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兵

全班8名新消防員,6個月累計減重220斤,個人最多減重56斤。新訓考核,23個考核科目,8人成績全部優秀。從全大隊300余名指戰員中選拔9名新消防員開展新訓分享,其中3名出自五班。“減重冠軍班”“對中隊建設貢獻多”“班級氛圍好”“實現個人蛻變”……是什么樣的方法培養出了這個與眾不同的班?近日,筆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新訓大隊,對大隊指戰員的生活、訓練有了一些初步認識。
轉 變觀念是破解帶新問題的鑰匙
憶起剛拿到分班情況時,盡管已在班長的崗位上干了4年,康晨也不免撓頭:8名新消防員,年齡最大的27歲,最小的18歲,其中4人年齡比自己大;入隊前,7人有過經商、務農等經歷;6人體重在160斤以上,最重的202斤……
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五班,大隊第一次摸底調查顯示:35%的消防員年齡在24歲以上;87%的消防員,入隊前有長時間務工經歷;49%具備大專以上學歷;76%的隊員入隊動機多元。
“解決新問題,轉變過去觀念是關鍵。”黨委會上,新訓大隊一班的人態度堅決,“轉變以往帶兵觀念,轉變在基層帶消防員觀念,了解實情,制定具體帶訓措施。”
康晨所在的新訓大隊二中隊迅速召開形勢分析會,15名干部骨干聚集在一起梳理、討論新隊員的情況,總結出“民主意識強”“專長優勢明顯”“紀律觀念較弱”“體能基礎底子薄”等7項共性特征和“家庭經濟困難”“個人在家庭強烈要求下入隊”等5項個別情況。
針對各中隊反映的5大類12項共性問題和17個具體問題,大隊黨委針對性制定“四要四”“三個防止”等帶新措施,要求各班長每日嚴格落實“與每名隊員談一次心里話”“答復1個隊員關注的問題”“記錄當日帶訓心得”“睡前檢查”等“十個一遍”制度。
康晨的日記本上記錄著班里每名新隊員的情況:馬玖堯,體重最胖,但很有耐心;胡洋銘,年齡最小,是班里唯一的外省籍隊員;鐘明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帶領團隊拿過全國大獎,足球隊隊長……
“班長,被子長、寬為什么是這個規定?”“戰備包里的物品擺放,最上面的體能服可以換成毛巾嗎?”“班長,你示范的隊列動作,與綱要規定有些不一致!”
“帶新兵時,戰士對班長的命令是無條件服從。從部隊轉制過來的骨干面對類似提問,有的以‘落實就行,問那么多干嘛來回答;有的采取‘選擇性回答,有的干脆忽視部分‘令人尷尬的提問。”說起帶新消防員與帶新兵的區別,曾兩次參與帶新兵的新訓大隊二中隊中隊長李曉明這樣形容。
康晨認為,“即便是帶有情緒的提問,帶訓骨干也要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既是對消防員的基本尊重,也是班長骨干和隊員建立感情的好時機。”
新消防員劉春鑫恐高,索降訓練時,站在8米多高的索降臺上,劉春鑫緊閉著雙眼,無論如何,都不敢往下看。“我反復跟他講解訓練要素,但劉春鑫一走上索降臺就雙腿發抖。”就在康晨無計可施時,班里新隊員馬玖堯提議,結合中隊最近開展的“即興創作”活動,設計森林消防員索降科目,也許可以消除劉春鑫的恐懼感。在設計活動中,隊友間互相幫助、講解原理,引導劉春鑫感悟索降環境。最終,劉春鑫一點點解除了對索降的恐懼。
“對新消防員好的提議,進行鼓勵并大膽采納,不僅不會影響班長的權威,還更能推動班級整體建設。”康晨補充到,新隊員有高學歷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在幫帶新隊員的過程中,也能在互相學習中提升帶訓班長的能力。
做 實思想是淬煉新藍成長的基石
新訓隊里傳有這樣一句話:思想工作是一條無形的線,貫穿整個帶新工作的始終。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間,要特別留意思想。
“不少新隊員加入森林消防隊伍并不完全是因為‘火焰藍。有的看重工資待遇,有的看重工作穩定,有的考慮在家門口干事……多元的入隊動機,更加緊迫地要求我們把思想統一到堅定投身應急救援事業,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上來。”二中隊指導員趙國清介紹。
從“訓詞精神、隊伍常識、職能使命”等專項教育著手,配合開展觀看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訓詞視頻、學唱《消防救援隊員之歌》等活動。總隊政治部專門給每名新消防員配發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制作成長日記……通過一點一滴潛移默化的影響,隊員們的思想逐步有了轉變。
“每當看到基層班長在火場上沖鋒,有的全身都被熏黑了,有的靠著樹就睡著……心里總會莫名地感動。看到駐地群眾對我們發自內心的歡送和表達感謝時,那種職業榮譽感,就情不自禁地燃起。”隊員胡洋銘講到,只要有出動打火的消息,中隊會第一時間要求各班集中組織觀看救援視頻。班長會講述以前打火的故事和滅火中的注意事項。“有時候也會反思,換成是我們自己去打火,在近60度的陡坡,沖天的大火,身上還背負20多斤重的裝備,能不能完成任務?”
六個月的封閉管理、緊張訓練,對每名新消防員而言,都是一場極為艱難的考驗。
“過慣了自由生活,受不了管理和紀律的約束”“打小沒吃過苦,承受不了高強度訓練”“遇到瓶頸期,沒信心克服”“家里有事,影響訓練”這些情況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出現在隊員身上。
李兆銓入伍前靠經營蔬菜為生,凡事覺得“差不多”就行。“桌面上擺一個水杯,床上鋪一張床單,再到臉盆里的香皂盒擺放,事事都有標準、規范。雖然也知道標準,但就是不想按照規定的做,班長越是耐心教,雖然耳朵聽進去了,但心里卻很反感。降低標準、泡病號……從剛開始勉強過得去,到后來連續多次在多門考核中不及格。”這樣的狀態讓班長康晨頭疼。
一定要改變李兆銓的想法成了康晨的又一挑戰,“幾乎每天都和他談心,主動關心他,看到他有一點點的進步,就和班里隊員一起鼓勵他。”
讓李兆銓“痛改前非”的是在一場集體長跑中,當時班長陪著其他跑在前面的隊員,鼓勵他們沖到終點。“看到我還差幾圈,衣服已經濕透的他沒來得及休息,跑到我邊上默默地陪伴著,班長說,‘你跟其他同志不一樣,別人是因為胖跑不快,你相對較瘦,跑得卻比其他同志慢。如果你愿意和我們一起向前,你會變得更加優秀!”說著坐到草地上卷著褲腿,“看到班長左腿紅腫的傷疤上還在流著汗,那一刻覺得自己真不應該!”
“從干部到骨干,我們從來就沒想過要放棄任何一位隊員。大隊黨委經常性提示帶訓骨干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從思想上引導,并身體力行。六個月帶訓中,我也給自己交了一份答卷——1506公里的跑步里程。愿每名兄弟永遠保持向上的精神!”新訓結束之際,副教導員李星河說出了心里話。
短短5天的接觸,筆者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五班的駐隊體驗,只是窺到了新訓工作的一隅。正是大隊一項項接地氣的工作,才順利引導著新隊員走過了“迷茫期”“艱難期”,成功幫助他們系好了火焰藍征途中的“第一粒扣子”,最終完成了“兩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