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醫指導專家_ 章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外三科主治醫師

天氣越來越熱,人們衣著減少,戶外活動增加,蟲類接觸的概率大大增加,蟲咬皮炎的病患也明顯增多,輕則瘙癢或疼痛難耐,重則紅腫感染甚至昏迷。
蟲咬皮炎的發病正如它的病名,主要與昆蟲叮咬有關,可以說是由節肢動物類叮咬引起的外因性變態反應。當患者被臭蟲、跳蚤、蚊子等節肢動物叮咬時,其唾液可注入皮膚內,若此人具有過敏傾向,那么,通過幾天數次叮咬之后即可致病。
臨床上,以前蟲咬皮炎都被認為是好發于小兒的常見皮膚病,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老年人也是蟲咬皮炎的高發人群。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對該病的識別率很低。章斌對此解釋說,“老年人皮膚相對干燥些,所以平時就有部分爺爺奶奶總感覺皮膚有些癢。還有部分患糖尿病的爺爺奶奶,也會導致皮膚發癢。偶爾皮膚瘙癢他們都不會當回事兒,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區進入了黃梅時節,潮濕悶熱又多雨,各類昆蟲也隨之滋生,一個不注意就會增加蟲咬性皮炎。很多老年人外出公園外,被昆蟲叮咬了,因為自己本來就有皮膚瘙癢的老毛病也就沒注意,結果引得癥狀越來越重,最后潰破、發炎了才想到去醫院,經診斷,最后才發現是蟲咬皮炎。在此,特別提醒大家,一旦皮膚瘙癢切莫不當回事兒,以免延誤了病情的早期識別與治療。”
一旦確診為蟲咬皮炎,醫生第一件讓你做的事往往就是揪出“蟲蟲”到底躲在哪,換句話說,找到疾病源頭所在。
章斌解釋說,“蟲咬皮炎應當首先初步判斷致病的原因,及時觀察皮疹表面,去除異物并對日常接觸環境做出相應處理。例如松毛蟲皮炎,應當觀察皮疹表面是否有毛刺附著在皮膚表面,搔抓和撫摸皮疹時是否有針刺感。若有,應用寬膠帶將毛刺粘除, 以減輕加重因素。如果毒蟲咬傷疼痛感明顯時,應該檢查皮疹表面是否有昆蟲口器遺留在皮膚表面。若有,應在放大鏡下取出口器或毒刺。患者發生蟲咬皮炎時,還應當回憶皮疹區域是否接觸過未經曬洗的衣物、床單被套、席子,是否有接觸過地毯、絨毛玩具等絨毛織物,是否接觸過貓狗等長毛寵物。”
專家提醒,大多數引起蟲咬皮炎的寄生蟲多喜潮濕環境且不耐高溫,故應及時避免接觸以上因素,對不可避免的生活密切接觸環境,一定要保持通風干燥,勤曬洗貼身衣物和長毛織物,除塵除螨,有條件的話,可以對內衣褲進行熨燙以有效隔絕致病寄生蟲。
瘙癢是蟲咬皮炎最常見的癥狀,只有找到了合適的止癢方法才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
章斌建議,對于大面積皮疹瘙癢、程度較重的,建議口服抗組胺藥物,可明顯緩解瘙癢,常用的如撲爾敏、氯雷他定片、鹽酸左西替利嗪片等;輕度的局部瘙癢癥狀可以用冰袋、冰棍等冷敷,外涂爐甘石洗劑減緩皮膚刺激癥狀,“對于蟲咬皮炎引起的瘙癢癥狀,我們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熱水反復洗燙與劇烈搔抓。”
如果癥狀進一步加重,出現了紅腫疼痛時該怎么辦呢?章斌表示,當皮疹紅腫瘙癢異常嚴重或者是出現了紅腫熱痛的情況,提示出現了炎癥,這時候可外用糖皮質激素,能減輕皮膚炎癥,有效降低瘙癢和疼痛程度。常用的有糠酸莫米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鹵米松乳膏等。
如果疾病進一步進展,當皮疹水皰明顯,皮膚有輕微破潰時,則應當避免搔抓、沾水,以控制感染,可外用抗生素,常用的有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滲出破潰明顯時,可采用溶液濕敷的方法,例如硼酸洗液濕敷,減少滲出,促進愈合。
蟲咬皮炎、丘疹性蕁麻疹等的發作不僅與接觸寄生蟲有關,還與患者過敏體質息息相關。章斌向我們介紹說,他所在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外三科為長三角中醫皮膚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過敏性皮膚病專科已開設了多年,開展120 項的斑貼試驗、過敏原檢測等項目。科室傳承名中醫秦萬章、馬紹堯、朱松毅、孫世道等經驗,運用中醫內服聯合中醫傳統外治治療蟲咬皮炎等皮膚過敏性皮膚病。比如章斌所在科室就有百部膚康洗液、三黃止癢搽劑、黃柏乳膏、硫樟乳膏、樟腦乳膏等外用可殺蟲止癢,而內服抗敏方或清暑合劑則可進一步幫助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增強機體抗過敏的能力。

最后章斌提醒大家,如果是不超過單個手掌面積局部皮疹,瘙癢可以忍受、皮疹沒有明顯破潰的輕度皮疹,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型,合理使用后再進一步觀察病情;如果皮疹面積大并且滲出明顯,瘙癢明顯影響睡眠質量和工作學習,或是出現頭疼、乏力、嗜睡等早期神經癥狀,這種出現全身癥狀的中重度的蟲咬皮炎應立即前往醫院救治。
家居預防消除生活環境中蚊蟲滋生的場所,經常清除環境周圍雜草、雜物。家中養貓、狗等動物會增加螨蟲、跳蚤生長機會,如果已有寵物,應做好寵物的清潔和預防。室內避免放置地毯,涼席需定期清潔處理且暴曬,床上不用草編織品,因草編織品內容易藏匿小蟲,肉眼看不見,當皮膚接觸后,容易被小蟲襲擊。
外出預防游玩應盡量避免草叢、灌木叢、樹林、沼澤地等潮濕的地方;外出時不要讓身體暴露太多,露出的皮膚涂抹上專用防蚊露;不在地面上直接鋪墊睡覺;盡量避免在黃昏蚊蟲活動高峰時外出。
個人衛生預防夏季出汗多,易吸引蚊蟲叮咬。經常洗澡可以去除身上的汗味,洗澡水溫不宜過高。同時勤換衣服及床單,居室內保持空氣流通、環境整潔,避免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