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勇
江蘇省連云港市崗埠農場
屈指算來我寫稿、投稿已有30個年頭了,從手寫稿到電腦打字,從郵局郵寄到電腦發稿,30 年來寫稿、寄稿方式演變折射出文化的變遷與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也記錄了我與寫作之間的無數個故事。
我出生在20 世紀60 年代的國營農場,那是一個追夢的時代,每個少年的心里都深藏著一個夢想,希望通過努力實現夢想。我上中學時開始喜歡寫作,希望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得到同學們傾慕。
那時,寫稿都是用方格紙,又叫稿紙,寫稿件也叫作爬格子。為了提高投稿命中率,我一遍一遍地修改稿件,盡量做到盡善盡美。在那段時間里,我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都被磨出了一層層老繭。為了保持靈感,我經常熬夜寫稿,一氣呵成寫完稿子才能安心睡覺。
以前在農村,快遞行業不發達,把寫好的稿件寄出需要花費不少功夫。搜集投稿地址對于農村孩子而言是一件耗時費力的事情。周末,我會去農場部集鎮的書店,收集一些雜志查找投稿地址。回家后將稿件裝進信封,第二天騎自行車到郵局,貼上郵票后寄出去,起初寄一封信的郵票是8 分錢,超重了需要額外加錢。
寄完稿子后,期盼回音是一個備受煎熬的過程,這些充滿希望的投稿,往往猶如泥牛入海,偶爾也收到過一些作品入選的通知書,但都是要先付評選費或購書款等。那個年代,農村家庭沒有閑錢,何況我還只是一個學生,但凡收到這類通知書,我只能把它放在家中的抽屜里,但自己的文學夢想仍沒有被一次次投稿失敗而澆滅。
1985年10月,我穿上了軍裝,到甘肅當兵。由于喜歡寫作,在部隊依然利用閑暇時間寫稿,時常向報社或雜志投稿。記得我第一次在《空軍報》上發表的作品是《飛天》,那是我第一次嘗到了文字變鉛字的樂趣,更加激起了我的創作熱情。
后來我來到西安,在西安生活的幾年時間里,是我寫稿豐收的季節。這期間依舊是用稿紙寫稿,寫好后再到郵局寄稿件。寫稿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因為經常發稿,部隊領導了解到我有這方面能力,就把我調到宣傳科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在宣傳科工作我才開始接觸電腦,起初,我連打字都不會,寫好稿子由打字員打好后再通過郵局寄往報社。
1990年從部隊回到了家鄉江蘇省東海縣,被分配到宣傳部門工作。由于在一線工作,掌握的數據比較準確,閑暇時我又開始爬格子。那時電腦已經普及,電子郵箱投稿又快又省錢。每年,我在各級媒體和網絡發表近1 000 多篇文章,每年稿費收入達10 多萬元。現在用電腦寫稿方便多了,想怎么改,只要輕點一下鼠標就可以完成。投稿則更方便,把稿子寫好后通過郵箱發送,幾秒鐘,報刊編輯就收到了。
網絡時代,QQ 與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備的交流工具,也便于作者與編輯交流。現在寫稿,我覺得是一種樂趣,寫自己愿意寫的,再也沒有謄寫、郵寄、復印之苦。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