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穎 陳超 熊素素 戴準 羅旭東 律東 鄧春玲 林舉達(通訊作者)
(1 深圳市康寧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18)
(2 佛山市伍仲佩紀念醫院 廣東 佛山 528300)
(3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廣東 湛江 524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社會負擔重的疾病,至今病因未明[1]。近年來,林舉達[2]等研究發現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訴、現病史及體格檢查均無感染跡象,但實驗室檢查卻存在細菌感染指標高于正常值的情況,感染指標增高常提示機體存在細菌感染,而這種未引起臨床癥狀的感染可能為隱性感染,并且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也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常用于診斷細菌感染的生物學指標有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抗鏈球菌溶血素O 測定(ASO)等,這些指標敏感性高,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廣泛應用于臨床[3]。本研究將通過病例對照研究比較精神分裂癥病例組與健康對照組的外周血細菌感染指標(WBC、NE%和ASO)的差異,進一步探討隱性細菌感染與精神分裂癥的關聯性,為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提供更多實證性支持。
(1)病例組。隨機選取于2016 年02 月~2018 年02 月在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01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ICD-10)關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并由2 名主治職稱以上精神科醫師同時診斷;②首次在我科住院的患者;③年齡15 歲~55 歲;④至少2 周內未服用任何抗生素及抗炎藥。排除標準:①一級親屬患有精神疾病家族史;②曾經或目前具有獨立診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2)對照組。隨機選取與病例組在年齡和性別上相互匹配的同期在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健康者228例,并符合病例組排除標準。
(3)兩組人口學資料比較
病例組中男性115 例(57.21%),女性86 例(42.79%),平均年齡(28.39±9.57)。健康對照組中男性143 例(62.72%),女性為85 例(37.28%),平均年齡(28.37±5.31),兩組在年齡和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采集受試者早晨空腹靜脈血標本3ml,采集過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采集完畢后按不同檢測指標分類裝管保存,及時送至我院檢驗中心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血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抗鏈球菌溶血素O 測定(ASO)。本院血WBC 的正常值為(4.00 ~10.00)×10 ∧9/L,NE%正常值為50%~70%,ASO 正常值為O.0 ~116.00IU/ml。采用病例-對照研究,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各血細菌感染指標WBC、NE%、ASO 與精神分裂癥的關聯性。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WBC、ASO 升高率均大于對照組,而病例組NE%升高率小于對照組,見表1。WBC、NE%、ASO 在病例組和對照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病例組WBC、ASO 平均高于對照組,病例組NE%平均低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感染指標升高率比較[n(%)]
表2 兩組感染指標值比較(±s)

表2 兩組感染指標值比較(±s)
感染指標 病例組(n=201)對照組(n=228) t P WBC 7.22±1.85 6.61±1.69 3.606 0.000 NE% 54.05±10.74 59.81±8.97 6.046 0.000 ASO 76.43±80.11 58.98±56.12 2.674 0.008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WBC、NE%、ASO作為自變量,是否患精神分裂癥疾病為因變量(健康=0,患病=1),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BC(OR=1.477,95% C.I.1.290~1.690)、NE%(OR=0.916,95% C.I.0.894~0.939)及ASO(OR=1.005,95% C.I.1.001 ~1.008)與精神分裂癥發病具有相關性(P<0.05),其中WBC 和ASO 是發生精神分裂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3 精神分裂癥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血WBC、NE%和ASO 是臨床上評估細菌感染的診斷指標。WBC 和NE%納入血常規范疇,當機體發生細菌入侵時,兩者可發生相應的改變,且與感染程度相關,當機體存在輕中度感染時,其水平可增高,但當機體處于重度感染時,其水平可能不高反而出現下降的趨勢[4]。WBC 屬于傳統的感染診斷指標,其水平升高多數表明患者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癥、組織損傷[5]。NE%反映中性粒細胞功能及水平,NE%發生改變多提示為機體存在化膿性球菌和桿菌感染[6,7]。溶血素是A 組溶血性鏈球菌的重要代謝產物,也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鏈球菌溶血素抗體ASO,ASO 對測定鏈球菌感染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8]。在臨床實踐中,WBC、NE%和ASO 出現輕度異常,但患者無明顯感染癥狀時常被臨床醫生所忽略,認為是檢查誤差或者歸咎于患者處于急性應激狀態,因此不需特殊處理[9]。林舉達[2]對部分無明顯顯性感染癥狀及體征,但感染指標異常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單純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使患者獲得臨床治愈,因此提出腦外隱性細菌感染可能是精神分裂癥始發病因的假說。
本結果顯示,WBC、NE%、ASO 在精神分裂癥病例組和健康對照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7.46%精神分裂癥患者的WBC 增高,病例組WBC 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病例組的NE%平均卻低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目前國內也有相關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健康人群之間WBC 的差異,結果均與本研究一致。律東[10]等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WBC升高率為13.46%,患者WBC 平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李丁全[11]等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WBC 升高率為15.8%,且最高達 27.09×109/L,病例組的平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關于NE%與精神分裂癥的相關性研究,既往的大多數研究結果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水平為增高狀態[12],但本研究結果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NE%平均低于健康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其原因考慮為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抵抗細菌入侵的主要防線,主要通過吞噬方式殺滅細菌,當精神分裂癥患者處于慢性隱性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因消耗過多,NE%可表現出降低現象[13],此外,也考慮可能是由于抽樣誤差、樣本量少及樣本區域局限性所致。當精神分裂癥患者WBC 和NE%偏離正常值,表示體內潛伏有細菌感染,但臨床上患者雖未表現出感染癥狀,說明患者存在隱性感染的可能。除WBC和NE%外,還有18.41%精神分裂癥患者ASO 測定結果高于正常值,病例組與對照組比較ASO 平均也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可以推斷精神分裂癥患者隱性感染的病原體部分來源于鏈球菌感染,并在患者體內有慢性毒素釋放的過程。進一步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BC、NE%和ASO 與精神分裂癥發病具有相關性,其中WBC 和ASO 是發生精神分裂癥的獨立危險因素。WBC、NE%和ASO 是精神分裂癥隱性細菌感染的客觀指標,因此,也間接證明了隱性細菌感染與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的關聯性。林舉達[14,15]等研究認為腦外慢性隱性細菌性感染作為精神分裂癥的始發原因,來源于體表皮膚黏膜局部局限性細菌性感染灶釋放的毒素進入血液循環,經血液運輸,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對大腦發生細菌毒素性腦損傷,形成精神分裂癥。因此,當檢測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感染指標偏離正常值,說明患者存在隱性細菌感染可能,應給予高度關注,適當的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將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本文初步探討了細菌感染的生物學指標與精神分裂癥的相關性,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細菌感染指標WBC、NE%、ASO 存在異常,WBC 和ASO 是精神分裂癥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精神分裂癥患者隱藏著隱性細菌感染的可能。但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在橫斷面水平研究了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細胞計數水平的關系,并未進行藥物治療前、后的隨訪追蹤,未來的研究中需進一步縱向觀察外周血細胞計數水平在治療前、后的變化及其與臨床癥狀的關系。