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妮
【摘 要】時政新聞作為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關注。新聞特寫,是指在一般的時政新聞上增加特定的鏡頭描寫。新聞特寫中新聞性和文學性始終處于平衡的辯證關系。如果只強調時政新聞的文學性,那么時政新聞就會失真。
【關鍵詞】時政新聞? ?新聞特寫? ?新聞性與文學性? ? 辯證關系
一、什么是新聞特寫
要了解時政新聞特寫,就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新聞特寫。所謂新聞特寫,是指放大和再現新聞事實。這好比是生活中的一個放大鏡,或者是電影中的某個特寫鏡頭,對一般的新聞進行特定部分的挖掘。比如,2010年4月,新華網記者曾經在一篇報道中寫道:“可以吃掉的餐具、冰做的酒杯、輪胎做的桌子、水管做的椅子……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真實存在的餐廳。”在這里,記者選取了“低碳”城市作為主題,以其中的幾樣展覽物品為切入點展開描寫,可以看出新聞稿中為突出新家具的低碳環保概念而進行了新聞文學描寫。這就是新聞特寫。
其實像這樣的新聞特寫在如今的新聞報道中有很多,尤其在報道一種新鮮事物或者具有科技感的事物時,為了給讀者一種遐想和期待,而經常運用這種新聞報道手法。
除此以外,筆者在上海電視臺中的“觀眾中來”欄目中也經常發現新聞特寫的運用。在民生新聞報道中,記者尤其突出對關鍵細節的描寫,比如河道環境污染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不便等。新聞特寫在新聞報道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時政新聞特寫的運用
談到時政新聞特寫,就必須談一談為什么在時政新聞中需要運用新聞特寫。
時政新聞顧名思義就是時事和政治,這一類新聞多是對國家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正在發生的事實報道。我們通常所見的時事新聞主要包括黨委政府的工作動態、重大經濟活動、政治外交事務、各類重要會議、實地調研、重大慶典等。時政新聞以播報新聞事實為主,也就是說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以大事件作為切入點。這一類的新聞也可以不采用新聞特寫,但是時政新聞具備天生的嚴肅性,如果一味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難免會使新聞變得枯燥無味,這樣就會丟失新聞的受眾。而一旦時政新聞的受眾減少了,時政新聞的播報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此,時政新聞需要凸顯出人文因素。應該將大而上的時政新聞和老百姓的生活聯系起來,必須營造一定故事氛圍,吸引受眾的閱讀興趣,才能使原本嚴肅而又枯燥的時政新聞變得通俗易懂、接地氣。只有老百姓接受了新聞內容,時政新聞才能達到它應有的效果。
在時政新聞中加入細節描寫,可使新聞增加文學性。在當代新聞播報中,在時政新聞中增加文學描寫已是常態,如今需要新聞人努力做的則是尋找時政新聞的客觀性和文學性的一個平衡點。過去,時政新聞往往過于突出嚴肅性和權威性,缺少文學性。時政新聞對于百姓而言只是一個消息。受眾只能被動接收時政新聞信息。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媒體行業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時政新聞也必須隨著時代的改變而進步。在當代時政新聞的播報中,如果時政新聞與民生脫節,必然會讓老百姓失去閱讀興趣。在全民信息時代中,老百姓可以通過各種移動傳媒獲取信息。尤其是在移動傳媒中,大量的網絡自媒體會使用時政新聞中的素材,這些自媒體大多由民間的網民自發組成,選材時必然從平民的視角出發。時政新聞之所以形而上是因為沒有以群眾的需要為立足點。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突出時政新聞的文學性就得更多地以平民視角切入。雖然是時政新聞,但是要從民生的角度出發,努力捕捉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關聯點,找到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信息,讓老百姓覺得時政新聞是“與我有關”的新聞,這樣才能盤活時政新聞,提高時政新聞和老百姓的互動性。
三、時政新聞中的新聞性和文學性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各類媒體紛紛在時政新聞特寫中加入人文元素。比如,某次《新聞聯播》播報了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新聞。在這一條新聞播報之后有一篇新聞特寫,主題是“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在特寫中,記者重點采訪了各位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大代表。最后,主持人對人大代表為民履職的精神給予高度贊揚,其中增加了不少文學性的語句。這是一則非常典型的時政新聞特寫,以民生角度入手,通過人大代表的回答體現時政新聞的親民。
新媒體行業也在時政新聞報道中體現了更多的文學性,有些甚至融合了網絡文化元素,成為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知名媒體。在知名彈幕網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官方賬號,例如“上海共青團”“央視新聞”等。這些官方賬號在自己的B站頻道中也播報時政新聞特寫,但有時候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體現出娛樂性的一面。這就引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到底應該如何平衡和辯證地看待時政新聞特寫的新聞性和文學性呢?
很多調查顯示,以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比較受中老年群體的歡迎,而以B站為代表的新興自媒體則更受青年群體的歡迎。這也表明,一味地追求時政新聞的新聞性雖然能夠保證新聞的嚴謹和真實,卻難以被青年群體所接受。而如果在時政新聞中加入過多的人文元素,會使時政新聞過于生活化并且逐漸走向娛樂化。雖然俘獲了青年群體的芳心,但容易丟失時政新聞權威性的本質。
因此要平衡好時政新聞特寫中的新聞性和文學性,需要辯證地去看待新聞性和文學性,不能只取其一,也不能失之偏頗,一定要達到一個平衡才能將時政新聞的新聞特寫“活”化并做到最好。
要達到以上要求,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從新聞性的角度來說
第一,要把握新聞特寫的主題。主題一定要契合時代特征,新聞特寫的對象應當具有現實意義,能夠有效引導大眾。第二,新聞特寫的對象一定要真實。不要夸大其詞,要滿足大眾對社會熱點的期待,要聚焦民生話題,和民生掛鉤。第三,要能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這就要求媒體人員創新節目形式,增加和受眾互動,主動拉近時政新聞與受眾的距離。第四,要確保時政新聞報道正確的政治立場,在報道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握好新聞報道尺度,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
2.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
第一,搭建更多的平臺,提高大眾對時政新聞的參與度。這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需要。
第二,減少宣傳腔,避免“口號式”,增加人情味。在新聞特寫的對象選擇上要具有代表性。過去,時政新聞特寫對正面人物的描寫有較大程度的拔高,顯得“符號化”和“臉譜化”。文章也過于冗長,讓人讀不下去。新聞特寫的文案書寫很重要,在地方時政新聞特寫中筆者認為需要加入更多的地方特色,本質上是要讓時政新聞特寫更加親民。
第三,要有獨特角度和獨到見解。以會議新聞為例,不是逢會必報,而是有選擇地去采訪、去報道。選擇的標準:一是看它有多大新聞價值;二是看它有多大的宣傳價值;三是看它是否能吸引公眾的共同興趣。政府部門、行業系統的專業會議,也無不潛藏獨具的新意和特點;即使是專業領域的討論會、座談會、交流會,絕非全無“寶藏”可以挖掘。為寫好會議新聞,必須強化新聞意識、受眾意識和競爭意識,拒絕模式、套路,不拘一格,力爭寫得“跟別人不一樣”。要努力抓住會議的亮點,突出個性,少寫或不寫會議程序,才能產生富有新意的會議新聞特寫。
第四,要努力尋找時政新聞與民生的切入點。所謂“腳板子底下出新聞”,時政新聞記者不光要跑政府部門,跑大小會議,也要行走于基層一線,要像勤勞的蜜蜂一樣采寫新鮮的、富有社會價值的、貼近民生的新聞事件,用新媒體思維與理念操作這些新聞事件的報道,不斷跟進新聞事件發展進程,實現時政新聞傳播最大價值化。要想增加時政新聞特寫的親和力,使之接地氣,就得站在百姓的角色及關注度看時政新聞,用百姓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寫好時政新聞。時政新聞記者要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文化的厚度和大眾情懷,拓寬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視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時政新聞是媒體的靈魂和心臟”,時政新聞特寫的新聞性和文學性是需要互相平衡的兩個元素。時政新聞具備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更好地把握兩者的平衡,才能使時政新聞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時政新聞記者要善于大題小做,以小切口切入,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打動人,通過關鍵細節感染人,創新新聞報道角度,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可讀性、趣味性。
(作者單位:營口新聞傳媒中心)
【參考文獻】
[1]李明銳.談新聞側記、新聞特寫、新聞速寫的異同[J].龍巖學院學報,2011, (29)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