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彤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上沖浪的一員,網絡的快節奏及信息爆炸化給許多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還帶來了挑戰,也給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如何有效應對互聯網發展的大勢并借勢而上,需要媒體人不斷思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 ?全媒體? ?記者
當今互聯網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這樣的發展速度給媒體行業帶來許多挑戰。對傳統媒體來說,網民的增多意味著看報、看雜志的人越來越少,缺少觀看者即缺少消費者,傳統媒體很容易被網絡洪流打垮。如何做好媒體融合時代的全媒體記者,及時抓住互聯網的機遇,同時握緊傳統媒體的優勢,是媒體人面臨的難題。
一、什么是全媒體
全媒體概念的出現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不用出門就能面對面溝通,并且提供了一系列方便人們生活的平臺,其中就包含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聲音、圖像等一系列表現文字、情感及思想的具體方式融合而成的全新媒體平臺。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是,新媒體能以更高效、形象的方式深入表達情感,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媒體二字的內涵,由此,全媒體就出現了。全媒體即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集合。
對于習慣了傳統媒體的記者來說,新媒體的出現就如同“天空劈下一道驚雷”,新的使用方式、新的表達方式、新的技術,這些都給傳統媒體記者帶來不小的壓力,同時又帶來發展提高的機會。面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勢頭,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學會接納新媒體,并逐步轉型成為兼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能的全媒體記者。
二、如何做好全媒體記者
1.學習新媒體
對新事物少不了從認知到了解到掌握的過程,要想當好媒體融合時代的全媒體記者,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學習新媒體,而學習新媒體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及核心技術,只有認識了互聯網,才能學好新媒體。傳統媒體記者要熟悉并掌握在新媒體上發布信息并傳播新聞的流程,總結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技巧和規律,了解新媒體平臺的核心驅動力,并理清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存在的差異,只有這樣,媒體記者才真正學習到新媒體的核心,這有利于傳統媒體記者盡快掌握新媒體的使用方法,便于他們向全媒體記者轉型。舉例來說,一些單位組織了新媒體編輯記者培訓班,學習新媒體的相關知識,包括短視頻的使用方法、直播技術、無人機航拍等,掌握網絡語言,學會做網絡時代的“段子手”。
2.結合傳統媒體優勢
對于傳統媒體記者來說,新媒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新媒體存在太多的變化和未知性,適應了傳統媒體工作模式的記者在新媒體平臺上變得束手束腳,不敢充分展現自己的實力。
針對這一問題,媒體記者需要學會將之前積累的傳統媒體優勢與新媒體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媒體記者才能更快適應新媒體平臺。雖然新媒體擁有傳播更高效的技術平臺和展現平臺,但是新媒體平臺上的受眾依舊是那些熟知傳統媒體的人們,平臺變化,服務對象沒有改變,這就便于媒體記者利用在傳統媒體上積累的優勢,從而盡快打通新媒體渠道。
具體來說,媒體記者可利用的第一優勢就是名氣,對于網民而言,雖然他們進入了一個更新的平臺,但是傳統媒體的名氣和影響力還在。名氣優勢又分為媒體優勢和個人優勢,媒體優勢是指媒體本身的名氣優勢,像人民日報、新華日報,這些傳統紙媒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此傳統紙媒可以利用它們的媒體名氣在新媒體平臺上開設相同名稱的媒體網站或賬號,增加他們的新媒體平臺熱度。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人民日報宣布成立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主打開發短視頻客戶端與人工智能媒體,構建以算法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這就是發揮了自身的媒體名氣。個人優勢則是指記者個人的名氣優勢,“明星”記者可以利用他們的個人優勢在新媒體平臺上迅速獲得一批受眾。
3.結合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平臺
媒體記者要明確一個觀點,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不代表傳統媒體平臺被取代,傳統媒體平臺或許會受到沖擊,但絕不可能被完全替代,這是因為傳統媒體存在一部分無法被新媒體分流的受眾即老年人,不同于年輕人,老年人對互聯網的興趣不大,也沒有過多精力去學習互聯網,由于習慣的原因,比起新媒體,他們更適應傳統媒體,因此,針對這部分“鐵打人群”,傳統媒體平臺要堅持自己一直以來的特色,不斷塑造品牌優勢。
使用新媒體平臺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全媒體記者要針對這些人群推出有針對性的媒體內容,學會將媒體內容“年輕化”,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和注意力,不斷推進媒體品牌的“年輕化”。具體來說,全媒體記者首先要了解使用互聯網的年輕人的興趣特征和行為特征,總結出年輕人愛看的新聞內容,在此基礎上推出符合受眾喜好的新媒體內容。其次,“年輕化”還要求新媒體記者要學會接納年輕人熱愛的新鮮事物,并將其和傳統媒體的內容相結合。全媒體記者要學會使用當下年輕人愛用的軟件,以便第一時間捕捉新聞熱點,只有這樣,新媒體平臺才能得到更好發展。舉例來說,人民日報就是做到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建立新媒體網站、新媒體客戶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
三、結語
當好媒體融合時代的記者要求記者本身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能力,并在新平臺上展現出新鮮活力。全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適合各媒體的特點,發揮不同載體的不同組合產生的效應。全媒體記者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互動傳播的“新聞眼”,挖掘受眾的新聞資源,善于與受眾互動。只有同時掌握了傳統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平臺的運行規律,媒體記者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記者要逐漸推進媒體品牌的“年輕化”,這也有助于記者行業的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懷化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趙杰昌.融媒體時代我們怎樣當記者[J].中國地市報人,2019,07:64-65.
[2]王克芬.淺論媒體融合環境下記者的職業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5:98-99.
[3]劉洋.媒體融合下記者站如何有新作為[J].新媒體研究,2016,21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