47例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及對于其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的差異,進而分析人性化護理的應用價值。結果:常規護理組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17例、21例和9例,分別占比36.17%、44.68%和19.15%,總有效率為80.85%,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例數分別為18例、22例和7例,分別占比38.30%、46.81%和14.89%,滿意度為85.11%,人性化護理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22例、23例和2例,分別占比46.81%、48.94%和4.26%,總有效率為95.74%,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例數分別為29例、17例和1例,分別占比61.70%、36.17%和2.13%,滿意度為97.87%,相比之下,干預后人性化護理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及滿意程度均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常規護理,對婦科患者實施開展人性化護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護理效果,更能得到患者認可,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婦科,人性化護理,總有效率,滿意度
臨床上,婦科患者往往由于家庭或疾病隱私性等原因出現心情焦慮、不安等情況,對于婦科疾病的治療護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開展高質量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身體和心理狀況,從而增強患者對于治療干預措施的配合程度,加快其康復進程[1]。人性化管理核心是以人為本,既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治療環境,也充分考慮患者的內心情感,同時通過人性化管理,充分調動護理工作人員的樂觀積極心態,更好的開展優質護理服務[2]。本研究隨機選取婦科患者94人,根據所干預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人性化護理組,每組均包含47例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及對于其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的差異,進而分析人性化護理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從2018年09月-2019年09月期間在我院婦科患者中隨機選取94人,根據所干預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人性化護理組,每組均包含47例研究對象,其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效規避了抽樣誤差對結果的干擾。
1.2 護理方法
本研究中常規護理措施主要為婦科常規護理。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內容: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護理工作人員微笑服務,加強護患友好溝通,開展心理護理關懷;開展主動護理服務,及時了解研究對象護理需求,及時以人為本予以解決;開展個性化護理工作,積極了解研究對象性格特點,切實做到照顧其情緒和個性,避免護理工作一味盲目,同時對于研究對象的住院指導也要一對一進行,積極了解其遵守出院指導的情況,積極做好共同回訪。
1.3 評價指標
本研究中評價護理應用價值的指標包括研究對象護理效果及對于其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其中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疾病類型構成比等計數資料的比較分析運用χ2檢驗;年齡等計量資料的比較分析運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α=0.05。
2 結果
常規護理組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分別占比36.17%、44.68%和19.15%,總有效率為80.85%,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占比38.30%、46.81%和14.89%,滿意度為85.11%,人性化護理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顯效”、“有效”、“無效”分別占比46.81%、48.94%和4.26%,總有效率為95.74%,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占比61.70%、36.17%和2.13%,滿意度為97.87%,相比之下,干預后人性化護理組研究對象護理效果及滿意程度均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和人性化護理組研究對象治療效果及滿意程度的比較分析[n(%)]
3 討論
人性化的護理管理模式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獲得更多的人性關懷和認同,也能幫助婦科護理工作人員獲得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從而更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和醫患關系,有效促進各項醫療護理工作的開展,提升并加快患者治療效果[3]。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常規護理,對婦科患者實施開展人性化護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護理效果,更能得到患者認可,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王楠.心理護理對于婦科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作用[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11):122-123.
談來娣.淺談人性化護理在婦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作用[J].當代醫藥論叢,2015(4):93-93.
莫云娟.實施護理人性化管理,促進醫院和諧發展[J].2014(11):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