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予 本名:王惠平
女,湖南永州人。
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畫家、《深圳特區報》編輯,現居深圳。
已出版散文集《得閑來嘆茶》《人與動物的距離》《轉身回眸》《心靈的故鄉》《柳黃霜白時的背影》及長篇小說《蘇醒》;2015年,師從著名畫家戴培仁先生,擅長山水畫、人物畫,已出版《藍予國畫作品選》。
作品《梅花三弄》曾入展深圳、香港與昆明三地書畫攝影展,《秋江歸棹圖》參加2017年深、港書畫作品交流展和深圳書畫藝術學院建校30周年作品展等。
認識藍予才短短幾年的時間,驚訝她竟出版了第5 本散文集和長篇小說《蘇醒》,又出版了畫集《藍予國畫作品選》。她的畫作積累有近300 幅,其《梅花三弄》參加了昆明、深圳、香港三地書畫攝影展,《秋江歸棹圖》參加2017 年深、港書畫作品交流展,還入選深圳書畫藝術學院建校30 周年作品展。藍予的淺絳山水畫和線描人物畫,著眼于單純、古樸、淡雅,著力于蕭疏、飄逸、簡約,作品清淡雅逸,造微入妙,空靈蘊藉,極富古意,寧靜深遠,在都市喧囂和世事紛繁之當今,更能給觀者以靜謐之感,以靜心之養,以靜思之境。
藍予對水墨山水,尤其是傳統筆墨的淡雅、蕭疏、飄逸、冷雋與簡約一派情有獨鐘。她對大都市的喧囂和塵世的繁擾,雖身陷其中,但心欲避之,追尋簡單、安謐、詩意的心靈棲息處和精神寄托。欣賞藍予的山水和人物畫,方知“畫如其人”之說,一如她性格中的執著率性,其畫作簡樸自然又頗存古意,自成一格。藍予在創作中特別注重對所表現的對象,既肖其形,更傳其神。她不貪圖“舉體皆似”,亦不照抄對象,善于刪繁就簡,采用最經濟的手法來“核計”筆觸,力求形減神添,獲得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眾所周知,畫畫出古意,非易事。所謂“古意”,一是風范、典則,是畫家對中國繪畫幾千年傳統的提煉,也是欣賞者潛意識中的一種規則。二是指古雅氣息,是一種經過歷史洗禮后的悠遠感和厚重感,是一種非常深遠、醇厚的氣息。有了“古意”,繪畫才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才有如飲瓊漿后之回味。畫出古意,非博觀約取,涵養大德不可。畫家不僅要懂得古人的筆法和墨法,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用心去體悟繪畫之道和自然之道。這些都需經過大量臨摹技法的歷練,并用心體會、思考、琢磨、消化,方有所得。繪畫要畫出古意,就是要將古人的優長通過臨摹、體會并融會貫通,吸收成為流淌在自己生命深處、靈魂深處的血液精魂。藍予畫求古意,不趨時流,執著于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持之以恒,不懈不怠,終有所成。她的畫濃墨處古意厚重,淡墨處之“飛白”隨出則有筆斷意連,加之巧妙留白,禪意充乎其中。
“從元代的倪云林、黃公望、吳仲圭到清代石濤、八大、漸江再到近代的張大千、黃君壁等都廣泛研習,不斷揣摩,留戀于筆情墨趣的文人水墨山水之中。可能由于她是作家的緣故,藍予有著獨到的審美情結,時兒畫出意料不到的畫面效果”(戴培仁:《〈藍予國畫作品選〉序》)。如《梅花三弄》,畫家奇思妙想,竟然以梅干為琴臺,梅枝剛勁,梅花淡雅,撫琴的妙齡女子衣袂飄飄,如癡如醉,既陶醉于梅花的清香,又沉醉于《梅花三弄》曲調的優雅。畫面效果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再如線描作品《清香》,古樟下一位仕女形神放松,亭亭玉立,儀態萬方,手捻細微之花置于鼻尖,賞景聞香兩不誤,詩情蜜意入懷來。總體來看,藍予之畫,古樸渾茂,厚重沉著,極富質感,古意盎然。



藍予把自幼對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連環畫的喜愛,把民族的“詩”與“美”的創造力像血液一樣注入她的創作之中。藍予深譜“古意”之道,古意并非在畫面本身,而是給浸在古人的那一片生活的詩意之中。所以,她追求的古意是生活的藝術世界。她的淺絳山水畫在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使用淺赭著色,淺赭與水墨構架的對比十分協調,她盡量不用或少用其他的顏色,尤其不用濃烈或鮮艷的色彩,以求素雅青淡、明快透徹之特色。
又如《溪橋策杖圖》,畫家把人物放在一種好像臨近黃昏時的柔和的光影中,使畫面產生特有的朦朧美感。《牧者》,把遠處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籠罩在迷蒙薄霧中,漸漸隱沒于天邊,把近處牧者和羊的親密相處,描繪得極為細致,溫馨,還富有宗教般莊嚴。這樣處理使情與景交相輝映、融合,呈現了詩的意境。《秋江歸棹圖》,在畫法上與其他山水畫不同,畫面著青綠,除了保持一定物象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抒情意味和詩的柔曼情調;《讀書品茗圖》,其設色雖然以純色平涂為主,略加點綴了樹葉的鵝黃,但為了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她通過暈染來造成同一色調中濃淡、深淺的變化,畫面中一老一少爺孫倆那么隨性、愜意。畫家不僅在意于形貌的肖似,更在意于內心的表露。
藍予這一系列的山水畫,把藝術的“再現”與“表現”,寫景與抒情,具象與抽象,寫實與寫意,統一于“意象”的創造之中,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感情寄托”的世界,詩美的世界。
早在南北朝時期,著名繪畫理論家謝赫,對品賞中國畫就概括為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以至后人視此“六法”為中國畫的同義詞。“六法”中,氣韻生動列第一。藍予的淺絳山水畫對于構圖、點線結體、黑白、色調都十分注重且頗費匠心。她靈活運用西畫的焦點透視構圖法兼而采取傳統的“以大觀小”法結構畫面,以充分呈現壯闊綺麗、險峻雄奇、氣勢磅礴的南方風光的清秀之氣、雄偉之美,寄托畫家飽滿含蓄、摯愛家鄉山川大地的無限深情。
線條結構是構圖的基本要素。點、線、塊又是繪畫意象的基本語匯。藍予對線的把控除輕重、疾徐、曲折、頓挫以及墨的濃淡、干濕種種復雜變化以外,尤其注重“筆墨趣味”,講究利用剛柔并濟的線條美創造意象,講究點和線的關系,增強構圖的張力和整體表現力,她力求其作品“神會心得”,“形似”而“真”,“意滿”而“足”,藝術形式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深情悠遠,意味深長,有如余音繞梁。如《觀瀑圖》《云巖觀瀑》,借層疊垂掛的泉瀑引人仰望;《過年》,借云層逐次向下的波狀弧線引人俯視;《長白初雪》以巧妙的留白,強化美感和寧靜深遠的詩意。這些特定的線條結構造成的視覺感,神韻奪人,意味無窮。使觀者視覺感受的審美余韻,久久不絕,深沉難忘。
當然,由于藍予習畫創作的時間還不太長,她的淺絳山水和線描人物畫也還有不盡人意之處,諸如:遠山與近景的層次關系雖然清楚,但遠山往往偏實,與近景反差不夠明顯,少了飄渺朦朧之感;有時忽視題款的細節,如題款的位置、字體、字的大小、印章與畫面還不十分協調等。但是可以肯定,假以時日,藍予以作家的睿智和超常的悟性,她的繪畫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定會有更高的審美追求,一定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