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藍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與移動通信設備的高速發展,新媒體環境正在發生深刻改變,主持人的語言在符合傳統語言審美要求的同時,也應結合當前的技術背景進行創新性的表達與豐富。本文主要圍繞移動互聯技術背景與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語言審美發生的變化進行探討。
【關鍵詞】移動互聯? ?主持人? ?語言審美
一、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語言審美的發展趨勢
1.主持人語言風格多樣化、個性化。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形式都有了顛覆性的改變。當前伴隨著傳播話語權的去中心化,各類節目層出不窮,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的發展與短視頻內容制作技術接入條件的便捷化,使一些非專業的播音主持人或者愛好播音事業或是從事播音主持相關工作的人員加入到了播音主持人的隊伍中。他們往往依托新媒體平臺制作、發布帶有鮮明個人特色的主持作品,主持人語言風格也因此日益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
2.主持人語言審美準入標準低。在新媒體語境下,很多用戶通過新媒體平臺能夠單獨成為一個信息發散與收集的傳播節點,隨著普通用戶的加入,一些用戶積累了一定的流量與粉絲,逐步轉變為網絡主播、專業短視頻主播、視頻博主等。一方面,大多數的非科班出身的“網紅”用戶在新媒體的發展背景下,轉變成了實質的主持人。另一方面,新媒體承載的信息內容過于海量化,平臺或是相關管理部門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作品內容進行把關。由此,造成了新媒體主持人語言審美準入標準低的客觀現狀。
3.主持人語言泛娛樂化。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面向的不再是以往傳統媒體傳統意義上的受眾,而是面向全體擁有新媒體接入條件并使用新媒體進行信息接收與使用的用戶,隨著用戶群體的擴大化,精英化、文化性的內容比重日益被大眾化、娛樂化的節目信息淹沒。伴隨著用戶碎片化視聽習慣的養成,一些節目正在以搞怪、荒誕等方式來吸引用戶眼球,主持人語言泛娛樂化傾向日益明顯。
二、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語言審美要求
1.主持人語言的真實美。主持人的語言美是通過主持人的感性體驗去表現客觀真實的過程。一方面要求主持人融入真情實感,另一方面也要確保表達信息的真實性。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日益繁雜造成了真實信息往往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主持人的可信度下降趨勢明顯,這就迫切要求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人在傳播相關內容時,更應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從而讓人們能夠及時準確掌握所需信息,指導決策。
2.主持人語言的視聽美。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往往不再是僅僅通過電臺或者音頻的方式向用戶發送信息,而是擁有多樣的傳播載體可供組合選擇。信息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搜集與發送,信息的海量化與碎片化共存。這就要求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人語言不僅要有傳統音韻和諧的聲音美,還要注重語言形式內容的視覺呈現方式的藝術性。此外,伴隨著更加頻繁互動語境的出現,主持人在持續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自身語言使用的視聽美,尤其是外在形象,必須做到端莊大方、和諧得體。
3.主持人語言的簡約美。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指出,“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在當前新媒體發展變革的風口下,短視頻、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正在持續快速積累用戶流量,并以肉眼可見的方式重塑著信息傳播生態。一方面新興的信息傳播平臺對信息傳播內容有著嚴格的篇幅限制,另一方面碎片化信息接收習慣已然形成。主持人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認知水平與知識結構,擠掉信息水分,留下“干貨”,刪繁就簡以適應新媒體發展與用戶接收習慣的最新變化。
4.主持人語言的距離美。距離產生美是一個著名的美學命題,即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必須保持特定的、適當的距離,包括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否則就會影響和削弱主體的審美效果。新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用戶與主持人的距離,客觀上講可以促進主持人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從而使用戶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內容,然而主持人對于審美客體的呈現并不能因為有了互動的便捷方式便不假思索地呈現全貌,在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應當對審美客體進行主觀呈現的把控,拿捏好細節呈現的程度,給用戶留足審美的距離空間與遐想空間。
三、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語言審美的提升策略
1.注重生活體悟,運用群眾語言。美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新媒體時代,受眾被賦予了更大的信息自主選擇權,主持人作為信息呈現的主要承擔者所要展示的語言必須通俗易懂,能接地氣,讓用戶有親切感,避免說教,避免空洞辭藻堆砌,做到生動活潑。事實上,主持人所呈現的內容不是簡單地說明起因經過,更要挖掘解讀信息價值,突出故事性內容,這樣才能使信息呈現更具人情味,達到吸引用戶流量的目的。
2.善于溝通互動,發揮正面作用。在新媒體時代,處理不好與用戶互動溝通,必然造成流量的丟失與外流。因此,主持人在與用戶溝通的過程中應當堅持詼諧幽默卻不失分寸、和藹可親卻不失嚴謹、話語犀利卻不失底線的原則,在滿足受眾放松消遣需求與信息知曉需求的同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積極引導輿論朝著正面的、健康的、陽光的方向發展。對于不良言論,要及時地加以明確批判或抵制,做到有理有據有節,切實維護媒體空間的風清氣朗。
3.加強媒介素養,增強業務能力。新媒體為信息表達提供有效多元渠道的同時也客觀要求著主持人在使用不同類別媒體進行信息呈現時應當把握不同媒介的特點,遵循適用且符合該媒介的傳播規律進行信息的有效傳遞。因此,主持人要在有技巧地科學運用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積極提升媒介素養與業務能力,做到熟悉新媒體、掌握新媒體、運用新媒體三者的高度統一。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想如.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專業的應對思考[J].電影評介,2010(12):83-84.
[2]侯亞光.論主持人的語言審美意識[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03):53-55.
[3]于海艷.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操作技巧及應對策略[J].中國報業,2019(10):93-94.
[4]李菁.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探討[J].新聞傳播,2019(1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