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濤 張燕 高強 徐艷 周莉 江琴英 劉偉平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自貢 643000)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銅、鋅、鈣、鎂和鐵,是許多重要的酶和蛋白質的金屬輔助因子,雖然在體內的含量很低(0.01%),但是對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的兒童,其缺乏或過量均可影響生長發育[1-3]。微量元素具有地區性差異,本文對800 例兒童的微量元素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了解本地區兒童微量元素的整體情況,并探討對存在微量元素異常兒童的治療策略,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選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兒科門診體檢的800 名兒童作為對象,擇入標準:年齡0 ~7 歲之間,排除明確的營養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按照年齡段分0 ~歲,1 ~歲,3 ~歲,6 ~7 歲四個年齡組,分析比較不同年齡組和不同性別之間的微量元素水平。同時,與兒童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
采集所有對象手指末梢靜脈血1mL,選擇40uL 肝素抗凝,充分混勻待測。采用北京博暉公司創新生物技術股份公司BH5300 原子吸收光譜儀進行Ca、Zn、Cu、Fe、Mg 測定,所有試劑為配套試劑,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程檢測,確保結果準確性。
采用博暉公司提供的參考區間作為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兒童微量元素正常值參考區間
采用SPSS17.0 對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于微量元素計量資料進行Kolmogorov-Smirnov 正態分布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自貢市不同性別兒童微量元素測定結果[M(P25,P75)]

表3 自貢市各年齡組兒童銅、鋅、鈣、鎂、鐵檢測水平比較[M(P25,P75)]

表4 自貢市各年齡組兒童銅、鋅、鈣、鎂、鐵缺乏比較[n(%)]

表5 0 ~7 歲兒童鋅、鈣、鐵缺乏干預療效比較[n(%)]
2.1 自貢地區不同性別的兒童末梢血銅、鋅、鈣、鎂、鐵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在不同年齡組間,銅、鋅、鈣、鎂、鐵分布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2 各年齡組兒童銅、鋅、鈣、鎂、鐵缺乏情況比較見表3,所有兒童中銅、鐵缺乏率均較低,血鋅、鈣、鎂缺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鋅總體缺乏率為15.38%,0 ~歲鋅缺乏率最高達19.50%,3 ~歲與0 ~歲組、3 ~歲與1 ~歲組、6 ~7 歲與3 ~歲組的組間鋅缺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6 ~7 歲組鋅缺乏率仍較高;鈣總體缺乏率高達35%,其中以6 ~7 歲的兒童缺鈣最明顯,3 ~歲與0 ~歲組、6 ~7 歲與0 ~歲組的組間鈣缺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鐵總體缺乏率達32.63%,各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鎂總體缺乏率4.25%,僅3 ~歲與0 ~歲組、1 ~歲組的組間鎂缺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銅總體缺乏率2.2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于0 ~7 歲Zn、Ca、Fe 缺乏的兒童,食物補充組科學指導家屬對患兒采取食物補充干預,而藥物干預組給予相應口服藥物:甘草鋅顆粒或葡萄糖酸鋅口服溶液補鋅、碳酸鈣D3顆粒補鈣、蛋白琥珀酸亞鐵口服溶液或右旋糖酐鐵片補鐵,按體重計算劑量的方式進行藥物干預,結果顯示兩種干預方式均有效,但口服藥物干預療效優于食物補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微量元素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和功能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會影響兒童的免疫功能、智力水平、生長發育,甚至導致疾病發生[1-4]。微量元素檢測現已成為評價兒童身體狀況和疾病發生的重要檢測指標[5]。本結果表明,自貢地區兒童主要以鋅、鐵、鈣缺乏為主,與相應文獻[6,7]報道一致。
Zn 缺乏不僅影響兒童食欲,生長發育遲緩,也與反復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等有關;嚴重缺鋅者可導致大皰性皮炎、脫發、腹瀉、神經感覺障礙等[8]。本文顯示鋅總體缺乏率較高,為15.38%,隨年齡增長有所降低,這可能與消化吸收能力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有關[9]。針對鋅缺乏,已經廣泛研究了鋅補充劑,對于無明顯并發癥的兒童最常用的鋅補充劑為硫酸鋅口服溶液,針對免疫功能低下的幼兒,通過靜脈補鋅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增加血漿鋅水平[10]。
Fe 是人體血紅蛋白合成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與機體內多種酶的活性有關,同時參與機體造血,尚與機體免疫功能有關系[11,12]。本次顯示本地區兒童總鐵缺乏率高達32.63%,0 ~歲嬰兒的鐵缺乏率較高,我們認為這與嬰兒未及時添加輔食,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吸收不良有關。隨著年齡增長,鐵缺乏率有上升趨勢,患兒持續缺鐵的因素,包括口服攝入不足或補充不足,應在補充期間監測鐵水平,以確保補充的劑量和方法有效。
Ca 是人體骨骼發育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特別是滿足兒童快速成長的需求。其缺乏可能導致佝僂病、肌肉痙攣、牙齒發育不良等[13]。本文顯示,Ca 在各年齡組總體缺乏率達35%,隨年齡增加,鈣缺乏率逐漸上升,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快速生長對鈣的生理需求量增加[14];同時與兒童戶外活動偏少,飲食結構簡單,維生素D 補充不足及家長補鈣意識淡薄有關[15],需要家長配合能及時有效的補鈣滿足兒童正常生長需要。
Cu 在人體內參與電子傳遞鏈,神經遞質合成,抗氧化損傷和多種酶的輔基;同時銅被發現并參與骨和軟骨代謝,可以促進鈣、磷的沉積以及膠原蛋白合成[16]。本文顯示,Cu 的總缺乏率僅為2.25%,而循環中超過95%的銅是由銅藍蛋白攜帶,因此反應銅的含量應該結合銅藍蛋白的測量綜合評價。
Mg 是許多酶的輔助因子,是細胞構成的成分之一;并且體內60%的鎂以磷酸鹽和碳酸鹽的形式參與骨骼組成,并且對骨吸收和生長至關重要。本文顯示,嬰兒組、幼兒組鎂缺乏較突出,而各種食物中含有足夠量的鎂,一般不會出現鎂缺乏的情況,因此對于嬰幼兒,家長應注意及時添加相應輔食,定期兒保。
由此可知,本地區兒童微量元素的缺乏仍以鋅、鈣、鐵為主,于是我們便對0~7歲Zn、Ca、Fe缺乏的兒童進行了干預策略探討。將存在鋅、鈣、鐵缺乏的兒童分為2 個組:一組給予相應口服藥物進行干預;而另一組進行食物補充干預。然后在干預后進行復查,統計結果見表5 所示。從表5 可以看出,對于鋅缺乏的兒童,通過口服藥物干預后復查僅5 例不達標,有效率為92.31%,而食物補充干預的有效率為41.38%;對于鈣缺乏的兒童,口服藥物和食物干預的有效率分別為78.36%、43.12%;鐵缺乏的兒童干預的有效率分別為85.31%、69.49%。結果表明,采取食物補充和口服藥物補充的干預方式,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口服藥物干預療效優于食物補充干預,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本地區各年齡組兒童末梢血中微量元素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異常,其中尤以Ca、Fe、Zn 缺乏明顯,表明本地區家長對微量元素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將可能影響該地區嬰幼兒的生長、發育。不管采取食物補充還是口服藥物補充的干預方式,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因此,我們會加強健康宣教及兒童保健飲食指導,指導家長對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進行合理的輔食添加及均衡的飲食結構搭配,對于微量元素缺乏已有相應臨床表現的患兒,應輔以藥物干預,預防或治療相關不良疾病,幫助兒童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