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屈云飛 靳云洲 秦超 牛曉昶 胡彥君 方偉 張儉榮(通訊作者)
(1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全科醫學科 重慶 404000)
(2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重慶 404000)
(3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中醫內科 重慶 404000)
(4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檢驗科 重慶 404000)
(5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藥學部 重慶 404000)
2019 年12 月在武漢發生一種新型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病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WHO 分別將疾病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COVID-19 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有發熱、干咳、乏力[2]等。COVID-19 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3],屬于中醫“瘟疫”范疇,病位屬肺,命名為“肺瘟”。目前抗SARS-CoV-2 特效藥尚處研究階段,COVID-19 患者中輕癥患者占大多數[4],加快輕癥患者治愈、減少其向重癥發展是防疫重要任務之一。我院為重慶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之一,已成功治愈200 余例COVID-19 患者,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治療COVID-19 患者癥狀改善明顯。因此,對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治療普通型COVID-19 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納入2020 年2 月1—3 月5 日在我院救治的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120 例患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聯合組和西醫組。本研究符合人體試驗倫理學標準,并取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120 例患者分為兩組。聯合組90 例、西醫組30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
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診斷標準[2],經呼吸道分泌物或血液標本進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核酸陽性的患者。
①年齡在18 周歲以上,符合COVID-19 診斷標準的普通型住院患者。
①重型、危重型COVID-19 患者;②疑似病例;③任何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統細菌感染等其他影響臨床試驗評估的呼吸道疾病;④伴有先天性呼吸道畸形、肺發育異常、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基礎疾病;⑤拒絕參加本研究者。
①西醫治療:參照2020 年1 月28 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下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方案進行抗病毒西藥、抗菌藥物及營養支持治療等常規治療。②中藥治療:基本藥方為“麻杏甘石湯”:生石膏30g,麻黃10g,桔梗15g,枇杷葉12g,杏仁12g,白術10g,茯苓10g,川貝母9g,黃芩9g,桑白皮9g,炙甘草6g。按主證變化不同加減加減:痰多者加魚腥草20g、瓜蔞20g;肺陰虛者加鮮竹瀝10g、沙參10g;肺氣虛者加黃芪30g;肺熱者加大青葉20g、紫草15g。以上均常規煎藥,每劑煎取200mL,分早、晚2 次口服。③聯合組采用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西醫治療。西醫組采用西醫治療。④治療終點,體溫恢復正常3 d 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癥明顯吸收,連續2 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d),可解除隔離出院。
120 例患者的入院時、入院后1、3、5 天及出院當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肌酐(Scr)、C 反應蛋白(CRP)、淋巴細胞CD4+T、CD8+T、IL-6、IL-10 等生化指標;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轉陰時間(以最后一次檢測時間為標準)、發熱時間、輕癥轉重癥的比例、住院天數及住院費用。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入院時生命體征(體溫、心率、呼吸)等一般資料統計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入院時兩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發熱、咳嗽及乏力)的例數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s)
聯合組患者CD4+T、CD8+T 細胞在治療5 天后和出院當天較入院時顯著增加,I L-6 及C R P 均在治療5 天后和出院當天較入院時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西醫組C D4+T、C D8+T 細胞、I L-6 及C R P 僅在出院當天較入院時有顯著變化(P<0.05);兩組間I L-6、I L-10 及C R P 在入院時、入院后1、3、5d 及出院當天等各相應時間點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聯合組C D4+T 細胞較西醫組在入院后5 天及出院當天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IL-10 在入院時、入院后1、3、5 天及出院當天各時間點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CD4+T、CD8+T 細胞、IL-6、IL-10 及CRP 水平(±s)

表2 兩組CD4+T、CD8+T 細胞、IL-6、IL-10 及CRP 水平(±s)
a 表示和西藥組比P <0.05,b 表示組內較入院時比P <0.05
組別 n 項目 入院時 入院后1d 入院后3d 入院后5d 出院當天西醫組 30 CD4+T 448.81±24.12 457.34±25.43 474.61±25.52 504.39±41.33 677.23±52.14b CD8+T 292.02±20.78 308.17±31.75 332.24±30.70 395.72±43.19 483.66±56.37b IL-6(pg/L) 13.11±1.73 13.07±1.42 10.19±0.83 8.72±0.55 3.81±0.35b IL-10(pg/L) 2.38±0.23 2.54±0.37 2.41±0.27 2.49±0.31 2.39±0.28 CRP(mg/L) 18.85±5.78 18.63±4.67 17.75±2.55 14.27±1.22 6.65±0.98b聯合組 90 CD4+T 451.30±23.33 462.31±25.60 469.68±26.80 696.24±67.37ab 837.01±70.28ab CD8+T 289.52±21.22 301.16±30.51 318.34±31.78 451.71±33.02b 498.16±54.41b IL-6(pg/L) 12.24±1.84 12.23±1.49 9.49±0.77 6.22±0.37b 3.41±0.14b IL-10(pg/L) 2.41±0.29 2.34±0.39 2.78±0.22 2.62±0.35 2.49±0.24 CRP(mg/L) 19.54±5.38 19.63±3.14 14.25±2.43 9.72±1.39b 5.24±0.79b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入院后1、3、5 天后及出院當天的CKMB、ALT、AST、Scr 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兩組間同一時間點CK-MB、ALT、AST、Scr 比較也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CK-MB、ALT、AST 及Scr 結果(±s)

表3 兩組患者CK-MB、ALT、AST 及Scr 結果(±s)
組別 項目 入院時 入院后1d 入院后3d 入院后5d 出院當天西醫組 CK-MB(U/L) 12.47±0.73 11.28±1.13 12.89±0.77 13.34±1.35 12.11±1.80 ALT(U/L) 35.41±7.21 33.22±4.63 35.37±6.51 38.74±4.58 37.66±3.67 AST(U/L) 32.55±5.67 32.9±4.11 35.08±5.27 32.02±7.21 36.85±5.73 Scr(umol/L) 75.55±13.25 76.21±14.33 76.76±15.70 75.36±12.44 78.37±13.23聯合組 CK-MB(U/L) 13.47±1.64 11.14±1.39 13.83±1.77 12.82±1.35 13.93±0.84 ALT(U/L) 34.18±8.45 31.20±4.67 34.36±8.56 37.41±4.33 30.20±3.85 AST(U/L) 31.43±5.94 34.6±4.94 30.68±7.25 35.60±7.51 31.85±7.33 Scr(umol/L) 78.25±14.35 75.67±14.04 81.76±15.83 77.06±9.68 73.07±15.13
聯合組患者咳嗽平均消失時間(6.01±1.56)d、乏力平均消失時間(6.90±1.88)d、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轉陰時間(6.93±3.19)d、住院時間(9.67±2.12)d;西醫組患者咳嗽平均消失時間(7.46±1.98)d、乏力平均消失時間(8.89±1.54)d、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轉陰時間(10.83±2.32)d、住院時間(12.52±2.24)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兩組患者發熱緩解時間及轉重癥比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COVID-19 普通型患者預后相關指標統計(±s,天)

表4 兩組COVID-19 普通型患者預后相關指標統計(±s,天)
a 表示于對照組比P <0.05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的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推薦中西醫結合的策略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5]。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需根據不同氣候、不同地區、不同人群辨證治療[6]。南方地區多濕,新冠肺炎治療處方以解毒、行氣、化濕為主,新冠肺炎的救治還應注重不同體質的差異,需依據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病等具體情況不同辨證加減用藥。我們前期回顧性分析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治療新冠肺炎40 例患者發現,其療效肯定,且根據新冠專家組指導意見,我院新冠患者大部分采用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治療,從疾病治療實際出發考慮,故分組采取3 ∶1 進行配比研究。
有研究[7]發現淋巴細胞總數的大幅減少表明2019-nCoV消耗免疫細胞并抑制了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T 淋巴細胞的損傷可能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我們發現約有1/2 的COVID-19 患者的淋巴細胞總數減少,可能與SARS-CoV-2 感染引起免疫功能降低有關。聯合組CD4+T、CD8+T 細胞在治療5 天后和出院當天較入院時顯著增加,且CD4+T 細胞較西醫組在入院后5 天及出院當天增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西醫組CD4+T、CD8+T 細胞僅在出院當天較入院時有顯著增加(P<0.05),提示麻杏石甘湯有可能通過提高機體淋巴細胞免疫機制,促進疾病的康復。病毒除了可促使免疫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外,也可直接導致肺內皮細胞損傷,并刺激肺內皮細胞產生大量炎性因子[8]。研究表明,IL-6 與SARS 患者的肺部炎癥和廣泛的肺組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9]。IL-6 由TNF 和IL-1β 刺激產生,檢測其外周血濃度可用于評估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的強度[10]。監測COVID-19 患者血清中IL-6 表達水平可能有助于預測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后。Th2 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10 水平增加,可抑制炎癥反應。我們發現聯合組患者的IL-6 及CRP 在治療5天后和出院當天較入院時顯著降低(P<0.05),西醫組僅在出院當天較入院時有顯著變下降(P<0.05),炎癥因子下降時間較聯合組遲,提示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有促驅毒消炎作用。兩組IL-10 治療前后平均均在正常水平,未出現細胞因子風暴,患者病情較穩定。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較單純西醫治療可顯著縮短咳嗽及乏力消失時間,且可顯著縮短平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轉陰時間、住院時間及降低住院費用,且整個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心肌、肝腎功能的損害,且無死亡病例,體現了聯合中藥治療的藥物安全性。西醫組轉重癥率為6.67%,聯合組轉重癥率為1.11%,提示聯合組可能有降低普通型新型冠狀轉為重癥。但兩組轉重癥率無統計學差異,考慮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著樣本量增大,可能兩組在轉重癥率上會有統計學差異。藥理研究證實,麻杏石甘湯具有抑制病毒、宣肺泄熱、鎮咳、祛痰、解熱,抗炎,抗過敏,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11],我們的研究結果及前期40 例COVID-19 普通型患者臨床分析進一步提示,“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聯合西醫方案在我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中促進病情恢復,改善臨床常見癥狀,縮短住院時間,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借鑒。
由于本研究主要針對COVID-19 普通型患者,缺少對于危重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且本研究總樣本量較少,缺少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中藥方劑成分復雜,具體作用機制不明確,麻杏石甘湯治療病毒性肺炎的深層次作用機理還有待更多的實驗研究進一步闡明,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