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雙利 鄭貴軍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高等教育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成為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促進創新人才培養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教育部針對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問題,強調應當“繼續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重點資助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和廣泛參與面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隨著國家和各高校對學科競賽的大力投入,學科競賽成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其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如何將學科競賽和日常專業教學相融合,擴大學科競賽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是當前各高等學校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擬借鑒OBE 理念分析如何通過賽教融合推動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
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是一種以成果導向為教育宗旨的先進教育理念,也被稱做目標導向、能力導向或者需求導向教育。該理論于20 世紀80 年代初由美國學者Spandy W.D.等人提出,并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推廣,目前已成為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 理念堅持“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及“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學工作的設計以及組織實施等以學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成果為導向,重視學生學習成效,著重突出教學成果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實用性。
所謂創新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創新人才培養重在學生能力的提升,這與OBE“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能力)為導向”的核心理念相契合。OBE 理念強調教育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目的,在教育過程中,以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為前提,完成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以OBE 理念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其主要目標是從滿足需求的角度開展創新教育,實現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創新需求的無縫銜接。
根據OBE 理念,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重點關注4 個問題:學生應該達成怎樣的學習成果?學生達成學習成果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有效地促使學生達成學習成果?如何合理評估學生達成的學習成果?這4 個問題涉及了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過程以及人才培養效果評價等諸多方面。為達到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高等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導向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考核方式和保障體系等,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創造條件。
學科競賽是在高校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綜合運用學科專業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競賽活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延伸。Padgett、Desimone、韓晗、楊志斌、劉龍斌等[1-5]眾多國內外學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分析了學科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發現學科競賽能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教育、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支持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近些年學科競賽活動呈蓬勃發展之勢,各高校踴躍參與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等各類競賽,甚至組織校內、院內學科競賽活動。學科競賽成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隨著學科競賽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將學科競賽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科競賽的影響滲透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成為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現實問題。筆者通過走訪和在線咨詢國內10 余所高校200 余名師生,發現實踐中各高校組織和參與學科競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
(1)學科競賽與日常教學的沖突性。一方面,由于參加學科競賽往往時間緊、任務重,一些學生有時不得不放棄日常的課堂學習,全力以赴準備參賽作品,影響了正常的專業知識學習。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沒有較好地融入學科競賽內容。在學生參賽之前沒有系統地給學生傳授基本技能,競賽進行階段不能將大賽要求、案例等資料代入課堂進行分析,或者在競賽結束后沒有進行作品分享、經驗交流等活動,使學科競賽與日常教學呈現分離的狀態。
(2)參賽的應試性和功利性。很多參賽學生將完成學科競賽當成一次考試,往往在競賽正式開始后搞突擊、集中攻克,而忽視日常積累,賽后也缺乏反思和進一步研究。另外,大部分同學參賽的第一目的是獲獎,從而為各類評獎評優和獲得繼續深造機會增添籌碼,學生對競賽培養能力的內生動力不足。
(3)教育的不公平性。學科競賽重視“精英培養”,忽視“全員教育”。因為學科競賽的賽制規定,參加競賽的學生人數受限,一般一支隊伍在5 人左右,而每個學校每次參賽隊伍大多不超過3 支,因而出現了學科競賽只面向少數優秀學生的現象,同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通過大賽來提升自己,比賽參與覆蓋面較小,不能完全實現“賽學相促”。
由此可見,學科競賽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還不夠明顯。為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需要促進賽教相融,合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面對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不僅需要對創新人才培養進行頂層設計,還需尋找具體的賽教融合實施方法,形成規范的人才培養模式。
OBE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要達到的最終產出結果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反向設計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強調預期產出目標、教學實施過程、成果評估三者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按照此思路,通過賽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可以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反向設計教學過程,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合理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再進一步優化培養目標,形成優化循環,如圖1 所示。
(1)以需求為導向樹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OBE 理念以學習產出為目標,教育重心由原來的關注教學輸入轉變到關注學習成果輸出,強調學生通過學習后所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實用性,做到學有所用,實現自身價值,在該理念指導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最大程度滿足各方需求。從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主體考慮,可以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層面分析需求,從而確立培養目標。其中,社會層面包括國家社會及教育發展需要、行業發展及職業需求等;學校層面包括學校定位及發展目標、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等;學生層面包括學生的競爭能力及未來發展期望等。

圖1 基于OBE 理念的“賽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賽教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當前賽教融合存在的現實問題,借鑒OBE理念的主要思想,為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從多方面全方位推動賽教融合:①教育理念更新。如OBE 理念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張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督促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正確的教師角色定位是實現賽教融合和保證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教學模式創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單純的理論教學能夠完成的,需要借助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需要借助OBE理念,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校內、輕社會” 的思維觀念,以產出為導向改革教學模式,實現第一、二課堂協同教學,為創新人才培養合力。③教學元素重構。推動賽教深度融合需從課程體系建設、教材編寫、教學儀器設備運用、教學形式組織、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如以人才培養方案為綱,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按照競賽要求的理論基礎能力、專業技能、綜合能力三層次遞進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使學生按能力要求分層練習、逐級提高,使學生即使未能真正參加學科競賽,也能得到競賽訓練、提升創新能力。④教學資源整合。賽教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調動和利用各類資源,實現“教、學、賽”一體資源開發與共享。如構建校領導主抓、教務部門(雙創學院)牽頭、學工和其他部門協同、基層系部落實和校外企業滲入的管理支撐平臺;鼓勵青年教師駐企鍛煉、為教師提供競賽教學技能培訓機會,加強教學團隊建設等。
(3)建立學習成果評估體系。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改進的重要環節。OBE 理念關注學生能力的產出,單一的評價模式無法對能力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因此,需構建多元、動態和長效的評價機制。評價主體方面,應該是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和企業評價等相結合。評價內容方面,以學生獲得的能力為主,同時綜合考慮知識、意識等諸多方面。評價方法方面,應著重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動態化測評,即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面測評、增強評價過程的連續性。評價維度方面,可以從課程、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三個層面進行評價,其中課程層面以學生課程學習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畢業評價以畢業生獲得的能力為標準,畢業要求的學分不再固化到每門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科競賽及其他創新創業活動等方式獲得學分;培養目標評價一般在學生畢業之后進行,通過對畢業生的發展情況進行跟蹤調研,獲取畢業生真實發展信息,并用于人才培養目標優化。
OBE 理念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思想導向,賽教融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基于OBE 理念探討如何通過賽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對于高校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三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構建了OBE 理念導向下賽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總體上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核心要素進行了梳理,后續研究可以從具體實施策略角度著手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