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章節


近日關于中國向南海地區試射反艦彈道導彈的消息,讓美國海軍備感焦慮,擔憂美航母肆無忌憚靠近別國海岸實施威懾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美國《防務新聞》13日稱,美國海軍格雷格·哈里斯上將表示,美國海軍不會被中國導彈嚇倒,通過提升航母戰力和發展新戰法,可以實現遠程打擊。
報道稱,美海軍空中作戰主管格雷格·哈里斯上將12日表示,未來美國航母“增程”后將繼續確保“有效威懾”。他透露,美海軍通過對艦載機聯隊的力量結構研究,以及逐步服役的新系統和新武器,可保證航母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即便潛在對手針對美國海軍發展遠程武器”。報道提到,今年7月,美國海軍派遣“尼米茲”號和“里根”號航母在南海展示雙航母戰斗群,“中國近日則高調向南海發射反艦彈道導彈,以對美航母在該地區持續活動進行警告”。
美國海軍關于航母在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面前還有多大作用的爭論一直存在。報道稱,分析人士表示,可以增加航母艦載機聯隊的作戰半徑,以便在保持平臺安全的距離上作戰。哈里斯稱,當前最快捷的航母“增程”方法是借助MQ-25“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他表示,MQ-25將通過空中加油,增加“超級大黃蜂”和F-35等艦載戰斗機的打擊距離,提升航母打擊群的殺傷力。
不過MQ-25雖然能增大“超級大黃蜂”和F-35等現役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但前者屬于非隱形戰斗機,在先進防空系統和五代機的攔截之下,生存能力有限;而后者的內置彈艙容量有限,難以攜帶大型遠程彈藥,總體投擲量受到限制。為此美國海軍正抓緊推進下一代載人遠程戰斗機,并計劃在21世紀30年代服役。
美國“海軍協會”網站透露,美海軍已為“下一代空中優勢”計劃設立了一個項目辦公室。美國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萊恩·克拉克表示,美海軍希望發展一種作戰半徑超過1800公里的新型戰斗機,為此寧可犧牲武器有效載荷。據稱,這種新型載人戰斗機重點強化隱形能力、速度和航程,攜帶重型武器的任務可能會由配套的無人平臺負責。克拉克表示,這種艦載機作戰半徑遠達1000英里,“即便敵方擁有射程2000英里的反艦彈道導彈也無所謂,因為載人戰斗機不必飛那么遠,它會停留在千里之外,指揮無人平臺完成最后攻擊”。
盡管美國海軍認為增大艦載機航程、讓航母遠離威脅是應對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解決方案,但這遠稱不上“理想”。克拉克認為,美國海軍還需要應對潛在對手使用低成本遠程導彈打擊航母的能力,“繼續制造航程更遠的新型戰機對付中國、俄羅斯向航母發射的遠程導彈,這種想法有些失敗。因為導彈價格比飛機便宜得多,美國將陷入糟糕的成本交換比。”
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中國專家13日也表示,對方提升導彈射程,美國就增加艦載機航程,這個邏輯過于簡單,而且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遠離作戰區域會導致航母戰斗力的“衰減”。首先,由于距離增大,導致其反應時間增加,可能無法對突發情況進行快速應對。其次,由于航母艦載機的續航時間有限,距離太遠可能導致它無法在戰區停留足夠時間,這會極大增加美海軍爭奪制空權的難度。第三,由于大量時間都被用于飛往戰區的途中,所以單位時間美航母能投送的戰斗機架次也會降低。而且整個航母戰斗群被迫大幅后撤,數量眾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攜帶的對地打擊和反艦導彈射程有限,基本派不上用場。如果驅逐艦脫離航母靠前部署,沒有足夠空中力量的保護,恐怕自身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