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的發展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這直接促進了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新聞領域都發揮了作用,媒體融合發展成為當前一個新趨勢,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滿足社會大眾對信息的需求,為廣大用戶快速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使新聞媒體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增強,打造出新聞精品。
【關鍵詞】新聞精品? ?“四力”? ?媒體融合發展? ?價值取向
就我國社會當前的實際發展狀況來看,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勢都發揮出來,構建一批形態更為多樣化的主流媒體,實現主流思想輿論的壯大。傳統媒體不能再故步自封,要看到自身發展的劣勢,積極進行新媒體技能的學習和探究,并且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過程中,也要堅持高質量的內容輸出,積極打造新聞精品,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廣大的新聞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傳統媒體要大力實施新聞質量提升工程,做好加減法,精辦品牌欄目,實現品牌效益最大化。
一、堅持黨的領導,緊跟黨的腳步
想要進一步做好新聞工作,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新聞報道體現出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黨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媒體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廣大新聞工作者也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要站在廣大民眾的角度上,堅持對正面思想的傳播,在社會上產生積極的輿論影響。新聞本質上是為民眾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充分貫徹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二、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對新聞來說,真實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屬性,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新聞信息呈現出海量化的特征,也相應導致一些垃圾信息的出現,對廣大的新聞受眾造成誤導,產生不良輿論。一旦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就會成為謠言。
新聞真實性同記者采訪有直接關系,因此記者要深入到新聞的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的新聞資料,這樣才可以寫出真實的新聞,保障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假新聞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在媒體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媒體片面追求流量而忽視了新聞真實性,那么必然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堅守新聞職業道德,充分彰顯責任擔當和創作能力,為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三、通過先進技術來促進發展
新媒體是依托科技進步而出現的,在媒體融合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造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
當前新聞信息采編、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都出現了變化,新聞媒體可以利用先進技術構建起一個更為科學的發展平臺,并且結合實際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運行制度,使平臺朝著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提高新聞工作質量和效率。
媒體要做好減法,把受眾不需要、不歡迎、不支持的欄目減下來。從質量、受眾反應、社會效益、成長空間等多個維度,經過科學分析研判,清退不合格欄目;同時也要做好加法,把節省下來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拳頭產品上,提升現有優質欄目,策劃推出高品質原創欄目。
媒體要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進程,更好地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積極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使新聞報道能夠獲取更多用戶的關注,進而實現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提高。
四、新聞內容貼近人民的生活
新聞是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因此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確保新聞內容和廣大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新聞質量由新聞的內容決定,在進行內容編輯的時候,要切實把握住廣大民眾的需求。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基層,了解普通民眾的想法和需求,這樣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新聞報道,才能獲得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五、積極進行新聞創新
在當前媒體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媒體想要煥發出生命力,就必須堅持創新。創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
新聞工作者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吹響創新號角,在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式、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使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契合當前人們的閱讀需要,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探究受眾的具體需求,進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向目標受眾推送新聞,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和閱讀便利的優勢,讓受眾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
有作為才能求生存,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有作為才能謀發展。媒體生存發展的前提是要有特色、有需求,不同頻道頻率、不同版面實行差異化發展,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兼顧到社會各個層面需求。新聞工作者也要積極改變傳統思維,利用融媒體的多元化渠道,放大新聞資源的集聚效應。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給新聞傳播行業帶來新氣象,傳統媒體要規避不足之處,發揮優勢,以大融合為出發點,嘗試全平臺、全流程、多路徑的媒體資源融合,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真正做到“主力軍”進入“主陣地”,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做大做強全媒體輿論傳播和引導格局。廣大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向廣大受眾傳播新聞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肩負起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堅持弘揚正能量,打造精品新聞,著力提高新聞傳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并且不斷進行創新改進,使自身的發展能夠更加契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
(作者單位:鳳城融媒體中心)
【參考文獻】
[1]朱紅橙.打造新聞精品提高輿論“四力”——論媒體融合發展的價值取向[J].中國報業,2016,(19):74-75;
[2]于京玄.打造新聞精品提高輿論“四力” ——試論媒體融合發展的價值取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6):113,151;
[3]宋星.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9,35(1):封2;
[4]崔穎.媒體深度融合的產業模式與路徑探索[J].新聞愛好者,2019,(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